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僑日報
- 創刊時間:1936年3月1日
- 髮型地區:香港
- 停刊時間:1995年
綜述,影響,分支,趣聞,華僑日報,
綜述
香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因為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當時報紙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型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報紙。
1991年該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布停刊,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歷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由於其歷史關係,亦成為香港歷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對象檔案之一。
影響
在香港文教界影響
因為經常刊載中學、大學的活動訊息,《華僑日報》有不少香港文教界讀者。後來被《明報》和《星島日報》取代。報紙另設助學金,於1958年創立,學生只需填寫表格後,給校長蓋章,連同成績表有"升級"的影印本交回報社,其中1983-1985年的助學金給與每位中學生是港幣八百元及後至一千元一年計(和現“香港賽馬會助學金”有部份之關係,助學金與報紙一同停辦)。
分支
《華僑晚報》:創刊於1945年9月1日,每日發行兩次,分別在中午12時正和下午3時出版。1988年4月1日停刊。
趣聞
來稿照登,隻字不改:曾有專欄作家在來稿下以細字要求編輯儘快發稿費,這段文字竟能隻字不改見報。
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是沙巴州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章之一,創刊於1936年3月1日,為前北婆羅州首家日報。1947年由丹斯里葉保滋接辦,報紙由油印改為鉛字印刷,由四開改為對開紙,每日出版6版。《華僑日報》在1978年4月改為私人有限公司,屬葉氏父子控股有限公司轄下之報紙之一,沙巴州英文《每日快報》為其姊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