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24年3月,擔任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主要事跡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
地質調查計畫項目3項和工作項目4項,發表論文50篇,出版專著2部,獲中國地調成果獎二等獎2項、江蘇省社科學術論文一等獎1項、南京市自然科學學術論文優秀獎1項、中國地調局地質青年論壇三等獎1項。榮獲國土資源部表彰,被評為中國地調局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地調局傑出青年、中國地調局優秀青年、中國地調局優秀共青團幹部、南京市優秀志願者、地調局南京中心優秀共產黨員、地調局南京中心優秀職工,當選共青團江蘇省委第十四次團代表,入選
中國地調局高層次人才計畫、中國地調局青年地質英才計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計畫。
堅定理想 政治思想覺悟高
認真學習黨建理論,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積極貫徹執行中央、國土資源部、地調局的重大部署,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地質調查事業,求真務實,遵紀守法、廉潔自律,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迎難而上,工作業績突出。積極參加抗震救災和抗旱救災,獲得國土資源部榮譽表彰,榮獲中國地調局優秀共產黨員、地調局南京中心優秀黨員稱號。
努力鑽研 發揮專業技術優勢 服務社會
“在一線追求理想,用奉獻實現價值”。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堅持在野外生產科研一線工作,不畏困難,努力鑽研,積極運用地質專業知識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民生服務。
主持“ 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與區劃”計畫項目、“東部重點城市群城市地質環境調查”計畫項目、“東南沿海颱風暴雨型地質災害調查”項目,“海西地質環境調查綜合研究”、“海西臨港工業區工程地質調查”、“海西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與區劃綜合研究”、“丹陽城鎮地質環境調查”等工作項目。作為副負責和技術骨幹完成了“淮河流域環境地質綜合研究”、“淮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淮河流域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5·12地震災區蘆山縣地質災害應急排查”、“4·20地震災區井研縣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等工作項目。工作中富有創新精神,成果顯著。
一是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查明了淮河流域含水層結構特徵、區域水循環條件及區域水文地球化學特徵,從淺層水、深層水、微鹹水三方面科學地提出了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模式,研究成果為安徽阜陽市地面沉降防治及監測網部署、淮北市水資源管理和岩溶塌陷治理、淮河流域水資源規劃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為2011年淮河流域應急抗旱找水打井提供了科技支撐。
二是深入研究了我國礦山環境開發存在的問題,將生態補償機制引入到礦山環境保護中,提出了我國礦山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思路,為礦山合理開發保護提供服務。
三是系統研究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質環境條件,編制了海峽西岸經濟區1/25萬地質環境圖系並形成圖冊出版;系統開展海西第四紀地質研究,建立了海峽西岸第四紀地質標準剖面;系統查明海西重要港灣臨港工業規劃區工程地質條件及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並提出防治建議;系統查明海西沿海水文地條件,在水資源相對不均衡區找到了17處應急水源地。研究成果為海西沿海港口工業規劃布局提供了地質依據,為廈門、福州等城市抗旱應急供水提供技術支撐,為海西經濟區城市發展規劃布局、重大工程建設與災害防治、海岸帶開發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四是積極探索研究小城鎮地質環境調查,初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合作“一起策劃、共同出資、聯合實施、統一監管、突出成果轉化套用服務”的小城鎮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模式及相應服務機制、技術方法體系,可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提供科技支撐。
五是不畏艱險, 深入前線,應急救災,為災區人民服務。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積極回響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黨組號召,深入災區,參加蘆山縣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為災後恢復重建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2011年初春,河南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參加“河南抗旱找水打井行動”突擊隊奔赴災區,開展找水打井工作,用夜以繼日灑下的汗水換來了旱區民眾飲用的地下甘泉。2013年“4·20”蘆山地震發生後,積極奔赴災區井研縣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提出防治建議,用冒著生命危險的地災調查換來了震區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榮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2項,獲中國地調局地質青年論壇三等獎1項,獲江蘇省社科界聯合會學術大會一等獎1項,獲南京市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1項。
愛崗敬業 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
在任地調局南京中心團委書記期間,心繫青年,編制南京中心共青團工作制度,強化團支部陣地建設;積極為青年成長搭建平台,創辦“青年地學論壇”,搭建“學術交流、成果展示、能力提升、競相奮進”的平台,提高青年人業務能力,促進青年成長;圍繞重大節日,組織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獲得中國地調局優秀團支部榮譽稱號,被評為中國地調局優秀共青團幹部、中國地調局優秀青年、南京市優秀志願者、地調局南京中心優秀職工,當選共青團江蘇省委第十四次團代表。
作為地調局南京中心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盡己所能指導職工工作,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困難,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精建強了一支專業隊伍,取得了一大批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地調科研成果。近年來,水環院共完成地質調查、科學研究項目60多項,共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5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二等獎3項,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1項。榮獲了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系統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進集體”、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先進集體”、中國地調局“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地調局“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地調局“優秀團支部”、江蘇省“工人先鋒號”、江蘇省教育科技工會 “工人先鋒號”、江蘇省教育科技系統“科技創新示範崗”、地調局南京中心“先進單位”,地調局南京中心“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由於突出的工作業績,葛偉亞同志入選了中國地調局高層次人才計畫、中國地調局青年地質英才計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計畫。在葛偉亞同志身上,體現出一個從事地質調查研究人員的優良品質,堅守崗位,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甘於奉獻,不畏難, 重實幹, 兢兢業業做事,實實在在做人,展現了地質調查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體現了地質調查戰線上年輕幹部對事業孜孜不倦的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