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於2001年,其前身“生物學系”成立於1951年華東師範大學建校之初,由光華大學、同濟大學、聖約翰大學和大夏大學等高等院校生物系合併而成。建系之初,匯聚了一批國內享有盛譽的著名教授,如動物學科的薛德焴、張作人;植物學科的王志稼、鄭勉、陳彥卓、王宗清;生理學科的張宗漢等。繼後又湧現出一批後起之秀,如:顏季瓊、郎所、堵南山、周本湘、錢國禎等著名學者。上世紀50、60年代,我校生物學系的動物學學科、植物學學科是我國高校生物學領域最強的學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創辦時間:2001年4月
  • 前身:華東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 著名教授:薛德育、張作人、鄭勉等
學院發展,院長介紹,配套設施,

學院發展

1981年,在張作人、郎所、堵南山、周本湘、錢國楨、顏季瓊、周紹慈等教授主持下,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首批動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理學、生態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及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現今已發展成為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可招收植物學、動物學、水生動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基因組學8個專業的博士,另加生物醫學工程和課程與教學論10個專業碩士研究生。
組織結構組織結構
近年來,學院加快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步伐,從國內外引進人才,先後成立了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野生動物與流行病研究所、生命醫學研究所、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和上海市細胞信號網路研究技術平台。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學院現有在職教師111名,含教授26人,副教授(副高)27人,講師(工程師)26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人數60人。其中,有教育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名師、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等多人。
2000年至今我院共獲得科研經費約5175.11萬元,承擔科研項目總數達304項,發表論文964篇,申請發明專利40餘項。已在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藥用植物化學、神經生物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基礎和套用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皮膚抗衰老天然激活劑”榮獲全國第六屆發明展覽會銀獎和第83屆法國國際發明展覽會特殊榮譽獎;“金嗓子喉寶”榮獲東南亞醫藥衛生保健博覽會金獎;“GSF糖尿病專用食品產品”榮獲上海市第五屆“四新產品”博覽會金獎;“金耳食用價值研究----金耳純”榮獲上海市第五屆科博會金獎;“長白山食藥天然資源(越桔)的深度利用研究與開發”項目,榮獲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教育系統參展組委會頒發的“參展第七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高校展區優秀展品一等獎”;“中華絨鰲蟹的營養學及其環保型全價飼料的研製開發”項目獲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苔類植物的分類和地理分布研究”項目獲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歷史沿革歷史沿革
學院一貫重視本科教育,以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高素質為指導方針,以基本要求加需求選擇為原則,注重本科生能力培養,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學院建有一流的本科生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室面積達4300平方米,不僅滿足常規教學需要,還為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提供先進的精密儀器和經費資助,大學生科研基金資助覆蓋率達在校生的80%。學生科研工作氣氛濃厚,科技成果連連獲獎,曾獲上海市“太陽島”杯一等獎,全國“挑戰杯”一等獎、三等獎,每年在校級“大夏杯”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有多人獲獎,並有優秀科研論文發表於各類專業期刊。
學院在浙江西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浙江天童森林公園建有植物學、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與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組成的教師教育實踐基地,並聘請中學名師為師範生兼職導師;院資料室藏書4萬餘冊,在訂中文期刊150餘種,外文期刊120餘種;院標本館藏有極為豐富的珍稀動物標本和中國東南部植物標本。
學院目前招收師範和非師範兩大類本科生。其中,師範類學生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為免費培養,畢業後從事基礎教育的生物科學教學和管理工作。非師範類學生按“生物科學和技術”大類招生進校學習二年基礎課程後根據學生志願,分別進入生物科學或生物技術專業繼續學習。建校以來,生物學系共培養了本科生400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約600多名,學生畢業後主要到高校、中學、科研機構、出版社、製藥及生物製品類企業、各級機關等單位工作。

