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全右衛城
- 地理位置: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萬全鎮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
- 占地面積:0.78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其他稱號:京西第一衛
簡介,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城堡情況,城堡建築,承包布局,附屬建築與構築特點,城池防守,京西第一衛,
簡介
萬全右衛城,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城堡古建築。位於河北省萬全縣城北約15公里的萬全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築土城,明永樂二年(1404年)置萬全右衛所於此。明正統三年(1438年)用磚包砌城牆,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並增築南關。1983年、1990年兩次維修。城堡為菱形,占地0.78平方公里,東西長880.72米,南北寬880.4米,南、北二門,商為迎恩門,北為德勝門。現城門及大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土夯磚包城牆,牆基為石砌,高8-10米,底寬3-4米,頂部寬1-1.5米。城內原有玉皇閣、城隍廟、關帝廟、西大寺等,各類建築井然有序。
歷史沿革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德勝口始築右衛城,取名德勝口堡。
永樂二年(1404年)右衛治所正式移至右衛城(今萬全城)。
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於今宣化置地方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萬全都指揮使司”,以統轄京師西、北各衛所,右衛由改稱“萬全右衛”。
明永樂二年(1404年),德勝口南建德勝驛及五處驛傳站鋪,以備傳遞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萬全左、右衛始終是宣府鎮西路的戰略支撐。
明永樂二年(1404年),德勝口南建德勝驛及五處驛傳站鋪,以備傳遞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萬全左、右衛始終是宣府鎮西路的戰略支撐。
地理位置
明萬全右衛城為宣府鎮上西路路城所在,參將駐地。處張家口西北翠屏山長城腳下,北依野狐嶺,南瀕洋河,扼壩上壩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萬全右衛地境,西、北以明長城為界,南以洋河為界,東至今張家口市以東十幾里處山區。作為轄張家口堡、膳房堡、新開口堡、新河口堡、洗馬林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裁改宣府鎮及所屬廳、衛,置宣化府,將萬全右衛及所轄五堡改置為萬全縣,右衛城遂成縣治所在,正式稱萬全城。
城堡情況
萬全鎮原是萬全縣的縣府所在地,1983年7月1日縣政府遷到了今天位於110國道邊上的孔家莊。今天的萬全鎮所在地,也即是明朝時的萬全右衛城所在地,萬曆期間屬宣府鎮上西路所轄。曾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
相傳開始,這座扼守“天險”的城池準備建於現今壩上張北一帶,後覺得在壩上建城,背關隘固守,並非十分安全,於是文武眾臣一致認定,改建於壩下方為扼守“長驅直搗控幽燕”天險方為萬全之策,這就是“萬全”城名的來歷。 萬全右衛城本德勝口之故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築土城,明永樂二年(1404年)將萬全右衛治所移置右衛城,明正統三年(1438年)用磚包砌,因年久磚多損壞,萬曆二十七年複議磚包,並增築南關。
“城周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整個城堡為菱形,南北長880.4米,東西寬880.72米,占地面積0.78平方公里。開設南、北兩門,並各建有一座翁城。南為迎恩門,北為德勝門。
