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振,男,1955年9月生,社會學博士,現為福建江夏學院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廈門大學福建女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學會理事、福建省人口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顧問。
2015年12月,福建省政府免去葉文振的福建江夏學院副院長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文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5年9月
- 代表作品:《當代中國婚姻家庭問題的研究》
教育背景,學術經歷,學術團體成員與職務,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持課題研究,主持的主要課題,獲獎情況,代表性論文,調查研究報告,
教育背景
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學系計畫統計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參加北京語言學院人口學出國班學習。
1988年3月畢業於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專業,獲社會學碩士學位。
1991年6月畢業於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專業,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1990年9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口研究所從事人口學博士後研究。
學術經歷
1982年2月起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助教;
1994年4月起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
1998年12月起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教授;
1999-2000年在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從事合作項目研究;
2001年遴選為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
學術團體成員與職務
1. 廈門大學留學生同學會會長 2. 中國人口學會理事; 3. 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
4. 福建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5. 福建省人口學會副會長; 6. 福建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
7. 廈門市家教研究會副會長; 8. 廈門市婦女人才研究會副會長; 9. 美國人口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社會經濟學,經濟社會學
主講課程
《國際租賃學》、《經濟學專業英語》、《計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管理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人口理論與方法》、《人口社會學》、《社會統計學》、《社會學導論》、《社會學分析》和《婚姻與家庭》等。
主持課題研究
曾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規劃課題、國家統計局國家級重點課題、全國婦聯重點課題、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十多項規劃課題以及多項地方政府委託課題的研究工作。
主持的主要課題
1.《當代中國婚姻家庭問題的研究》,國家教委回國留學人員科研啟動基金,3萬元(1994. 9);
2.《鄧小平先富思想的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1996年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研項目,0.3萬元(1996. 1);
3.《孩子的成本效益分析與人口控制的利益導向》,199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5萬元(1996. 5);
4.《中國婚姻質量研究》,美國福特基金資助項目,7萬美元(1996. 7);
5.《流動人口的婚姻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2.2萬元(1998. 10);
6.《中國離婚問題的研究》,美國福特基金和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共同資助項目,2.6萬美元(1999. 7);
7.《中國生育文化研究》,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資助項目,0.5萬元(2000. 9);
8.《家庭關係的人口學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資助的“十五”規劃一般項目,0.8萬元,(2001.8);
9.《家庭關係的人口學研究》,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資助項目,0.2萬元,(2001.8);
10.《福建省第二期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報告》,福建省婦女聯合會資助課題,0.5萬元(2001.10.31);
11.《福建女性社會地位研究》,福建省婦女聯合會資助課題,5萬元(2002.3);
12.《外來人口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健康和生活環境的調查研究》,福建省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資助課題,5萬元(2002.6);
13.《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福建省婦女聯合會資助課題,0.5萬元(2002.6);
14.《福建省婚姻家庭問題研究》,福建省人口普查辦資助課題,0.3萬元(2002.4);
15.《五普數據的質量研究》,福建省人口普查辦資助課題,0.3萬元(2002.4);
16.《邵武市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資助課題,0.8萬元(2003.6)
17.《農民收入提高的障礙與對策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資助課題,0.8萬元(2003.10)
18.《世紀之交的中國人口》台灣卷,國家統計局國家級重點課題項目,5萬元(2003.11)
19.《婦女主體意識、自身能力和婦女社會地位的關係研究》,全國婦聯資助項目,1.5萬元(2003.3)
獲獎情況
1. 系列論文《生育文化與家庭制度關係》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2003. 11);
3. 論文《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名列第二(由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頒發,2002. 6);
4. 專著《閩北跨世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名列第三(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2000. 12);
5. 專著《中國婚姻質量研究》獲上海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名列第二(由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頒發,2000. 7);
6. 論文《當代中國婚姻問題的經濟學思考》獲第二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由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和中國人口學會頒發,1998. 5);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由省婦聯和省婦女理論研究會頒發,1997. 6);
