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丁·亨利·萊亞德(萊亞德)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萊亞德一般指本詞條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Austen Henry Layard,1817年3月5日——1894年7月5日),一譯賴爾德。英國考古學家近東考古學的創建者、楔形文字專家、藝術史專家、繪圖家、收藏家、旅行家、作家及外交家。他以發掘尼尼微(Nineveh,今伊拉克北部)以南的亞述文化遺址尼姆魯德(Nimrud,又譯作寧錄)而聞名於世。對揭示巴比倫和亞述的古代文明有重要貢獻,被稱為“英國西亞考古學之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 外文名:Austen Henry Layard
  • 別名:賴爾德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法國巴黎
  • 出生日期:1817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894年7月5日
  • 職業:考古學家
  • 主要成就:發掘尼姆魯德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發掘事業,政治生涯,晚年生活,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17年3月5日,萊亞德出生於法國巴黎,具有胡格諾派教徒(Huguenot)的血統。他的父親亨利·彼得·約翰·萊亞德(Henry Peter JohnLayard)是一名錫蘭公務員(Ceylon Civil Service)。祖父查爾斯·彼得·萊亞德(Charles Peter Layard)是英國布里斯托學院(Bristol)的院長。曾祖父丹尼爾·彼得·萊亞德(Daniel Peter Layard)是一名內科醫師。他的外祖父是英國東南部拉姆斯蓋特(Ramsgate)的銀行家納撒尼爾·奧斯汀(Nathaniel Austen)。萊亞德從母親那裡繼承了部分法國血統。他的舅舅班傑明·奧斯汀(Benjamin Austen)是倫敦的一名事務律師,19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英國後來的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的好友。蘭亞德的兄弟埃德加·利奧波德·萊亞德(Edgar Leopold Layard)是一位研究鳥類的學者。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著波斯裝的萊亞德
萊亞德少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度過,學習繪畫和義大利歷史與藝術。熱衷冒險,熱愛旅行。
1833年,16歲的萊亞德來到英國攻讀法律。後來在他舅舅的辦公室工作了近6年。他從小愛讀《一千零一夜》,對遊歷東方早就夢寐以求。自從讀了英國的里奇“發掘”巴比倫和尼尼微的報告後,對東方更加憧憬。他是個天生好動和不甘寂寞的人。
1839年,他離開對他來說寂寞得不能容忍的倫敦,準備到錫蘭去當律師。取道陸地,沿路訪古。
1840年5月,到達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尼尼微省首府),然後南下考察巴比倫遺址和泰西封遺址(Ctesiphon)。
1840年6月,他來到波斯考察貝希斯敦(Behistun),然後又考察南部的蘇薩(Susa)等地。這期間,萊亞德已放棄去錫蘭做律師的打算,準備投身於西亞考古發掘。他到處爭取資金,但收穫不大。

發掘事業

1842年,他被巴格達的英國長駐代表派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伊斯坦堡)完成一項外交使命時,在途中結識法國駐摩蘇爾副領事博塔,方知博塔正在做他夢寐以求剛又尚未做到的事。從此,他開始密切注視博塔的發掘活動。博塔在豪爾薩巴德的成功發掘,使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參與激情。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此時他認識了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坎寧(Sir Stratford Canning)。於是屢次勸說,請求坎寧為他爭取發掘執照。坎寧開始時有些猶豫,後來還是從土耳其政府那裡為他弄到發掘執照,並為萊亞德提供了一筆啟動經費——60英鎊。這筆錢在當時來說也少得可憐,所以,萊亞德不得不繼續在朋友中籌款,以補不足。由於是以坎寧的名義申請的發掘執照,所以,名義上是坎寧在進行發掘,而萊亞德是受僱於坎氣,為他執行考古任務。
萊亞德選擇了尼姆魯德作為發掘地點,其原因大概是由於他熟悉里奇對尼姆魯德遺址的描述,認為有發掘價值;另外,他於1840年和1842年曾兩次親自考察過尼姆魯德遺址,親眼目睹了其所具備發掘潛力;再有,他錯把尼姆魯德(亞述首都之一的卡拉赫)當作《聖經》所載的大城尼尼微,顯然有心想做尼尼微的發現者。
萊亞德發現的文物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尤其是他發現的亞述石板浮雕,迄今仍是大英博物館亞述文物收藏的主體和亮點。

