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大慶乞復祖宗行恩惠寬婦女裹足折》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萬壽大慶乞復祖宗行恩惠寬婦女裹足折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工部主事臣康有為跪奏,為萬壽大慶乞復祖制、行恩惠,寬婦女裹足,以保民、保國、延生氣而迓天庥,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我中國民數四萬萬,比於歐洲十六國人數倍之,誠大地莫強之國也;然民庶愚弱,故國不能強。或謂守舊致誤,然臣嘗深思其故,蓋有民而自弱之也。
查西國民數無多,皆統男女計之。若丹墨民數一百七十萬,然女子已占八十餘萬矣。希臘亦然。然人人各盡其才,人人各得其用,人人各能自養,人人不以累人,所以民數雖少而為用多也。我民數雖四萬萬,而自滿洲、蒙古外,直省女子悉皆裹足,殘其肢體,弱其血氣,令不能行,無學無用。是我民數雖多,而可用者少也。匪特不為用也,其牽累而為大害又有二者:
國之大患,莫如貧與弱也,《大學》之論理財,在生眾食寡。今一男一子竭力經營於外,而婦女以裹足之故,拱手坐食於內。夫以一人而養母、妻、女數人,數口嗷嗷,常憂不給。故衣食不充,鵠形菜色,血氣黃馘,枯槁羸弱;以之任重則不能,以之歷寒暑則生畏。即士人亦以家室累重,無暇讀書;又以財力既薄,不能多購書器;甚且以事畜不足之故,巧詐盜偽,作奸犯科。人心風俗之壞,盜竊亂賊之興,皆由此作。臣竊見廣西陽朔縣一鄉五十家小民,凡有飯食者,只二十家;其餘三十家,皆食粥及薯芋耳。然桂人猶號以為富鄉,其餘可想。幸當天下承平,民困如此,少有水旱,其困難言。近者亂起,亦由貧故。《論語》以為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民既困窮,皇上將何從取之?此由婦女裹足,累及其夫其子,因而累及於國。大害一也。
夫國之所以者,一曰官,一曰士,一曰兵。三者所以任國家之事,必須精力強足,身體壯健,然後執戈、講學、立政、立事,沛然有餘。《洪範》貴康強而賤疾弱。西人於選兵卒、選生童、選官吏,皆使醫者驗其身體,健否合格,乃予錄用。誠以精氣頹敗,則精神疏失,讀書則記誦有限,而新法不出;當官則苟且偷惰,而振作難期。至於當兵則氣力微弱,心膽虛怯。西人論我兵怯弱之故,由於種類之不強;而種類之不強,實由婦女裹足所致。束縛血氣,戕絕筋骨,經數十代展轉流傳,故傳種日弱,致令弱其兵、弱其士、弱其官。大害二也。
夫肉刑之罪,中國久廢;裹足之事,等於古之刖刑。女子何罪而加刖之?童幼髫年,血氣未足,月令之經,方當助天慈養,而乃束帶纏擾,逼令纖小;不為婦德、婦學之教,而惟冶容纖趾之求。嚴刑酷毒,有若治盜。刀鉗繩杖之交加,號哭悲呼之日作;道路見之,慘不能視。而乃以慈母為酷吏,以家庭為地獄。湖南之案,有為童養媳纏足而致命者。習俗相沿,比比皆是;苟不裹足,人皆棄之。及其長也,富室扶壁而行,待人而動,終身安坐,同於廢物。豈天生人之心哉?若其貧者,躬操井臼,登高臨深,負重致遠,流涕婉轉,痛苦終身。至若水火盜賊之災,不能奔走,坐致死亡者,尤不可勝數。自宋世惡俗流今千載,害及億兆,此誠亘古未有之酷毒,而全地球所笑之蠻俗也。
