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56.30畝(其中:田3,297.30畝,地59.00畝),人均耕地0.86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水面面積372.59畝,其中養殖面積372.59畝;草地0.00畝;荒山荒地0畝,其他面積1973.31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775戶通自來水,有223戶飲用井水,有 27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998戶通電,有56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9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5.02%和55.0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82戶(分別占總數的65.16%和50.3%)。
該村到新街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4輛,農用運輸車6輛,拖拉機18輛,機車22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52.00畝,有效灌溉率為5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7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8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9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4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80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5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82.00萬元,占總收入的56.51%;畜牧業收入26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6.6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60頭,肉牛1385頭,肉羊0頭),家禽14349;漁業收入203.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94%;林業收入23.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1%;第二、三產業收入16.19萬元,占總收入的7.32%;
工資性收入171.00萬元,占總收入的8.75%。
農民人均純收入2,74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1.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74人(占勞動力的15.31%),在省內務工240人,到省外務工134人。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32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406人,距離新街鎮中學3.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2 人,其中小學生406人,中學生126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5個,共有黨員102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男黨員87人、女黨員15人。該村黨支部2004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7個,共有團員193人。該村團總支2005年被評為鎮級先進基層團總支等。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5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04.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雜交包穀制種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雜交包穀制種、無公害蔬菜、奶牛養殖等產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88戶,共鄉村人口4040人,其中男性2051人,女性1989人。其中農業人口4040人,勞動力260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111人,其中彝族67人,其他民族25人。到2015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219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20人;享受低保24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新街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50.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新街鎮衛生院5.0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否,人畜混居的農戶214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4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5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31.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 225.58萬元,有固定資產693.95萬元,年末集體經營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特別是溝渠,剩餘勞動力多,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7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文地理
董和村委會居住著漢族、彝族、白族等多個民族,以漢族居多。花燈,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又叫“跳花燈”。彌渡花燈以其民眾性、廣泛性、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而聞名於世。彌渡花燈是彌渡各民族的,她的根深深扎於各民族中,她能常盛不衰,在於人人都愛唱愛跳,在於她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人民的,是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彌渡花燈內容反映了廣大人民民眾最真實的生產生活,“跳花燈”已形成了人們的一種傳統娛樂文化,廣泛流傳於民間,全村有業餘文化宣傳隊12餘支,常利用重大節日,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表演活動,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新農村建設
董和村委會村廣大幹部民眾強烈要求參與新農村建設,整治村容村貌,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
所獲榮譽
2021年6月,中共彌渡縣新街鎮董和村大荒地支部委員會被雲南省委公示為“雲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
地圖信息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董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