萬全右衛城坐設平川,東北面河,西南平坦,東南抵宣府。此黠虜昔年必犯之沖,故雖設守備,仍置參將,管糧餉則專設同知一員。除援兵之外,守備領官軍一千四百員名,馬二百四十五匹,分邊沿長三十一里零,邊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五十七座。邊內側鎮河、平夷等台俱為極沖。邊外側莊窠溝等一帶,大成倘不浪等部落駐牧。未款前,鋒鏑之患無歲無之。款後軍民雖稍息肩,但因密邇張家市口,虜情叵測,要求此堡也要加強戒備之。
萬全右衛城是至今為止,我在宣府鎮所見到的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1983年和1990年進行過維修,2006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前有些電影,如故事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拍攝的古城鏡頭就是取之於萬全右衛古城。萬全右衛城除了戰火留下的損壞外,幾乎沒有遭到過多的人為的拆毀,尤其是解放以後,當其他各堡殘遭毀損之時,萬全右衛城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這座古城建築很講究,有轎子城之說,它不開東、西門,只開南、北門。東、西留有兩個無門的瓮圈,作為轎子的兩個耳窗。城外有兩條自然形成的東西護城河,像兩條轎桿似地把城池抬了起來。城池中央有高於城牆兩倍的玉皇閣,豎在閣頂的三張鐵叉,宛如轎城的轎頂一樣。南北兩門都有瓮城,六個大門洞,四座城樓。南北兩門有土垣護城,是守將屯戍的大營所在。小土城外即是廣闊的練兵教場,高大的點將台至今還有殘址。
站在萬全右衛城的北門之頂,東、西兩側的城牆保存完好,但北門外牆根之下過多的民房建築圍住了城牆。順著北牆外東側的土路,一路向東,這一帶磚牆可謂高大。至過東北角城樓牆台之後,順著東牆向南而行。這一段城牆除人為地被挖出一個大洞外,還有一個大豁口,這個豁口據說是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攻城時炸開的。
過東牆的東南角樓牆台,順著南牆向西而行,這一段城牆脫落的城磚曾經修補過,磚牆整體保存較好。南門翁城的東牆上開設的券門洞尚存,但翁城其他幾面已殘塌,翁城上的南門洞和西門洞也隨著消失。過南門繼續向有一片建築擋住了去路。 城的西牆也保存較好,遠遠地看過磚牆基本尚在。西牆與東牆一樣,也有一個大豁口,這個豁口據說也是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攻城時炸開的。
萬全右衛城的南、北券門洞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南券洞門楣上有“迎恩門”石匾,北門洞門楣上也有一塊石匾,但字跡已模糊不清,據說為“德勝門”三字。據居住在北門外林業局院中的一位老監察官告訴我們,南門名曰“迎恩門”,據說是升官、娶親、敬神的吉祥之門;北門為“得勝門”,是城隍一年兩度出府,送殯掃墓,處決犯人,為兇險之門。
萬全右衛城坐設平川,東北面河,西南平坦,東南抵宣府。此黠虜昔年必犯之沖,故雖設守備,仍置參將,管糧餉則專設同知一員。除援兵之外,守備領官軍一千四百員名,馬二百四十五匹,分邊沿長三十一里零,邊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五十七座。邊內側鎮河、平夷等台俱為極沖。邊外側莊窠溝等一帶,大成倘不浪等部落駐牧。未款前,鋒鏑之患無歲無之。款後軍民雖稍息肩,但因密邇張家市口,虜情叵測,要求此堡也要加強戒備之。
萬全右衛城是至今為止,我在宣府鎮所見到的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1983年和1990年進行過維修,2006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前有些電影,如故事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拍攝的古城鏡頭就是取之於萬全右衛古城。萬全右衛城除了戰火留下的損壞外,幾乎沒有遭到過多的人為的拆毀,尤其是解放以後,當其他各堡殘遭毀損之時,萬全右衛城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這座古城建築很講究,有轎子城之說,它不開東、西門,只開南、北門。東、西留有兩個無門的瓮圈,作為轎子的兩個耳窗。城外有兩條自然形成的東西護城河,像兩條轎桿似地把城池抬了起來。城池中央有高於城牆兩倍的玉皇閣,豎在閣頂的三張鐵叉,宛如轎城的轎頂一樣。南北兩門都有瓮城,六個大門洞,四座城樓。南北兩門有土垣護城,是守將屯戍的大營所在。小土城外即是廣闊的練兵教場,高大的點將台至今還有殘址。
