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菔尊
- 又稱:蘿蔔尊
- 朝代:清
- 類別:犀角雕
簡介,外貌,真仿區別,著名產地,
簡介
該器在犀角雕中屬造型稀少奇特的一類。它的器型、大小與康熙時宮廷專用名瓷豇豆紅萊菔尊相同,長頸翻口,尊頸上有兩條凸出的弦線裝飾,尊身素潔能充分體現犀角獨特的美質與色澤。該尊質料瑩潤,色黃,間有赤斑雜於其中,應是古稱的“斑犀”。尊身外壁呈凸弧狀曲線,尊頸呈凹弧狀曲線,使尊的造型變得柔美得體。尊內壁挖得頗空,故份量稍輕。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犀角器大部分表皮都著色,經染色的犀角器色彩柔和古樸,深淺皆有,而最惹人喜愛的是油潤的金黃,其黃透若蜂蜜,屬淺染,此萊菔尊便是。
外貌
此尊的表皮有一層自然的漿皮,加上瑩潤的材質,金黃的色澤,神彩四溢。圓形的底款外有兩道邊線,款字相對就比較小,款為“康熙御製”四字款,上下東西排列,陽文宋版體,刀口圓渾。器底色黑中帶蜜蠟似的黃斑,有與尊身一致的自然漿皮。
真仿區別
一、仿品為非洲犀角所制,紋絲稍粗硬,硬度偏高。因為非洲犀角沒有亞洲犀角柔韌,器物製成後往往易受氣候影響而出現裂紋,故此尊腹中有幾條長短不一的裂痕。 二、製作造型顯得生硬,尊的頸、腹上的弧狀凸凹線不明顯,顯得僵直,所以感覺不到柔美。手感份量偏重,因為尊的內壁厚,淘空少。真品尊頸上的兩條弦紋線立體感強,弦的表面寬,好似兩條繩索捆於其上;而仿品的兩條弦紋線表面窄,弦與尊頸間的斜度大。
三、尊底刻款“康熙御製”四字,雖亦是上下東西排列、陽文宋版體,但字形偏大,外圈僅一道邊線,恰似一枚古錢。用刀生澀,一抹黑色。
四、漿皮是犀角器表皮經過長時間氧化而出現的稍有凹凸不平的表層,其光澤新舊截然不同。犀角是有機物,表皮經氧化後比之竹、木、玉等更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漿皮。漿皮越厚,年代越久。仿品幾乎沒有漿皮,從這點來看,可知其年代不會久遠。其身的光澤是用高速拋光機磨打出來的,光澤激烈生澀無柔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