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始於清朝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1898年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後幾經演變,於1952年由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農學院、中山大學等六所大學的農藝系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下設農學、植保、土化三個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
  • 創辦時間:1898年
  • 類別:公立
  • 學校類型:農業
  • 屬性:211 
  •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
  • 主管部門:教育部
歷史沿革,專業設定,學科優勢,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技成果,對外合作,學院文化,

歷史沿革

1954年在農學、植保、土化三個專業的基礎上設立農學系、植保系、土化系。農學系和植保系師資力量雄厚,匯聚了一批知名專家在此任教,有二級崗教授楊新美胡仲紫、章錫昌、劉後利等。隨著學校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在學校院系與學科調整過程中,原農學系和原植物保護繫於2002年7月合併,成立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專業設定

學院現設植物科學技術系、農學系和植物保護系,下設作物育種學、遺傳學、作物栽培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植物生理生化、農業氣象學、農藥學和套用真菌學9個教研室,專任教師117人,開設植物科學與技術、農學、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農村區域發展5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1500餘名,研究生800餘名,留學生13名,繼續教育學生580餘名。

學科優勢

學院現有作物學與植物保護學兩個一級學科,其中:作物學(含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被評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國家211工程第三期重點建設學科、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2002年作物學評估排名第一;植物保護學被評為湖北省重點學科,植物病理學被評為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學院建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13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的完備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擁有一批多學科、多層次的科研基地群,為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包括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等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研發中心,教育部油菜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華中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微生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湖北省作物病害監測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昆蟲資源利用與害蟲治理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北農藥製劑研究中心等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以及8個校級研發中心。

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以院士、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領銜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現有在崗專任教師117人、兼職教師48人,專任教師中教授44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導師35人,學校三級崗以上教師25人,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為64.1%;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講座教授1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畫人選3人,9人次入選教育部各類人才計畫,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GCIRC傑出科學家”1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TWAS義大利)農業科學獎獲得者1人,印度MRPC油菜研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人,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1人,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部省級專家10人。

人才培養

農學專業入選國家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植物保護專業被評為首批湖北省品牌專業;學院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湖北省精品課程8門,主編出版教材17種,其中國家精品教材1種,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2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湖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作物學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大學生考研率、就業率、學位授予率、國家英語四級通過率穩居全校前列。近幾年,學生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湖北省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銅獎1項,湖北省優秀大學生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8項。

科技成果

學院承擔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和支撐計畫、國家行業計畫,湖北省及相關省份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及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際合作等科研項目多項,近年獲批科研經費逾5000萬元。建成了“油菜的遺傳改良”教育部創新團隊,棉花遺傳育種、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農業害蟲治理與昆蟲資源利用和生物質能源等研究團隊發展勢頭良好。改革開放以來,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3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審定作物新品種60餘個,其中油菜新品種37個,累計推廣面積2億畝;授權專利17項。2003-2007年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SCI論文的數量逐年增加,累計發表138篇。推廣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10餘項,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對外合作

學院先後與美國、加拿大、瑞典、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研、人才交流與培養合作關係。實施了30多項國外著名專家來院講學和技術協作項目,獲得了國家重大對外交流合作專項。與韓國東亞大學生命科學院簽訂院際科研合作和聯合培養學生協定。多名專家在國際學術組織機構中任職,如國際油菜研究諮詢委員會(GCICR)主席傅廷棟,國際油菜研究諮詢委員會(GCICR)理事周永明楊光聖,美國農學會(ASA)、作物學會(CSSA)資深會員彭少兵,國際蕓薹屬植物基因組項目諮詢組委員孟金陵等。成功舉辦了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中加蕓薹屬基因組學和油菜遺傳改良研討會、全球氣候變暖與水稻研究對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生物質能與生物技術學術會議、第一屆中韓昆蟲生物技術研討會等國際性會議。舉辦了作物學、植物病理學、水稻、棉麻、食用菌、昆蟲等全國性、省級學術年會和專題研討會。

學院文化

學院黨委緊緊圍繞學院中心工作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營造和諧氛圍。紮實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先後在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基層黨組織活動立項工作中獲得學校獎勵,為和諧學院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證。在學生黨員中開展了“四大工程”建設,即黨建規範工程、黨員讀書工程、黨員形象工程、黨員凝聚力工程。高度重視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和離退休工作,積極加強與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繫和溝通。學院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學校“精神文明單位”,連續6年被授予學生工作共青團工作先進集體、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單位、科技創新優秀組織單位,多次被評為英語學習先進集體、考研工作先進集體、考風考紀先進集體、軍訓工作先進單位、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1952年迄今,學院已輸送了各級各類畢業生2萬餘人,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農業科學家、領導幹部和企業家。畢業生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趙其國,長江學者彭友良周道繡彭少兵裴端卿彭良才等;有農業部原部長陳耀邦、湖北省委原副書記黃遠志、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鄧道坤、重慶市委常委范照兵等各級領導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