站在萬全右衛城的北門之頂,東、西兩側的城牆保存完好,但北門外牆根之下過多的民房建築圍住了城牆。順著北牆外東側的土路,一路向東,這一帶磚牆可謂高大。至過東北角城樓牆台之後,順著東牆向南而行。這一段城牆除人為地被挖出一個大洞外,還有一個大豁口,這個豁口據說是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攻城時炸開的。
過東牆的東南角樓牆台,順著南牆向西而行,這一段城牆脫落的城磚曾經修補過,磚牆整體保存較好。南門翁城的東牆上開設的券門洞尚存,但翁城其他幾面已殘塌,翁城上的南門洞和西門洞也隨著消失。過南門繼續向有一片建築擋住了去路。 城的西牆也保存較好,遠遠地看過磚牆基本尚在。西牆與東牆一樣,也有一個大豁口,這個豁口據說也是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攻城時炸開的。
萬全右衛城的南、北券門洞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南券洞門楣上有“迎恩門”石匾,北門洞門楣上也有一塊石匾,但字跡已模糊不清,據說為“德勝門”三字。據居住在北門外林業局院中的一位老監察官告訴我們,南門名曰“迎恩門”,據說是升官、娶親、敬神的吉祥之門;北門為“得勝門”,是城隍一年兩度出府,送殯掃墓,處決犯人,為兇險之門。
城堡建築
承包布局
萬全城建城初期,只是夯土為城,明正統三年(1438年)始包磚,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並增築南關,清鹹豐三年(1853年)重修北城牆,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南瓮城,民國十一年(1922年)修補西城牆,民國十三年(1924年)修補東南城牆。
萬全城周長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全城西南角和東北角內縮,略顯菱形。城牆底寬四丈五尺,頂寬一丈七尺。城牆馬道鋪設一層青磚,以防雨水滲漏。城牆下肩石(根基)為五層毛石砌築而成,自上而下,毛石逐層加厚。城開南、北二城門,南為迎恩門,正對南北大街的門額上橫砌一塊石匾,上書“文明”二字,雄宏俊逸;北門稱德勝門。城門洞均為磚拱券式樣。南門洞深18.7米,寬4.3米,高7.5米;北門洞深19米,寬4.15米,高7.35米。南北建有二個瓮城,均採用“城套城(外瓮城套內瓮城)”的建築形式。外瓮城分設南、北門,內瓮城均開東門。城上建城樓兩座,角樓四座,城牆外四周建有寬一丈的護城河。
萬全城從街巷到民宅,一切都按總體設計修建。從南門至北門,是一條縱向的主軸線,從東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條橫向的主軸線,長度各約880米,形成十字大街,並將全城劃分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塊區域,各方塊區域又以街巷劃分並確定民居及其他建築。此外,城東與縱向主軸線並行的東橋大街貫穿南北,而城西與主軸線並行的街道卻很不規則。
萬全城內,西北以文化區為主;西南主要為行政區,最早的有衛指揮使司、縣衙、典史署等;東南是倉儲區,明代設有倉廒、清代設廣連倉;其他地方主要是民居。
萬全城從街巷到民宅,一切都按總體設計修建。從南門至北門,是一條縱向的主軸線,從東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條橫向的主軸線,長度各約880米,形成十字大街,並將全城劃分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塊區域,各方塊區域又以街巷劃分並確定民居及其他建築。此外,城東與縱向主軸線並行的東橋大街貫穿南北,而城西與主軸線並行的街道卻很不規則。
萬全城內,西北以文化區為主;西南主要為行政區,最早的有衛指揮使司、縣衙、典史署等;東南是倉儲區,明代設有倉廒、清代設廣連倉;其他地方主要是民居。
附屬建築與構築特點