院長介紹

院長:劉明耀。
劉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於湖南,1982年獲湖南師範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美國馬里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1993年到1998年先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經科學系和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學部做博士後研究。1999年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生物科學和技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晉升為終身副教授,2007年晉升為終身教授。劉明耀教授任職於該研究所幹細胞與癌生物學中心,並擔任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細胞與分子醫學系博士導師,同時擔任德克薩斯農工大學遺傳學部,德克薩斯大學休斯敦健康科學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導師。2007年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籌建生命醫學研究所並任所長。現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劉明耀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發育和疾病過程中G-蛋白偶聯受體(GPCRs)及其信號轉導途徑在胚胎髮育和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包括生殖系統、癌症、糖尿病、骨骼和心血管系統)。G-蛋白偶聯受體是已知數目最多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它們把多種多樣的胞外信號傳遞到細胞內,並通過和其它信號轉導途徑間的相互作用廣泛參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尤其是各類生理活動和疾病的調控。劉明耀教授實驗室研究的總體目標就是利用基因敲除和轉基因動物技術平台研究構建疾病模型並研究GPCRs在生物體中的功能;利用細胞信號轉導網路技術平台來闡明GPCRs在正常和疾病狀態下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其最終目標是開發特異靶向性膜受體和信號途徑的疾病治療藥物。研究領域集中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s)及其信號轉導途徑,包括1)發育和代謝疾病;2)腫瘤發生,發展和轉移的分子機理;3)血管新生和抗血管新生藥物的分子機制及新藥研發;4)炎症和腫瘤免疫中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的NF-КB信號途徑;5)幹細胞分化調控和人類疾病轉基因動物模型的建立。