政治生涯

19世紀50年代起,萊亞德轉入政界,政治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他性格直率,主張關注事件起因,雖然十分真誠,但有時顯得過於魯莽。
1852年,他被選為英國英格蘭白金漢(Buckinghamshire)郡府艾爾斯伯里(Aylesbury)的自由黨成員,擔任外交副官一職。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1853—1856年)期間,他在克里米亞(Crimea)工作。
1855年,萊亞德成為阿伯丁大學(AberdeenUniversity)的名譽校長。6月15日,他在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提出了一個決議(被大多數人否決),提到了在公職人員的委任中,由於私人影響和堅守成規,個人的優勢都已湮滅。
1857年,在艾爾斯伯里選舉失敗,他訪問印度調查關於印度叛亂(Indian Mutiny)的起因。雖然1859年在約克郡(York)的競選公職失利,來年他卻被薩瑟克(Southwark)選用。
1861—1866年,萊亞德在帕默斯頓爵士(Lord Palmerston)和約翰·羅素爵士(Lord John Russell)連續兩屆的首相班底里任外交副官。由於他對政府處理印度叛亂以及實施帝國主義政策方面不斷提出批評,在政治上逐漸被疏遠。
1866年,萊亞德被任命為大英博物館的懂事,1868年,在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政府工作中擔任最高專員,1869年,成為樞密院一員,並以特派公使身份出訪西班牙馬德里(Madrid)。同年,蘭亞德和早在40年代就已相識的瑪麗·伊妮德·伊芙琳·蓋思特(Mary EnidEvelyn Guest)結婚。
1877年,蘭亞德被洛德·比肯斯菲爾德(Lord Beaconsfield)任命為君士坦丁堡大使,一直待到1880年格拉德斯通(Gladstone)再度執政,這一年他最終退隱。1878年,時值柏林會議(Berlin Congress),他獲得了巴斯大十字勳章(the Grand Cross of the Bath)。
1884年,萊亞德退休。

晚年生活

蘭亞德退休後到了義大利威尼斯,投入大量時間收集威尼斯畫派的作品,並就義大利藝術執筆寫作。在這個領域,蘭亞德是朋友喬萬尼·莫雷利(Giovanni Morelli)的弟子,在《弗朗茨·庫格勒的<義大利流派繪畫指南>》(Franz Kugler's Handbook of Painting, Italian Schools ,1887)中就體現出莫雷尼的觀點。他還為康斯坦斯·喬瑟琳·福克斯(Constance Jocelyn Foulkes)翻譯莫雷利的《義大利畫家》(1892-1893)的譯作撰寫簡介,並完成了默里(Murray)《羅馬手冊》(1894)中的圖片編輯工作。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萊亞德)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1887年,他將第一次東方旅行時所記的見聞整理出版《波斯、蘇澤阿拿和巴比倫的早期探險》(Early Adventures in Persia, Susiana and Babylonia)一書。此外,他還為一些學術團體撰寫文章,其中包括胡格諾派學會,他曾經就是該會的第一任會長。
1894年7月5日,蘭亞德在英國倫敦去世。不久,此書關於旅行的精簡版發行,比之前內容更加令人興奮,阿伯丁勳爵(Lord Aberdare)為之代寫前言。

