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音(復調音樂)

華音(復調音樂)

華音:俗稱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農
  • 外文名:Canon
簡介,主要類型,音樂歷史,版本介紹,創作背景,

簡介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複。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覆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
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
“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里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黑爾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還可以做倒影處理,這一點在帕黑爾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
在卡農樂曲中,帕海貝爾的卡農是最著名的一首,簡單不過的曲調一再反覆,高低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和諧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後光輝地結束,聽起來卻絲毫沒有單調之感,令人浮想聯翩,回味深遠。

主要類型

正格卡農
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節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據它們之間的音程距離稱呼,如同度卡農、四度卡農、五度卡農等。在正格卡農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農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調性重疊;其中四度、五度卡農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調性統一外,也可採用嚴格模仿,使答句轉入下屬調或屬調。
變格卡農
答句是主句的變形。若將主句的時值成倍擴大,則成增時卡農,反之,則成減時卡農;若將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稱為倒影卡農或反向卡農,若將主句各音出現的次序顛倒模仿,稱為逆行卡農或蟹行卡農,答句若為主句之逆行並倒影者,稱為逆行倒影卡農。
二重或三重卡農
即同時有兩對或三對不同旋律的卡農進行
無終卡農
即卡農的結尾與樂曲開始相銜接而使音樂循環不已者;
有終卡農
即答句不再進行模仿,另加結尾部分以構成終止者。

音樂歷史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版本介紹

最原始的當然是四重奏Pachelbel先生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1966年 維也納音樂節又演奏了大指揮家卡拉揚先生的Canon版本,有一點點的是加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 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變的鋼琴版本。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1987年 出了個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Canon (Guitar by Nicolas Angelis))
1992年 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式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 Canon in D 。
1995年 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專輯中也親自演繹了親手改變的Canon。
1997年 全智賢出了張專輯叫 Pure apple ,第六首便是全智賢親自演繹的 Canon Flying In The Sky
卡農--另類版本
canon-guitar(Flamenco 佛拉門戈版)

創作背景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653-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和吉格)。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當年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準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