皇上痌瘝小民,不使一人失所;此二萬萬婦女者,皆皇上赤子,豈忍坐視無辜,聽其蒙被非刑,而不知救禁乎?《易》曰:保位曰仁,禁民為非曰義。我朝龍興東土,風俗朴茂,滿洲、蒙古、漢軍皆禁裹足。康熙三年,聖祖仁皇帝下詔禁天下婦女裹足,有裹足者罪其父,若夫杖八十、流三千里。又嘉慶九年,奉仁宗睿皇帝上諭:“今鑲黃旗、漢軍應選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此次傳諭後,仍有不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例治罪。”此誠大聖人保赤子、禁為非之仁至義盡也。凡率土臣民,宜共懍遵。徒以政體尚寬,漢人聽其從俗。然遂使王言視若弁髦,臣民甘蹈法網;無量婦女,永罹刖罰;萬里國民,鹹致弱貧。考之經義則無之,觀之萬國則非之,原於天理則悖之,施於民生則害之,驗於國勢則弱之,質之祖訓則違之。況當諸國競爭之時,正宜保民自強之日。增二萬萬無用之民,與增二萬萬有用之民,孰得?強二萬萬將來之種,與弱二萬萬將來之種,孰是?事之重大,未有過此,不可以瑣屑而忽之也。
中國既有八股以愚士之心,又有裹足以弱民之體,身心俱困,而國從之。中國削弱之原,實由於此。聖祖仁皇帝深知二事之害,故以康熙二年停廢八股,而以康熙三年禁止裹足。皇上沖齡踐祚,神武明斷,皆同符聖祖。既以五月停廢八股,若以六月禁止裹足,則我聖祖之聖創於先,我皇上之聖繼於後,先後同揆,輝映千古,以澤生民,以惠中國。
向來遇有慶典行慶施惠,有大赦囚徒之舉,以迎祥氣而迓庥和。臣愚謂,與其大赦歲月有罪之囚徒以長奸邪,豈若永赦千萬年無辜之婦女以去疾苦。頃恭逢皇上萬壽昌期,天下歡舞。皇上法祖彝訓,迓天庥命,特下明詔禁止婦女裹足,則二萬萬婦女立離苦厄,即億萬年人民永強種類。聖功神德,孰有大於是者?上以祈天永命,下以造福生民。《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又曰:宜民宜人,受祿於天,必有祥征,充塞純嘏。天錫福壽隆盛與我聖祖,永永無極者矣。
然惡俗久沿,難施重罰。昔者詔書廢格,皆沿重罰之由。或姑從寬典,準令婦女已纏足者寬勿追究。自光緒二十年以後所生之女,不準纏足;如有違犯,不得給予封典。頃臣庶中通才志士,知國弱民弱之由,多立戒裹足會,以勸化小民。湖南、廣東、福建、江蘇四省多有之,上海不纏足會規模、章程尤善。兩湖督臣張之洞有敘文為倡,而湖南署臬司黃遵憲並有示諭誥誡其民,惡俗大有轉移之望。但得一紙詔書,天下鼓舞變易,令如流水,陋俗必移。其以保民保國以圖富強,必非小補。臣愚戇之見,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謹將兩湖總督張之洞《戒不纏足會敘》抄呈御覽。
謹將前署湖南臬司候補三品京堂黃遵憲《戒纏足告示》抄呈御覽。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
[錄自《傑士上書匯錄》卷三]
附:請禁婦女裹足折