主要成就

1845年10月,在坎寧的鼓勵和協助下,萊亞德從君士坦丁堡出發,騎馬南下。當他到達摩蘇爾時,發現法國的普拉斯已開始發掘庫雍基克(Kuyunjik,尼尼微遺址)。於是,萊亞德停留在此,並也立即開始在這裡進行發掘。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萊亞德)
萊亞德主持發掘尼姆魯德
由於普拉斯已經得到發掘權,所以,他對萊亞德的行為極為不滿,提出強烈抗議。統治摩蘇爾地區的帕夏也對萊亞德進行了種種威脅和阻撓,但萊亞德不甘示弱,一邊抗爭,一邊繼續發掘。從此,英法兩國在庫雍基克(尼尼微)的發掘權和所有權問題上陷入長期糾紛之中。
萊亞德在遺址的一側發掘,普拉斯在另一側發掘,不過,不久他們就都放棄了這裡的發掘。普拉斯放棄發掘是由於他認為這個遺址沒有發掘前途,萊亞德放棄這裡的發掘則是由於他急於發掘尼姆魯德。尼姆魯德地處庫雍基克以南約20英里,萊亞德確信那裡就是尼尼微。
1845年11月,他乘船沿底格里斯河抵達尼姆魯德,開始在那裡發掘。他用非常低的價格僱傭6個當地勞力。11月9日清晨,在他帶領下,這些人開始了工作,沒過幾天就發掘出大量浮雕石板、巨大的人面飛牛石雕和其他文物。起初,他的發掘受到當地穆夫提和迪卡的阻撓,他不得不再次向坎寧求援,讓坎寧為他從土耳其政府那裡辦理“特殊許可證”,以排除這些阻撓。坎寧很快滿足了他的要求。從這一事實中我們看到,政治勢力的參與是西亞早期考古史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1846年1月,萊亞德回到摩蘇爾。這時,曾阻撓他發掘庫雍基克的獨眼獨耳、以兇殘狡詐著稱的帕夏已經受到土耳其政府的懲治。他抓住這個良機,又開始對庫雍基克進行發掘。與此同時,為了驗證他的“許可證”的效力,他還在附近的許多遺址進行了發掘,但因沒有發現重要東西而又都放棄了。
1846年開始,他把主要精力用於發掘庫雍基克,把主持尼姆魯德發掘的任務交給了羅斯(J.Ross)。
1847年,萊亞德返回倫敦時,主持尼姆魯德發掘的任務由拉薩姆(H.Rassam,1826年—1910年)承擔,而庫雍基克的發掘工作由其兄長拉薩姆(Ch.Rassam,英國駐摩蘇爾副領事)主持。
1848年,他回國發表、展出了自己的豐碩成果,所獲亞述的巨型石獸和精美浮雕轟動了歐洲,引起了公眾對西亞考古的注意。
1849年,萊亞德返回摩蘇爾,集中發掘庫雍基克,至1851年。在這近3年的時間裡,萊亞德和拉薩姆在庫雍基克清理了71個房間遺址、27座飾以巨大人面飛牛石雕或獅身人面石雕的宮門,出土的淺浮雕石板加起來有9880英尺之長。這次發掘的重要意義並不在於發現了大批藝術珍品,而在於得到了“阿蘇爾巴尼帕圖書館”中的大量楔文泥板。這些泥板的破譯,為了解巴比倫—亞述的文化與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1849—1851年間,他曾騎馬遍訪兩河流域南部遺址,目的是為了查明哪個遺址還可能出土浮雕石板或類似人面飛牛石雕一樣的大型藝術品。
1850年,他來到巴比倫遺址,發掘了遺址北部的一部分,發現一些帕提亞安息)時期的棺葬和其他遺存,但因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而放棄。隨後,他又試掘了其他一些遺址,都沒有發現他想要發現的東西。他甚至得出南部的土丘不值得發掘的結論,由於這樣的錯誤結論,他也像里奇一樣,站在古代基什(Kish)的遺址丘上,卻不知腳下就是古代名城,埋藏著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也正是由於這樣的錯誤結論,他於1851年告別考古生涯,永遠離開了亞述,返回倫敦,開始從政。在就任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期間(1877—1880年),作為大使的考古學家的他對英國的西亞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萊亞德)
亞述帶翼人首獸身像,大英博物館藏

出版著作

1848—1849. Nineveh and its remains: With an account of avisit to the Chaldaean Christians of Kurdistan, and the Yezidis, orDevil-warshippers; And an enquiry into the manners and arts of the ancientAssyrians. London:John Murray. ISBN 1402174500 ISBN 9781402174506
1849. Illustrations of the Monuments of Nineveh. London: John Murray.
1849—1853. The Monuments of Nineveh. London: John Murray.
1851. Inscriptions in the cuneiformcharacter from Assyrian monuments. London:Harrison and sons.
[1852] 2005. A Popular Account of Discoveries at Nineveh.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ISBN 1425543049
1853. A Second Series of the Monuments of Nineveh. London: John Murray.
1853. Discoveries in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London: JohnMurray.
1854. The Nineveh Court in the Crystal Palace.London: JohnMurray.
1887. Early Adventures in Persia, Susiana, and Babylonia.London: JohnMurray.
1903. Autobiographyand Letters from his childhood until his appointment as H.M. Ambassador at Madrid. (vol. 1-2) London: John Murra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