配套設施

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華東師範大學創建於1951年,是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新中國為“培養百萬人民教師”創辦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充分發揮文理基礎學科優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各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中國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發展,為國家和上海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始終秉承“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精神,在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引導下,在培養創新人才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在人才培養方面重點投入,搭建了一批基礎性和示範性較強的實驗教學中心,組成校級實驗教學平台。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是學校重點建設項目。
1998年,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在整合生物系各教學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2005年,中心被學校納入校級實驗教學平台,成立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中心除了為生命科學學院開設實驗課程外,還承擔環境科學、生態學、教育學、心理學、化學等專業的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
中心繼承了學校老一輩生物學家半個多世紀的經驗積累,在“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的支持下,特別是在閔行校區實驗室建設中,本著統籌規劃、集中管理原則,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為目標進行建設。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塑造和具有開創精神的綜合素養為教學理念。
學校領導乃至中心每個教學和實驗技術人員都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合格的生物科學師範畢業生,首先應該是一名合格的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生。只有具備紮實的專業研究能力,才能適應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從99年起,學校逐年加大對實驗中心的投入,除更新、配套常規儀器外,逐漸添置大型儀器,使生化、分子、細胞、免疫、發酵製備、組織顯微和亞顯微結構觀察等生命科學實驗技術都能在本科實驗教學中得到套用,縮短了本科實驗教學與學科研究的距離。
閔行新校區新的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現有實驗用房4800平方米。近五年來,學校投入1500餘萬元進行實驗室改造和設備投入。建設了4個層次的實驗室:基礎生物學實驗層次、綜合探究性生物學實驗層次、套用生物學技術和教師技能訓練層次、開放型研究專題層次。同時,我們還為學生科研實踐設立了學生自主創新科研平台。
基礎生物學實驗
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學實驗技能,能夠用掌握的基本技能自己發現和了解生物體的一些基本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涉及的內容包括生物的形態和組織結構觀察、分類、解剖、培養和生化測定;涉及的技術有解剖技術、顯微鏡技術和基本的生化技術;涉及的課程有植物學實驗、動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基礎生化實驗、動植物野外實習;該層次實驗內容與理論課程結合緊密,是學生進入大學後最初接觸的實驗內容,以觀察和驗證為主。其中,動物學和植物學實驗與理論課結合進行,便於學生對理論課程內容的理解。
綜合探究型生物學實驗
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探究與科學思維能力。訓練學生套用已掌握的基礎生物學實驗技術、綜合細胞和生理學研究方法,探究一些簡單的細胞和個體的生理活動。該層次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學技術、螢光顯微技術、生化技術、免疫學技術和細胞培養技術;涉及的實驗課程主要包括:植物生理學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和遺傳學實驗;實驗內容較多地涉及學科特點,需要在學科內進行縱向綜合。該層次實驗原理複雜,實驗課程應單獨設定。
套用生物學技術實驗和教師技能訓練
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進行整體實驗設計的能力;該層次由不同的大實驗模組構成,供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組合。每個模組都包含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實施、結果分析等過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在前2個層次實驗中掌握的技能和知識,是專業方向上的綜合。實驗課程內容主要有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轉基因工程菌的製備、生物發酵的中下游技術等。生物學教師教育技能訓練由一系列綜合探索型實驗組成,需要學生綜合套用已經掌握的實驗技術、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師教育理論,對中學生物學實驗以及實驗開發、實驗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和實踐。
開放型研究專題
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畢業論文設計、課外課題研究、以教師科研方向為主線開設的課題研究性短課程,或以社區實踐為課題的研究性短課程。通過開放型研究性專題提高知識整合能力並訓練科研能力;該層次還包括學科前沿及新技術介紹、專業方向的實驗選修等。
為此,中心在這一層次上專設了學生自主創新平台。平台為學生配備了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創新平台指導教師,由學生自發尋找課題,通過網路平台選修實驗、申請項目、預約實驗室,自主設計研究性學習實驗,參加教師的科研和社會套用實踐,申請並獨立完成學校“大夏大學生科研基金”資助科研項目。目前,中心已組織建成7個動態的創新平台:動物科學創新平台;動物生理與行為創新平台;植物科學創新平台;細胞學創新平台;發酵工程創新平台;植物生理生化創新平台;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創新平台。同時,中心依託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城市生態恢復與重建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天童國家級生態觀察站、生態學國家重點學科、神經生物學上海市重點學科、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等科研教學資源,延伸了平台範圍,為學生自主創新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創新平台的學習,學生拓寬了知識面,熟練了掌握現代生物技術和研究方法,培養了科學思維方法,提高了科學素養。
實驗教學體系的四個層次相互銜接、循序遞進。在紮實的基本技能基礎上,實施學科內的縱向綜合和學科間的交叉綜合,在此前提下再進行創新,使創新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實驗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互相轉化,逐級豐富提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中心近年來不斷加強科研管理,高速發展的科研工作為實驗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其中:徐容高級工程師、林龍年副教授研發設計的“動物條件刺激儀”,直接套用於《生理學實驗》課程的教學項目,並被上海交大醫學院採用;朱文杰教授和徐容高級工程師研發了“螢光測量儀”,直接套用於教學科研;張紅鋒副教授、劉歡等開發的軟體“細胞分析測量軟體”,套用於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及學生創新活動;許玲教授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改造為研究型課程,吸引一批學生邊聽課,邊在平台做課題,其成果論文在校“大夏杯”學生科技論文比賽中獲獎,並在專業期刊發表。
中心不斷改進管理體制,推進實驗室網路化管理水平建設,目前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信息管理平台。該平台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其中,實驗教學管理平台包括創新平台系統、網上選課平台、實驗預習平台、作業提交平台和交流反饋平台等,實現了對實驗中心教學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實驗室的使用效率,實現了實驗室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實驗室內部管理平台通過儀器管理平台、儀器申購平台、經費管理平台、人員管理平台和業績檔案平台,提升了實驗中心管理水平,是對實驗室新型管理模式的創新性嘗試。資源共享平台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信息資料交流反饋的場所,學生能通過平台下載各類教學資源,進行線上學習。
實驗教學中心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五來來,教師發表教改論文41篇,出版教材8本,出版中學教材3套,發表論文618篇,其中SCI、EI論文70篇,出版專著16本,申請專利57項,獲得專利12項。在教學方面,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上海市精品課程1門,上海市重點課程1門,校精品課程2門。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實驗中心在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五年來,學生髮表論文125篇,其中,第一作者36篇。獲大夏杯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8項。獲晨星杯學生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全國教育技能大賽特等獎1項,上海市大學生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三槍杯大學生髮明創造獎1項。
中心的學生自主創新平台還為上海中學生科技活動提供實驗場所和指導。中心與上海市吳淞中學、上海市延安中學、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等中學建設“雙贏”教育實踐平台,近兩年來,中心指導中學生科技活動50項,其中在上海市英特爾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項目15項,另外多項成果在上海市、國家乃至國際比賽中獲一等獎。此外,中心還參與了中學骨幹教師的培訓,帶動了上海市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提高,更廣泛地彰顯了學校、中心的“師範”特色。
通過多年的精心建設和銳意發展,中心已基本成為一個秉承先進教育理念、具備完善教學體系;教學研究活躍,改革效果顯著,實驗設施齊全,技術人員隊伍結構合理,管理高效科學,帶有鮮明師範教育特色的現代化、開放式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回首過去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在今後的3-5年時間內,中心將建設成實驗裝備精良、實驗設施完備、實驗隊伍整齊,實驗教材先進、運作規範、管理一流的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能夠面向社會、為大學生及相關人員在生命科學實驗、實踐和自主創新方面提供平台,成為國家生命科學教學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