(1)城牆及其它防禦工事萬全城只開南、北門,東、西兩側無門,建有突出城外的二個翼城。萬全的翼城卻在城牆內,不開外門,只有一道小門和城內相通。但是,翼城的作用卻是相同的,是存放糧草、兵械、彈藥的地方,以重兵把守,平時關閉,戰時開啟。城中建高於城牆的玉皇閣。
(2)烽燧、腹里墩、腹外墩萬全衛北沿邊共設有瞭望台36座,其間穿插烽火台89座。
(3)建築遺存
萬全城還有許多宗教建築:玉皇閣,還有東大寺、西大寺、城隍廟、奶奶廟、老爺廟(關帝廟)、武當廟、三殿廟、龍王廟、糊塗廟、東嶽廟、海滄閣、社稷壇、先農壇、文昌祠等
(2)烽燧、腹里墩、腹外墩萬全衛北沿邊共設有瞭望台36座,其間穿插烽火台89座。
(3)建築遺存
萬全城還有許多宗教建築:玉皇閣,還有東大寺、西大寺、城隍廟、奶奶廟、老爺廟(關帝廟)、武當廟、三殿廟、龍王廟、糊塗廟、東嶽廟、海滄閣、社稷壇、先農壇、文昌祠等
城池防守
1、駐兵與換防
明設萬全右衛都指揮司,參將一員,衛指揮一員,守備一員,坐營千總一員,把總五員,加上另五堡,轄兵共約5600人。
2、職能特徵
萬全右衛地處邊境要塞,相鄰蒙古諸部,南望京都,北控大漠,是一座十分重要的衛城,是長城沿線非常緊要的關口,其所轄的五處重要關隘也建起了堅固城堡(張家口堡、膳房堡、新開口堡、新河口堡、洗馬林堡)。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撤銷上西路參將,設張家口路,八旗兵駐防來遠堡,邊防重心移至張家口,萬全各地駐軍皆有裁減。
作為軍事要衝,萬全右衛之險集中體現在野狐嶺。
(五)其他
1、馬市貿易
從明洪武建城到清朝末年,萬全城還一直是壩上壩下方圓數里繁華的貿易中心。
2、歷史事件
歷史上,遠自漢、魏、宋、遼,近自明、清直至現代,多起重大戰役都發生在這裡。
《元史·太祖本紀》載: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萬戶木華黎率領的敢死隊為前鋒,以其統率的蒙古鐵騎乘勢突襲野狐嶺,並與金兵40萬激戰與洋河北岸匯河堡。此役蒙古軍大勝,金王朝從此一蹶不振,至公元1234年滅亡。
《明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左副將李文忠率軍經萬全衛城,由野狐嶺直搗開平;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親征韃靼,皆從野狐嶺出入;正統十四年(1449年),萬全右衛守備江福與明英宗密派的軍士袁彬合謀,在野狐嶺設伏,將叛君事敵的太監喜寧擒獲,送京伏誅。
1945年8月15日至20日,蘇蒙聯軍與我察蒙騎兵支隊在野狐嶺殲滅日軍860餘名,並取得了此戰的最後勝利。
3、風俗傳說
相傳,朝廷在議定萬全衛城地址時,曾選定壩上興和(今張北)一帶。後有大臣提出異議:壩上築城,無險可守,乃兵家大忌。於是文武眾臣一致認定,城堡建在壩下德勝口方為“背枕長垣,面臨洋水,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的“萬全之策”。這就是“萬全”城名的來歷。
明設萬全右衛都指揮司,參將一員,衛指揮一員,守備一員,坐營千總一員,把總五員,加上另五堡,轄兵共約5600人。
2、職能特徵
萬全右衛地處邊境要塞,相鄰蒙古諸部,南望京都,北控大漠,是一座十分重要的衛城,是長城沿線非常緊要的關口,其所轄的五處重要關隘也建起了堅固城堡(張家口堡、膳房堡、新開口堡、新河口堡、洗馬林堡)。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撤銷上西路參將,設張家口路,八旗兵駐防來遠堡,邊防重心移至張家口,萬全各地駐軍皆有裁減。
作為軍事要衝,萬全右衛之險集中體現在野狐嶺。
(五)其他
1、馬市貿易
從明洪武建城到清朝末年,萬全城還一直是壩上壩下方圓數里繁華的貿易中心。
2、歷史事件
歷史上,遠自漢、魏、宋、遼,近自明、清直至現代,多起重大戰役都發生在這裡。
《元史·太祖本紀》載: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萬戶木華黎率領的敢死隊為前鋒,以其統率的蒙古鐵騎乘勢突襲野狐嶺,並與金兵40萬激戰與洋河北岸匯河堡。此役蒙古軍大勝,金王朝從此一蹶不振,至公元1234年滅亡。
《明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左副將李文忠率軍經萬全衛城,由野狐嶺直搗開平;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親征韃靼,皆從野狐嶺出入;正統十四年(1449年),萬全右衛守備江福與明英宗密派的軍士袁彬合謀,在野狐嶺設伏,將叛君事敵的太監喜寧擒獲,送京伏誅。
