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中藥)

萊菔(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萊菔,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Raphanus sativus L.的鮮根。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消食,下氣,化痰,止血,解渴,利尿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脹滿,吞酸,吐食,腹瀉,痢疾,便秘,痰熱咳嗽,咽喉不利,咳血,吐血,衄血,便血,消渴,淋濁。外治瘡瘍,損傷瘀腫,燙傷及凍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萊菔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
  • :罌粟目
  • :十字花科
  • :蘿蔔屬
  • :萊菔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採收時間:秋、冬季
  • 用量:內服:30-10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別錄》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葖、蘆萉、蘆菔、薺根、紫花菘、溫菘、苞葖、紫菘、蘿蔔、蘿葍、楚菘、秦菘、菜頭、地燈籠、壽星頭

入藥部位

鮮根。

性味

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

消食,下氣,化痰,止血,解渴,利尿。

主治

消化不良,食積脹滿,吞酸,吐食,腹瀉,痢疾,便秘,痰熱咳嗽,咽喉不利,咳血,吐血,衄血,便血,消渴,淋濁。外治瘡瘍,損傷瘀腫,燙傷及凍瘡。

相關配伍

1、治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蘿蔔(紅皮辣蘿蔔更好,洗淨,不去皮)切成薄片,放於碗中,上面放飴糖2-3匙,擱置一夜,即有溶成的蘿蔔糖水,頻頻飲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矽肺:每日吃大量鮮蘿蔔、鮮荸薺,經一段時期後,黑色痰減少,胸悶咳嗽漸次減輕,堅持連服半年至一年,症狀可漸漸消失。(《食物中藥與便方》)
3、治牙宣出血:用白蘿蔔搗汁一碗,加鹽一錢在內,不時嗽口即止。(《簡便單方》)
4、治胸膈氣壅滯,暴渴不止:蘿蔔二枚,搗爛取汁,入蜜二合、生薑半兩,取汁一兩,和勻,渴即少飲之。(《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搗汁飲,30-100g;或煎湯、者食。外用:適量,搗敷、搗汁塗、滴鼻、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不宜生食。
1、孫思邈:“久服澀營衛,令人發早白。”(引自《證類本草》)
2、《綱目》:“多食萊菔動氣,惟生薑能制其毒。”

炮製

一、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鮮根,除去莖葉,洗淨。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洗淨,切厚片,或搗汁。

形態特徵

萊菔,又名蘿蔔。二年或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直根肉質,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莖有分枝,無毛,稍具粉霜。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大頭羽狀半裂,長8-30厘米,寬3-5厘米,頂裂片卵形,側裂片4-6對,長圓形,有鈍齒,疏生粗毛,上部葉長圓形,有鋸齒或近全緣。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白色或粉紅色,直徑1.5-2厘米;花梗長5-15毫米;萼片長圓形,長5-7毫米;花瓣倒卵形,長1-1.5厘米,具紫紋,下部有長5毫米的爪。長角果圓柱形,長3-6厘米,寬10-12毫米,在相當種子間處縊縮,並形成海綿質橫隔;頂端喙長1-1.5厘米;果梗長1-1.5厘米。種子1-6個,卵形,微扁,長約3毫米,紅棕色,有細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原產我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鮮根肉質,圓柱形、圓錐形或圓球形,有的具分叉,大小差異較大。表面紅色、紫紅色、綠色、白色或粉紅色與白色間有,頂端有殘留葉柄基。質脆,富含水分,斷面類白色、淺綠色或紫紅色,形成層環明顯,皮部色深,木質部占大部分,可見點狀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淡或辣。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項。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現代套用

1、治療過敏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疾患。
2、治療急性扭挫傷。
3、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相關論述

1、論多食萊菔之弊:朱丹溪:“萊菔根,本草言其下氣速,往往見人食之多者,停滯呈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本草衍義補遺》)
2、《新修本草》:“陶謂溫菘是也。其嫩葉為生菜食之,大葉熟啖,消食和中,根效在蕪菁之右。”
3、《日用本草》:“夏月複種者,名夏蘿蔔,形小而長者,名蔓菁蘿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