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祥寺
- 外文名:Wanxiang Temple
- 性質:喇嘛廟
- 始建於:公元1738年(清乾隆三年)
- 占地:3.3萬平方米
- 1988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傳說,寺廟建築,
民間傳說
乾隆為太子時,隨父去盛京,駐在凌源行宮暫歇,他喬裝百姓模樣到宋杖子山里打獵,正當一隻金錢豹向他撲來之時,一位姓康的姑娘一箭射中豹身,乾隆脫險,兩人遂產生愛慕之情。時隔數年,乾隆當皇帝後再經此地,觸景生情,憶起往事,打聽後方知痴情女已落髮出家當了尼姑,於是便敕建廟宇,並賜廟名。
旅遊開發萬祥寺經1982 年至1983 年兩年間的修繕基本恢復原貌,並於1988 年公布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載,該寺廟興盛時期,曾住有多位僧人,整日香火繚繞,誦經之聲不斷。2008年7月13日,萬祥寺旅遊廟會——彌勒佛像開光大典盛況3日吸引遊客5萬餘人。
寺廟建築
寺廟依山就勢,自下而上,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閻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鐘樓、鼓樓、藏經殿、東西配殿等,分別建在由南而北階梯狀的四個平台上,分5層跨院,共有500餘間禪房(現存100多間)。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施廊,供四大天王。天王殿兼作三門(三門,也作“山門”,因寺院多居山林而稱之)。
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前面為石砌院牆,牆外大溝深10 余米,受地形所限,將寺門開在偏西一側,這是與其他寺院不同之處。在三間歇山式四方殿(也稱羅漢殿)之上,是第二道平台,大經堂及左右配殿建於此。
大經堂(或稱誦經堂、大殿)為藏漢式兩層建築,共禪房81間。第一層由前廊、經堂、佛殿組成。前廊作抱廈式,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彩柱畫梁,裝飾複雜。經堂內朱紅大柱縱橫排列,梁架縱向布置,樑柱結合處施斗,上用十字弓形大托木過渡,中央內槽開天窗。經堂後面特設一專供佛像的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原有幛幔遮擋。二層中間為方形三間歇山式,屋頂飾井式天花,彩繪以龍和梵文六字真言為主題,兩側建有迴廊。在建築形式和裝飾內容、色彩上融合了漢族和藏族兩種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藏經閣為二層五間硬山樓閣式。閻王殿是卷棚式前廊與硬山小式建築相結合。
大經堂(或稱誦經堂、大殿)為藏漢式建築,有兩層,第一層由前廊、經堂、佛殿組成。在建築形式和裝飾內容、色彩上,融合了漢族和藏族兩種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
大經堂前三棵挺撥的古松,增加了寺廟古老幽深的氣氛,其中一棵雲杉,年齡要比萬祥寺大幾倍,可算是朝陽地區最古的雲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