7. 論文《論傳統家庭模式對生育文化的制度影響》獲廈門市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由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2003.10.9);
代表性論文
2003年:
1.“產業結構最佳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第二作者),《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1期;
2.“福建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1990-2000”(第一作者),《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年第3期;
3.“女性性別意識及其影響因素”(第二作者),《人口學刊》,2003年第2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2003年第4期全文轉載;
4.“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其影響因素”(第一作者),《人口學刊》,2003年第5期;
5.“流動兒童的保健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第二作者),《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第5期;
6.“流動兒童的教育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第二作者),《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9期;
7.“福建省城市化的井字型構思”,《東南學術》,2003年第4 期;
8.“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in children and its determinants”(第二作者),SASS Papers (9),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3
2002年:
1.“美國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教學的現狀及其借鑑意義”,《福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1期;
2.“數量控制:21世紀中國人口生育政策導向”,《人口與市場分析》,2002年第1期;21世紀首屆中國人口科學論壇:人口發展與人口科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2001年10月17-19日;
3.“中國金融安全問題及對策”(第二作者),《發展研究》,2002年第2期;
4.“中國婦女就業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第一作者),《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增刊;
5.“父母離婚與子女福利”(第一作者),《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6.“家庭生命周期和夫妻衝突”(第二作者),《中國人口科學》,2002年第3期;
7.“論傳統家庭模式對生育文化的制度影響”,《人口學刊》,2002年第4期;
8.“中國離婚率的地區差異分析”(第二作者),《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家庭:最佳化與凝聚國際研討會,上海,2002年6月12-14日;
9.《中國婚姻研究報告》(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0.“孩子對父母婚姻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福建論壇(哲社版)》,2002年第7期;第八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北京,2002年6月11-13日;
11.“論計畫生育文化發展與家庭變革”,《東南學術》,2002年第4期;
12.“我國民航客運量實證研究”(第二作者),《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3.“婚姻質量:婚姻穩定的主要預測指標”(第二作者),《學術季刊》,2002年第4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
14.“我國人口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及其套用”(第二作者),《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5.“女大學生的‘同民同工”(第一作者),《中國人口科學》,2002年第6期;“中國婦女就業論壇”大會宣讀論文,北京,2002年12月14-17日,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2003年第1期全文轉載。
2001年:
1.“我國住宅業的市場前景預測”,《發展研究》,2001年第1期;
*2.“城市老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第二作者),《人口學刊》,2001年第2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1年第2期全文轉載;
3.“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構想”,《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2期;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第18卷第4期(2001年)轉摘,P17;福建省社會學學會2000年年會論文,福州,2000/9/16-17
4.“自由離婚的立法理念及其婚姻法修改操作化”(第二作者),《東南學術》,2001年第2期;《婚姻法》修改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研討會論文,北京,2000/11/19-21
5.“離婚標準的國際比較與啟示”,《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第六屆全國家庭問題研討會論文,廣州,2000/10/29-11/2,被《中國婦女報》2000/10/31摘錄
6.“From Fujian to New York: understanding the new Chinese immigration”(第二作者),收入Kyle, David and Rey Koslowski (eds.), 2001, Global Human Smuggling: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187-215);
7.“父母離婚與孩子福利: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學術啟示”(第一作者),《社會學》,2001年第3期;
8.“論生育文化與家庭制度的協調發展”,《福建論壇(哲社版)》,2001年第11期;福建省“婦女發展與婦家庭文化建設” 理論研討會論文,福州,2001/10/29-31
*9.“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被《光明日報(文摘報)》,2002/3/1轉摘;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
10.“老年人生活狀況的城鄉比較分析”(第一作者),《南方人口》,2001年第4期;
2000年:
1.《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合著),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英國),2000年版;
2.“婚姻質量: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學術啟示”(第一作者),《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3.“Marital Sta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第一作者),在美國人口學會2000年年會上宣讀(美國洛杉磯,2000/3/23-25)。
1999年:
