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國輝
- 國籍:中國
- 職業:著名作曲家
-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
- 代表作品:《晚秋》
人物簡介,主要獲獎作品,主要作品,其它榮譽,作品介紹,
人物簡介
葉國輝出生於廣東,自幼在父母親的影響下學習音樂,198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99年獲中國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獎學金,赴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深造。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葉國輝的音樂以多元的架構和視角,表達了其在當代語境下凸顯中國元素的創作取向,在交響樂、室內樂、電子音樂等眾多音樂創作領域獲得突出成果,國內外許多著名樂團演奏了他的作品,作為中國當代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其代表作《森林的祈禱》、《晚秋》、《望大陸》、《曲水流觴》和《唐朝傳來的音樂》等,在學術界和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主要獲獎作品
《楊柳枝詞》女高音與鋼琴(1988)
“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創作獎
《後山寫生》為交響樂隊(1993)
“單樂章管弦樂中國作品征曲比賽”創作獎
《村野》民樂重奏(1993)
“第二屆[長風獎]國際中國民族器樂音樂作曲比賽”第二名
《京劇印象》混聲合唱(1994)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第四屆作曲比賽”第一獎
《新世紀序曲》為交響樂隊(1997)
“迎香港回歸交響作品評獎”銀獎
《森林的祈禱》人聲與交響樂隊(2002)
“2002台灣國際作曲比賽”第二獎
《中國序曲》為交響樂隊(2004)
“全國第十屆音樂作品[交響音樂]評獎中、小型作品二等獎
《晚秋》為交響樂隊(2007)
2007德國“青年歐洲古典音樂節”委約作品唯一大獎——“歐洲作曲獎”
主要作品
《楊柳枝詞》女高音與鋼琴(1988)
《後山寫生》為交響樂隊(1993)
《村野》民樂重奏(1993)
《京劇印象》混聲合唱(1994)
《為女高音與鋼琴、樂隊而作的八首中國民歌》(1996/2001)
《新世紀序曲》為交響樂隊(1997)
《中國序曲》為交響樂隊(1998/2004)
《森林的祈禱》人聲與交響樂隊(2002)
《阿咪喲》為八聲部女聲(2002)
《日落陽關》為八位演奏家(2005)
《聲音的六個瞬間》箏、大提琴與電子音樂(2004/2005)
《致莫扎特》大提琴與交響樂隊(2006)
《山水》古琴與交響樂隊(2007)
《聽江南》琵琶與大型民樂隊(2007)
《晚秋》為交響樂隊(2007)
《早春》女聲合唱(2007)
《回聲》管樂重奏(2008)
《聲音空間》胡琴獨奏(2009)
《摘菜調·2009》女聲獨唱(2009)
《拂曉之光》交響大合唱(2009)
《頻率20.009》電子音樂(2010)
《徒歌》室內樂(2010)
《望大陸》女高音與交響樂隊(2011)
《曲水流觴》女高音與交響樂隊(2012)
《樂舞圖》為交響樂隊(2013)
《唐朝傳來的音樂》為亞洲樂器群、管風琴、人聲與交響樂隊(2013)
其它榮譽
“中國文聯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
“寶鋼教育獎”
“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合作)
作品介紹
《京劇印象》
——混聲合唱
葉國輝的混聲合唱《京劇印象》創作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間。創作之初,作曲家有針對性的研究了京劇,並自行“合成”了《京劇印象》在音樂創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歌詞功能的一些相關文字組合。這些非傳統意義的“歌詞”,涉及京劇的歷史、重要人物、行當劃分、鑼鼓經和傳統劇目等,樂曲還廣泛的採用了襯詞。在音樂的處理方面,突出了京劇音樂中具有特徵和代表性的一些音調,並吸收了京劇中韻白和京白等表現手段。
《京劇印象》是作曲家對京劇總體主觀印象的抽象寫意。作品1995年首演於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第二屆作曲比賽獲獎作品音樂會,並獲得第一獎。
《京劇印象》歌詞(葉國輝摘自京劇相關信息)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徽班進京
嘉慶道光年間
漢調藝人也來到京城
徽調漢調在京城取崑腔梆子等諸腔之長
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
這便是京劇
京劇是也
程長庚
余三勝
張二奎
西皮
二黃
生旦淨醜唱做念打
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
青衣花衫花旦武旦老旦刀馬旦
銅錘武淨架子花臉文丑武丑醜婆彩旦
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笑濃劉鴻聲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
馬連良周信芳時小福余紫雲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
