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5月11日,《中外新報》(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 )在寧波創刊,中文雜誌型半月,1856年(鹹豐六年)後改為月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外新報
- 外文名稱: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
- 創刊時間:1854年5月11日
- 地點:寧波
寧波的《中外新報》,日本早期翻刻中國報紙,報紙內容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中國早期報紙對日本的影響,
寧波的《中外新報》
美國傳教士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an)、應思禮曾任主編,每期四頁,其內容分為宗教、科學、文學、新聞等類,到1861年2月10日停刊。
日本早期翻刻中國報紙
日本最早的一批期刊,大多是在我國香港、寧波和上海發行的中文雜誌的翻刻本。其中就有創辦於1854年5月的寧波《中外新報》(1861年停刊)。
報紙內容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中外新報》所載內容包括新聞、宗教、科學和文學,以報導國內外新聞為主。國內新聞以新聞發生的地點如寧波、餘姚、廈門、香港、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為題。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報導太平軍和捻軍動態的。該刊登載過一則英法聯軍攻打京津遭到強烈抵抗的訊息,有事實有分析有評論,夾敘夾議,很有說服力。
《中外新報》還刊發過寧波的社會新聞。如1859年11月出版的該刊以“寧波” 為題報導了如下2則新聞:“寧地早晚禾稼豐登,米價頗賤,錢貼亦不甚貴,人心較去歲為安,惟商家貿易則均多虧折。”“北門外張姓者,昔在石浦間設酒行。有兒13歲,在行學業。時有戚元開,索與伊家來往,其子阿三有事往石浦,寓於張姓行內,不料阿三誘賭,13歲小兒勒寫欠票4萬貫。迄今10餘年,小兒雖屬長成,然已忘卻前事。伊之父兄更屬不知其情。前月間,戚阿三欲籍典索欠,恐難得志,將欠票交與廣人代索,張氏因數巨,不能抵債,只得呈控縣主。” 由此可見新聞的觸角已深入市井閭巷。此外還有“科場作弊案”、“鄞縣東鄉案”、“摘心致祭事件”等報導,寧波多乞丐的現狀、原因及治理辦法等,這些資料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當時寧波社會的一個側面。《中外新報》曾以日本、新加坡、歐羅巴、亞美利加、亞非利加等為題或籠統冠以“國外新聞”, 報導過世界各地的重大新聞。該刊還登載過一些稱之為“新學”或“西學”的文字,如“硝皮說”、“金剛石”等介紹了科學知識,並發表過一些文學作品。
中國早期報紙對日本的影響
在日本負責將荷蘭文和中文報刊譯成日文,並印刷發行的機構是1856年由幕府設立的“蕃書調所”,後改稱“洋書調所”,是一個進行西學教育,翻譯外文著作,檢查進口書籍的機構。該所成立後,曾抄寫或翻刻過一些中文報刊,主要有《遐邇貫珍》(香港)、《中外新報》(寧波)、《六合叢談》(上海) 等。由於當時中日間海上交通便利,交往甚多,當年從寧波到日本長崎的航行,費時不及4日。據日本東海大學文學部山本文雄教授考證,這份在寧波出版的《中外新報》,於1858年就傳入日本。該刊被譯成日文後,改稱《官版中外新報》,在日本約發行四年時間,共翻刻十三冊。現今日本國會圖書館收藏有十一冊,出版時間分別為1858年12月,1859年的1月、4月、6月、8月、10月、11月,1860年的9月、12月和1861年1月。其中1858年12月 19日印行的一冊,是應思理主持該刊後出的第1號。翻印本用黃色棉紙作封面,線裝,一冊為一期,長寬為20×14厘米,每冊均註明出版年月,中西曆並刊。在每行漢字的右側,都加有日文的訓讀符號和假名,以便利日本讀者閱讀。
《中外新報》的創辦,開了寧波乃至浙江近代中文報刊的先河,延伸了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器官。這份近代寧波最早的中文雜誌,在國內已經失存。日本出的翻刻本,雖經刪節,但多少保存了一些原貌,亦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 中日間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中外新報》作為我國近代第一批刊物,對這一時期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在寧波近代報刊發展史冊上,它占有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