1.《中國婚姻質量研究》(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國際租賃學》(主編),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閩北跨世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江西人口的地形區域分布:1953-1993”,《南方人口》(CN44-1114/C),1999年第1期;
5.“市場經濟和中國婦女的自我養老意識”,《人口學刊》(CN22-1017/C),1999年第2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轉載;福建省“男女平等與婦女發展”理論研討會論文,福建莆田,1998/7/14-16
6.“學術的活力在於創新”,《東南學術》(CN35-1197/C),1999年第4期;
*7.“性生活滿意度:中國人的自我評價及影響因素”(第二作者),《社會學研究》(CN11-1100),1999年第3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1999年第5期全文轉載;
8.“論孩子的教育費用及其決定因素”,《統計研究》(CN11-1302),1999年第5期;第九屆全國中青年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廣州,1998/11/15
9.“中國婚姻的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第一作者),《中國人口科學》(CN11-1043),1999年第6期;
10.“婚姻質量:中國兩農村的實證分析”(第二作者),《套用心理研究》(台灣),1999年第4期;
1998年:
1.《孩子需求論:中國孩子的成本與效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婚姻質量:度量指標及其影響因素”(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被《中國婦女報》1998/4/1轉摘;上海市社科院與上海家庭婚姻研究會舉辦的“變遷社會的婚姻質量國際研討會”論文,上海,1997/10/5-8
3.“論養老資源的自我積累”,《南方人口》,1998年第1期;廈門市老年學會1997年年會論文,廈門,1998/1/21;中國老齡協會和中國老年學學會舉辦的“全國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服務研討會”論文,廈門,1998/4/10-14
*4.“當代中國離婚態勢和原因分析”(第一作者),《人口與經濟》,1998年第3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1998年第5期全文轉載;第23屆國際人口科學大會中國人口論壇預備會論文,長沙,1996/9/14-19
*5.“中國人口學的出路在於規範化”,《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人口學與計畫生育》,1998年第5期全文轉載;
*6.“美國文科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和啟示”,《福建學刊》,1998年第3期;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10期全文轉載;
7.“我國大齡未婚人口現象的原因和對策分析”(第一作者),《中國人口科學》,1998年第4期;被《中國人口報》1998/6/17和《光明日報(文摘報)》1998/6/25轉摘;《第七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北京,1998/5/11/15
8.“Marriage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second author), 《Social Sciences of China》,1998年第4期;
9.“論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來自中國廈門近千戶家庭問卷調查的啟示”,《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中國社會學會1998年年會論文,福建福清,1998/5/25-29
10.“生育權利:孩子的說法”,《人口研究》,1998年第6期;
11.“中國廈門經濟特區孩子撫養費用的研究”(第一作者),《人口與經濟》,1998年第6期;福建省人口學會第十一次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福州,1998/7/8-10
13.“孩子的成本效應分析與人口控制的利益導向”,載《中國人口年鑑:1998》,中國民航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4.“涉外婚姻悲喜錄”,《人之初》,1998年第3期;
調查研究報告
1、《邵武市人口城市化戰略研究》,2003年
2、《農民收入提高的主要障礙與對策--對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的調查》,2003年
3、《福建省廈門市開元區流動兒童健康和教育狀況的調查報告》,2002年
四、報刊隨筆與評論:
1、《重塑現代“後媽”的形象》,《廈門日報》,2004.3.6
2、《可持續生育文化與生育現代化》,《中國人口報》,2003.1.20
3、《女性教育十年變遷》(第一作者),《廈門晚報》,2003.3.6
4、《從女性主義到兩性互動》,《中國婦女報》,2003.3.25
5、《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理論沙龍),《中國人口報》,2003.3.31
6、《福建女性婚姻家庭關係變遷》(第一作者),《廈門晚報》,2003.4.10
7、《春風化春雨,潤物細無聲》,《福建日報》,2003.4.18
8、《以非典為鏡反思人類生活方式》,《中國人口報》,2003.5.26
9、《兒女情長》,《人之初》,2003年第5期(下半個月)
10、《為民、科學與合作》,《中國人口報》,2003.8.28
11、《廈門孩子的撫養成本》(第一作者),《廈門晚報(家庭版)》,2002.1.2
12、《做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主婦?》,《中國婦女報(婚姻情感版)》,2002.1.11
13、《廈門孩子的撫養效用(一)》(第一作者),《廈門晚報(家庭版)》,2002.1.30
14、《女兒為我買新衣》,《家庭周末報》,2002.1.31
15、《廈門孩子的經濟、保障和婚姻效用》(第一作者),《廈門晚報(家庭版)》,2002.2.27
16、《廈門孩子的心理效用》(第一作者),《廈門晚報(家庭版)》,2002.3.20
17、《婦女發展與社會進步》,《福建日報(求是版)》,2002.4.2
18、《離婚對子女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第二作者),《社會科學報》,2002.4.4
19、《婚姻制度的淪落?》,《廈門晚報(家庭版)》,2002.5.15
20、《民眾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國人口報(理論版)》,2002.6.3
21、《生育權利:孩子的說法》,《廈門晚報(家庭版)》,2002.6.19
22、《父女’觸網’》(第一作者),《婚育導刊》,2002年第7期
23、《婚姻制度的淪落》,《上海婦女》,2002年第9期
24、《生兒育女》,《人之初》,2002年第9期
25、《兒女情長》,《婚育導刊》,2002年第11期;《廈門廣播電視報》,2002.11.20
26、《兩情若是久長時,更須在朝朝暮暮》,《人之初》,2002年第12期的下半月刊
27、《女生就業難根在用人觀念》(第一作者),《中國婦女報》,2002.12.19
28、《該為誰敲警鐘》,《中國婦女報(婚姻與情感版)》,2001.3.24
29、《愛心、信心和開心:給女兒的第一封信》,《廈門晚報(家春秋版)》,2001.3.28
30、《和親親寶貝一起成長》,《家庭周末報》,2001.4.5
31、《家庭關係坐標說和婚姻的可樂解渴效用》,《廈門晚報(家春秋版)》,2001.4.25
32、《做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主婦?》,《廈門晚報(家春秋版)》,2001.7.11
33、《生女兒真好》,《廈門晚報(家春秋版)》,2001.10.24
34、《穩定低生育水平的’車之兩輪’:文化內化和結構最佳化》,《中國人口報(理論版)》,2000.12.18
35、《婚姻質量評估和分析》,《福建日報(求是版)》,1999.1.22
36、《提高我省人力資源質量》,《福建日報(求是版)》,1999.7.30
37、《端正生育動機》,《中國婦女報(家庭話題版)》,1999.8.20
38、《享受結構完整的家》,《南方周末(家庭生活版)》,199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