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曾是抽象派電影製作者的華爾特·魯特曼在攝影師卡爾·弗洛恩德的協助下拍攝了《柏林交響曲》 (1927年),從此,羅特曼轉向紀錄片的創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爾特·魯特曼
- 性別::男
- 國籍::德國
- 職業::演藝 導演
- 代表作品::《柏林交響曲》
20年代紀錄主義電影的發展。20年代,一種傾向於表現社會現實的、非敘事性的紀錄主義的美學追求,在整個歐洲和美國幾乎處於完全沒有民族邊界的狀態下蓬勃發展起來。它們以反藝術的藝術形式出現,否定電影的敘事性,否定把電影作為傳統藝術的延伸,他們以更加符合電影手段的精神面對可見的現實世界。在他們的作品中,無論是偏重於形式的或是偏重於精神的,無論是偏重於自然狀態的還是偏重於人文科學的等等,統統都是“通過特定的物質材料來傳達主題”o,從而突出了電影默片視覺形式的實質意義。他們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分紀錄片精品,同時,還為歷史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貴的“活的資料”。 在德國,曾是抽象派電影製作者的華爾特·魯特曼在攝影師卡爾·弗洛恩德的協助下拍攝了《柏林交響曲》 (1927年),從此,羅特曼轉向紀錄片的創作。《柏林交響曲》是一部非常引人注目的影片,“它象看萬花筒似地看到這個城市在春天裡某一天的生活”。影片開始,行進在柏林郊外的午夜快車進站,沉寂的城市逐漸甦醒,門窗打開,人們走上街頭,咖啡館的平台,不同的交通工具,走向各自崗位的人群,動物園裡的野獸,一個女人企圖自殺,資產者的消遣,機器在運轉,人們在勞動,不同的午餐,街頭遊戲及社會活動,女性落水自殺,各種體育競賽,夜幕降臨後的霓虹燈,瘋狂的夜總會,車技表演,卓別林的腳走過銀幕,等等。影片將這些處於混亂狀態中的人與物,通過攝影機的眼睛,以平行對比、運動對位和節奏剪輯等方法,獲得了視覺上的新的秩序,將“各種主題象管弦樂似的結合在一起”。《柏林交響曲》在製作技巧上,明顯地受到了維爾托夫的影響,正象霍華德·勞遜指出的那樣:魯特曼“致力於用蒙太奇把真實的細節連線起來,這主要應歸功於維爾托夫”。然而,對於技巧的使用也正如克拉考爾所評論的那樣:魯特曼和維爾托夫“運用相似的美學原則來表現並不相似的世界”。雖然,影片中那個女人的自殺,被看作是忙碌的一天中的一個插曲的前後兩次出現,作為這部作品的主觀視角,揭示了普通百姓對生活的絕望,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影片的社會觀。但那只是片斷的真理,他們兩人的作品在題材和觀點上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