奏為請禁婦女裹足,以全肌膚而維俗化,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惟漢臣賈誼上《治安策》,謂“大臣以簿書期會為大,故至俗流失,世敗壞則不知怪”,此誠知治亂之體要者也。夫為政之道,本末兼該,而莫大於保民;聖化之隆,纖悉備舉,而莫先於正俗。方今萬國交通,政俗互校,稍有失敗,輒生譏輕,非復一統閉關之時矣。吾中國蓬蓽比戶,藍縷相望,加復鴉片熏纏,乞丐接道,外人拍影傳笑,譏為野蠻久矣。而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臣竊深恥之。
夫刖足者,為古肉刑之一。刑者成也,一成不變,後王恐波及無辜,猶為廢之,史稱其美。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終身痛楚,一成不變,此真萬國所無,而尤為聖王所不容者也。夫父母撫子,以慈為義,女子體弱,尤宜愛護。乃乳哺甫離,髫發未燥,筋肉未長,骨節未堅,而橫縶弱足,嚴與裹纏。三尺之布,七尺之帶,屈指使行,拗骨使折,拳攣蹜蹜,跼地蹐天,童女苦之,旦旦啼哭。或加藥水,旦夕熏然,窄襪小鞋,夜宿不解,務令屈而不伸,纖而不壯,扶床乃起,倚壁而行。富人苦之,貧家尤甚,親操井臼,兼持饋浣,下撫弱息,上事病姑,跋往報來,走無停趾,臨深登高,日事征行,皆捫足嘆嗟,愁眉掩泣,或因登梯而墜命,或因楚病而傷生。若夫水火不時,亂離奔命,扶夫抱子,挾物攜衣,絕澗莫逾,高峰難上,亂石阻道,荊棘鉤衣,多有縊樹而棄生,墜樓而絕命者,不可勝數也。即使治世承平,富家大吉,婢嫗盈前,安坐而食,而人倫有禮,疾病不時,仰事俯畜,接親應友,能無勞苦乎?且勞苦即不足道,而衛生實有所傷。血氣不流,氣息污穢,足疾易作,上傳身體,或流傳孫子,奕世體弱。是皆國民也,羸弱流傳,何以為兵乎?
試觀歐美之人,體直氣壯,為其母不裹足,傳種易強也。回觀吾國之民,尫弱纖僂,為其母裹足,故傳種易弱也。今當舉國徵兵之世,與萬國競,而留此弱種,尤可憂危矣。夫父母之仁愛,豈樂施此無道之虐刑於其小兒女哉?徒以惡俗流傳,非此不貴。苟不纏足,則良家不娶,妾婢是輕,故寧傷損其一體,而免擯棄其終身。此為一人一家之事,誠有茹苦含辛而無如何者。若聖世懷保小民,一夫之有失時,引以為予辜;一物不得所,引以為己罪。而令中國二萬萬女子,世世永永嬰此刖刑,中國四萬萬人民,世世永永傳此弱種,於保民非榮,於仁政大傷。皇上能無惻然矜之,惄然憂之乎!
臣嘗考裹足惡俗,未知所自。《史記》利屣,不過尖頭;唐人詩歌,尚未詠及;宋世奄被,遂至方今。或謂李後主創之,恐但惡風所扇耳。宋人稱只有程頤一家不裹足,則餘風可知。古今中外,未有惡俗苦體,非關功令,乃能淹被天下,流傳千年,若斯之甚也。其可駭莫甚焉。以國之政法論,則濫無辜之非刑;以家之慈恩論,則傷父母之仁愛;以人之衛生論,則折骨無用之致疾;以兵之競強論,則弱種展轉之謬傳;以俗之美觀論,則野蠻貽誚於鄰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且國朝龍興,嚴禁裹足,故滿洲婦女,皆尚天足。凡在國民,同隸覆幬,率土婦女,尤宜哀矜。且法律宜一,風俗宜同。皇上憐此弱女,拯此無辜,亟宜禁此非刑,改茲惡俗。乞特下明詔,嚴禁婦女裹足,其已裹者一律寬解。若有違抗,其夫若子有官不得受封,無官者其夫亦科鍰罰。其十二歲以下幼女,若有裹足者,重罰其父母。如此,則風行草偃,惡俗自革;舉國弱女,皆能全體;中國傳種,漸可致強。外人野蠻之譏,可以銷釋。其裨聖化,豈為小補!伏惟皇上聖鑒。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