1945年8月15日至20日,蘇蒙聯軍與我察蒙騎兵支隊在野狐嶺殲滅日軍860餘名,並取得了此戰的最後勝利。
3、風俗傳說
相傳,朝廷在議定萬全衛城地址時,曾選定壩上興和(今張北)一帶。後有大臣提出異議:壩上築城,無險可守,乃兵家大忌。於是文武眾臣一致認定,城堡建在壩下德勝口方為“背枕長垣,面臨洋水,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的“萬全之策”。這就是“萬全”城名的來歷。
京西第一衛
萬全衛城地處古德勝口南1.5公里,北靠翠屏山,明長城蜿蜒其上,外有北望淀,距京200公里,是通往壩上的必經之路。城方圓六里三十步,城牆高三丈五尺,開兩門,南為迎恩,北為德勝。築有城樓4個,角樓4個,中央建玉皇閣1個,牌樓4個。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宣府鎮(今宣化),並置前、左、右三衛(明代軍事建制,兵士約5600人),其中右衛就設在了扼守壩上壩下的咽喉要隘——野狐嶺(今張北狼窩溝)古得勝口南1.5公里處(今萬全城)。建文四年(1402)動工築城,動用兵士、民工數萬人,歷時3年,建起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堅固城堡。從此萬全衛城在明代的戍邊軍事鬥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相傳,朝廷在議定萬全衛城地址時,曾選定壩上興和(今張北)一帶。後有大臣提出異議,壩上築城,無險可守,乃兵家所忌。於是文武眾臣一致認定,城堡建於壩下得勝口處方為“背枕長垣,面臨洋水,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的“萬全之策”。這就是“萬全”衛城名的來歷。
整個城堡坐北朝南,由於受地形限制(緊靠城東河),偏西約20度。城西南角和東北角內縮,略顯菱形。根據民國《縣誌》記載:“此城周長六里三十步,高三丈六尺”。經實測城牆東西長880.4米,南北深880.7米,周長3522.2米,高12米。城牆底寬四丈五尺,頂寬一丈七尺。城牆馬道鋪設一層青磚,以防雨水滲漏。
這座古城建築很有講究,有轎子城之說:它不開東、西門(據說是便於防守),只開南、北門。東、西留有二個無門翼城,似為轎子的二個耳窗。城外有二條自然形成的護城河象二根轎桿。城堡中央有高於城牆的玉皇閣,宛如轎城的轎頂。遠眺近瞧,都十分壯觀精巧。整個城牆基本保存完好,僅北牆有部分坍塌,是全省保存最完整,砌築工藝精湛的古城,也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衛城。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宣府鎮(今宣化),並置前、左、右三衛(明代軍事建制,兵士約5600人),其中右衛就設在了扼守壩上壩下的咽喉要隘——野狐嶺(今張北狼窩溝)古得勝口南1.5公里處(今萬全城)。建文四年(1402)動工築城,動用兵士、民工數萬人,歷時3年,建起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堅固城堡。從此萬全衛城在明代的戍邊軍事鬥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相傳,朝廷在議定萬全衛城地址時,曾選定壩上興和(今張北)一帶。後有大臣提出異議,壩上築城,無險可守,乃兵家所忌。於是文武眾臣一致認定,城堡建於壩下得勝口處方為“背枕長垣,面臨洋水,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的“萬全之策”。這就是“萬全”衛城名的來歷。
整個城堡坐北朝南,由於受地形限制(緊靠城東河),偏西約20度。城西南角和東北角內縮,略顯菱形。根據民國《縣誌》記載:“此城周長六里三十步,高三丈六尺”。經實測城牆東西長880.4米,南北深880.7米,周長3522.2米,高12米。城牆底寬四丈五尺,頂寬一丈七尺。城牆馬道鋪設一層青磚,以防雨水滲漏。
這座古城建築很有講究,有轎子城之說:它不開東、西門(據說是便於防守),只開南、北門。東、西留有二個無門翼城,似為轎子的二個耳窗。城外有二條自然形成的護城河象二根轎桿。城堡中央有高於城牆的玉皇閣,宛如轎城的轎頂。遠眺近瞧,都十分壯觀精巧。整個城牆基本保存完好,僅北牆有部分坍塌,是全省保存最完整,砌築工藝精湛的古城,也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