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萵苣黑斑病病原菌為微疣匐柄霉(學名:
Stemphylium chish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5根束生,褐色,頂端色稍淡,基部細胞稍大,頂端常較寬或膨大,呈截形,有1-6個橫隔膜,大小(15-51)微米×(6-8)微米;
分生孢子橢圓形,卵形,單生、淡褐色至褐色,無嘴喙,具縱橫隔膜,隔膜處有縊縮,充分成熟後,表面具微疣,大小(24-47)微米×(10-20)微米。
為害症狀
萵苣黑斑病主要危害萵苣的葉片。病株多由基部葉片或葉球的外層葉片開始發病,整株葉片由下而上,由外向內相繼發病。葉片上生圓形、近圓形的黑褐色病斑,直徑2-8毫米或更大。病斑上生同心輪紋,但有的病斑輪紋不明顯。病斑邊緣較清晰,周圍有黃色暈。有時病斑中間破裂或穿孔。高濕時,病斑兩面生黑色霉狀物。
侵染循環
病原菌在田間病殘體、病株、
十字花科蔬菜上越冬或越夏。越季病原菌在適宜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侵染下一季蔬菜。整個生長期發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隨風雨、農機具、農事操作分散傳播。分生孢子萌發後,生出芽管由氣孔侵入葉片,也可以穿透葉表皮而直接侵入。
流行規律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溫度範圍在8-27℃;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18-20℃,相對濕度8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在根莖膨大期至採收期。田間濕度大,秋季結露持續時間長,均是適宜引發病害的環境。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萵苣黑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3—5月,9—11月。年度間早春多雨或入梅早、雨量多的年份發病重;秋季溫度偏高、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年內下半年比上半年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輪作:重發病地塊提倡與非菊科蔬菜輪作1-2年,減少田間病原菌。
清潔田園:及時摘除田間病、老葉,收穫後清除病殘體,並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施足基肥,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清理溝系,雨後及時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適當增施磷鉀肥,促使植株健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20%
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世高)1000-1200倍液(每畝用量40-50克);18%戊唑醇微乳劑(安盈)1000-2000倍液(每畝用量50-100克);430克/升
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畝用量25-35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劑(拿敵穩)300o倍液(每畝用量25-35克)等噴霧。
常規防治用藥:可選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62.25%腈菌唑·錳鋅可濕性粉劑(仙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125-150克);64%嗯霜·錳鋅可濕性粉劑(
防毒礬)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克);8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125-150克);40%
百菌清懸浮劑(達科寧)600-700倍液(每畝用量170-140克)等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