尚小雲龔雲甫李多奎何桂山金秀山劉永春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
徐小香王愣仙程繼仙葉盛蘭姜妙香侯長山梅雨田···
沖頭叫頭掃頭垛頭住頭收頭抽頭鳳點頭四擊頭帽子頭豹子頭
急急風魚合八金錢花
«貴妃醉酒» «宇宙鋒» «荒山汨» «蘇武牧羊» «霸王別姬» «三岔口»
«打漁殺家» «武松打虎» «空城計» «望江亭» «二度梅» «蕭何月下追韓信»
……
《曲水流觴》
——為女高音與交響樂隊
2012年春,葉國輝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李宗謨(明)的《蘭亭修禊圖》,極為震撼。他放棄了原先的創作計畫而完成了這部《曲水流觴》——為女高音與交響樂隊。
中國歷代文人墨客都鐘情於蘭亭修禊之曲水流觴。從王羲之的《蘭亭序》,桑世昌的《蘭亭考》、吳高增的《蘭亭圖說》到文徵明、李宗謨的《蘭亭修禊圖》等等。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記載了這樣一幅場景: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等42人,在蘭亭修禊(古代於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禮)後,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古代酒器)放在溪中,由上游徐徐而下,觴在誰的面前停下,誰就即興賦詩並飲酒。據史記載,有十一人各賦詩兩篇,十五人各賦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巨觥(古代酒器)。
葉國輝在創作《曲水流觴》(為女高音與交響樂隊)時基於了這樣一種構思:取王羲之《蘭亭序》局部為歌詞文本的首尾,中間部分的文字摘自桑世昌的《蘭亭考》、吳高增的《蘭亭圖說》。力圖將音樂契合於簡潔、明了、生動的文字表述,抒發作曲家對“曲水流觴”的感悟與寫意,表現中國古代文人放達於天地,寄情于山水的人文情懷。
《曲水流觴》 歌詞文本:(葉國輝節選自王羲之《蘭亭序》、吳高增《蘭亭圖說》、桑世昌《蘭亭考》)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摘自王羲之(303—376)《蘭亭序》】與會者凡四十二人,或吟或詠,或醉或眠,或俯或仰,或起或坐,曲盡其態,【摘自吳高增(1706-?)《蘭亭圖說》】人各賦詩。成兩篇者,十一人。成一篇者,十五人。詩不成罰三巨觥者,凡十六人。【摘自桑世昌(1131—?)《蘭亭考》】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摘自王羲之(303—376)《蘭亭序》】
《唐朝傳來的音樂》
——為亞洲樂器群、人聲、管風琴與交響樂隊而作
我對唐朝古譜的興趣開始於我就讀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1986年,當時學校里的古譜研究很活躍,有不少相關的講座和音樂會。2000年,我先後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和德國的達姆斯塔特看到了日本傳統音樂的表演,頗受啟發:唐朝古譜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賦予一種“新貌換舊顏”的聲音仿真呢?基於這一點,我一直在尋找最具有說服力的,被古譜學界所公認的,在學術方面經得起論證和檢驗的一個古譜樣本。請教上海音樂學院的著名古譜學家陳應時教授和唐代音樂專家趙維平教授,對我來說是如此的榮幸和愉快,他們嚴謹專業的學術指點,極大地幫助並影響了我。
2013年,研究獲得了兩方面的進展。其一:在陳應時和趙維平教授的幫助下,我漸漸聚焦於英國音樂學家勞倫斯·畢鏗(Laurence Picken)主編的七卷《唐朝傳來的音樂》的第四卷中的《酒鬍子》。《酒鬍子》最具有說服力的論證在於,將來自《鳳笙譜》(約1201)、《新撰笙笛譜》(約1303)、《仁智要錄》箏譜(約1171)和《三五要錄》琵琶譜(約1171)的四首同名而不同版本的《酒鬍子》進行縱向比較,結果非常接近。其二:我意外地在網路上發現了日本雅樂視頻《酒鬍子》,並將勞倫斯·畢鏗等人譯譜的《酒鬍子》與該視頻進行了嚴密的比較研究,其結果為:勞倫斯·畢鏗等人譯譜的《酒鬍子》與日本雅樂視頻《酒鬍子》高度同源!
至此,種種研究逐漸顯示了這樣的信息:《酒鬍子》在譯譜文本的理論上和現存音像的實際中,被證明了是具有唐朝音樂特徵而遺存至今的。換言之,從今天這場音樂會的角度講,依據《酒鬍子》為素材進行編譜和作曲,並使之演奏而獲得的聲音,是具有一定唐朝音樂的音響特徵的!我同時認為:《酒鬍子》不以古譜文本的孤立存在而存在,人類音樂普遍具有共性的形態處理方式,聲音群體的關係,樂器間的差異、製作特性、演奏習慣、不同律制、環境、聲音場等,都會使得演奏者心理或生理參照的古譜文本,漂移在一種可以感知和分辨的邊緣。
今天大家在音樂會下半場將要看到這部作品,是我對《酒鬍子》進行“新貌換舊顏”的一次實驗,實驗覆蓋了多元的聲音元素與音樂進行的不同樣式。亞洲樂器群或許可以聯想到當時的某種情景;3位演奏篳篥和2位演奏橫笛的女性,是我對與《酒鬍子》年代相近的《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937-975)中“清吹”場景的一種解讀;交響樂隊、管風琴、人聲……,我希望這種實驗能夠從一個立體的層面,或多或少地讓人們感知、聆聽、品味和體驗《唐朝傳來的音樂》!
之所以取勞倫斯·畢鏗《唐朝傳來的音樂》的書名為我這部音樂作品的標題,一方面是因為兩者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以此向他及所有的古譜學家們表達敬意,同時,這種敬意延伸至他們所研究的人類遠古文明……
(摘自2013年7月15日節目單上的葉國輝關於《唐朝傳來的音樂》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