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第一台

萬里長城第一台

"天下第一台"?>鎮北台坐落在陝西榆林,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和“萬里長城第一台” 之稱。陳運和詩讚“萬里長城的一塊堅硬脊椎骨鎮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進戲出戲扮將士”。鎮北台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鎮北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

基本介紹

位置環境,簡介,歷史,結構,旅遊,

位置環境

簡介

鎮北台位於榆林市北約5公里處紅山上款貢城西南角,東隔款貢城與東梁相望,北越長城為東西梁,西隔210國道連老爺廟梁,南為沙窩,地理坐標為東徑109°43′33.9″北緯38°28′08.8″,海拔高度1187米。榆溪河穿紅石峽從鎮北台西約1公里處流過。
台周邊遍植楊樹、松樹、柏樹、檸條等植被。東200米、北400米處分別為新建隊、橋頭村,有居民50戶約200人。
鎮北台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
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1992年陝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環境

歷史

秦滅六國後,在榆林地區設定郡縣,修築 長城,鎮北台長城即為其中一段。明初,延綏德由綏德遷至榆林,並在延綏鎮以北的紅山、神木、黃甫川等地設市與蒙人貿易。
鎮北台遠景鎮北台遠景
自互市後,蒙古人經常伺機南下,掠奪財物。為邊城的安全,成化十年(1474年),延綏巡撫餘子俊在秦、隋長城的基礎上。
歷時4月修築起延綏鎮長城,同時為配合紅山市的貿易,修築了易馬城和供蒙人納貢的款貢城,控制貿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長城南北顯要處,紅山之上款貢城西南角築鎮北台,居高臨下,觀察敵情和互市情況。
鎮北台平面呈正方形,高四層。
萬里長城第一台

結構

鎮北台建於1607年,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為正方形,四層,外砌磚石,內築夯土,外砌磚石,底大頂小,逐層收進,總占地近5000平方米。
萬里長城第一台
第一層為基座,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長64米,周長320米,進深12米。四面圍以牆垣,內牆高5.5米,外牆高10米,上設垛口,東牆南側置城門,東南內側置磚石馬道。
第二台高16.6米,周長130米,進深5米,二層台南牆中開設券洞,內磚石踏步直通三層,券洞橫額石刻“向明”二字,北面石刻“鎮北台”(已毀),均為萬曆時延綏巡撫塗宗浚所書。現“鎮北台”三字為當代書法家魏傳統所題。第三層高4.1米,周長88米,進深3米。
台東外砌磚石踏步達四層。第四層高4.4米,周長35.44米,頂層台面積225平方米,四邊各進深2米,正中原建磚木結構方形瞭望哨棚一間,清末坍塌。各層四面均圍以女兒牆及垛口,台地面鋪青磚。第一層城垣內建有守台戍卒營房,現仍存部分遺址。
台的每層有石台階可登,台依山據險,巍峨挺拔。站在鎮北台之頂遠眺,金沙藍天、碧澄水庫、逶迤長城、綠色林帶和的城郊。
可以看到紅石峽水庫,治理沙漠的輝煌成果——沙地植物園和沙漠運河——西沙渠、榆東渠;榆卜界沙漠海子風光和鬱鬱蔥蔥的林帶果園;秦長城的烽火台遺蹟和起起伏伏的黃土丘陵,還有16世紀漢蒙友好貿易的紅山市——易馬城、紅石峽和榆林古城。

旅遊

航空:榆林榆陽機場。有飛往西安、北京、海口、太原、鄭州等地的航班,交通便利。
公路: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18732公里,每日有客車開往西安、銀川、包頭和太原等外地城市以及地區內各縣、鎮。如果早上8:30從西安唐都汽車站乘直達榆林的沃爾沃,晚上9點即可到達,車費128元。也可從延安長途汽車站轉乘依維柯到榆林,行程大約5個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