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順香齋香腸

萊蕪順香齋香腸

萊蕪順香齋香腸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起初只有一個品牌叫“順香齋”,乃道光年間,歷城縣人蘇之亭從濟南經博山後遷到吐絲口(現在的口鎮),在士紳名流鎮長蘇子斌的支持下研製生產的。它以細膩、香醇、味美的“萊蕪豬”豬肉作為原料——瘦肉70%、肥肉30%,按百斤肉十二斤半醬油、二斤半食鹽、一把乾腸衣配比,外加砂仁、八角、邊桂、花椒、石落子、丁香等輔料,經刮腸、切肉、拌餡、灌腸、煮腸、晾曬等工序製成。具有營養豐富、美味清口、餐有餘香、增進食慾及蠅不叮、蟲不蛀、久貯不變質的特點,有“餚上餚”的美譽。蘇之亭去世後,蘇若宴子承父業出任經理,20世紀30年代每天賣香腸近百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蕪順香齋香腸
  • 原料:肥肉30%
  • 出品方:順香齋
  • 地區:萊蕪
發展歷史,產品特點,榮譽稱號,

發展歷史

解放前,口鎮順香齋規模很小,經理、廚師連同店員只有6人。1947年萊蕪戰役時,該店遭受嚴重破壞,幸運的是尚存一部分老湯和60多隻殘破醬缸。次年下半年,店員鄭連成召集該店人員重整店鋪,集資入股,開張營業。1955年,順香齋店改為公私合營,職工增至10餘人,資金總額4000餘元。1956年,順香齋改為國營單位。1984年,該廠職工已發展到55人。貸款100多萬元,對加工技術進行了改造。之後,生豬屠宰—剔骨—絞肉—攪拌—灌制—晾曬—蒸煮—包裝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流水作業,到1985年末,年產香腸達到了40多萬斤。同時,口鎮集體、個體和聯戶辦的香腸加工企業一涌而上,逐步發展起來了玉順齋、義順齋、源香齋、正順齋、匯香齋等30多個加工廠,以順香齋為龍頭,迅速擴展,使口鎮香腸年產量達到60多萬公斤
如今,在萊蕪不管是高朋滿座的興盛宴請,還是居家過日子的飯桌上,人們都能吃到美味的香腸。可以這樣說,在萊蕪的每個餐飲商店幾乎都有香腸的一席之地,就是在北京、濟南、青島、杭州等大城市,也能找到萊蕪香腸的專賣店。說它橫掃大半箇中國毫不誇張。就是這樣,在外地工作的萊蕪人還是不斷向老家人提出,去他們那裡做客時別忘了帶香腸和煎餅。

產品特點

萊蕪香腸和外地粉色、紅色的香腸不一樣,顏色是黑的,如同黑豆、黑米、黑麥、黑棗、黑芝麻、黑木耳等食品一樣,黑色的健康象徵,讓萊蕪香腸雖逾百年卻依然流行不落伍。吃過正宗萊蕪香腸的人,都對其美味讚不絕口。

榮譽稱號

萊蕪香腸不僅是萊蕪當地當之無愧的一道名吃,還先後榮獲“山東省優質食品”、“第十一屆亞運會選用食品”、“山東市場暢銷產品”、“山東名吃”、“山東著名商標提名獎”“山東名牌”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