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

華中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

華中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是依託華中農業大學作物學一級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二級學科。學科歷史悠久,具有優良的學術傳統和豐厚的學術積澱,其一級學科在2002年、2006年二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全國同類學科前列。目前,實驗室研究涉及到植物生理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營養學、農業氣象學、植物保護學。實驗室建設以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與農業生態學為支撐,加強作物生物技術、主要農作物的資源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主攻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栽培為套用目標;以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安全和可持續性發展套用基礎研究為主,向作物重要性狀發育基礎研究和新技術套用研發兩頭延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農業大學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
  • 外文名:Crop Physiology and Production Center (CPPC)
  • 科目:植物營養學、農業氣象學等
  • 榮譽:全國一級學科評估
  • 依託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 實驗室主任:彭少兵 教授 主任
  • 學術委員會:陳溫福 院士 主任
  • 隸屬:農業部
簡介,研究方向,組織結構,主要領導,

簡介

“十一五”期間,實驗室固定人員共承擔了各級各類項目共130餘項,總批准經費達4658萬元,其中973項目課題3項,支撐計畫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行業科研專項5項,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5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目,948項目2項目,國際合作項目10項目。實驗室在2002年以來,通過鑑定的科研成果有12項,專利3項,教學研究成果2項,其中科研成果有7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有1項教學成果獲國家一等獎。2006年以來實驗室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183篇,其中SCI收錄29篇,主編和參編出版學術專著12部。舉辦全國學術會議3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2次,主辦國際雙邊會議1次。通過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印度、以色列、日本、泰國等國家的廣泛交流與合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研究方向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建設以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與農業生態學為支撐,加強作物生物技術、主要農作物的資源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主攻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栽培為套用目標;以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安全和可持續性發展套用基礎研究為主,向作物重要性狀發育基礎研究和新技術套用研發兩頭延伸。
1.作物生長發育與分子生理基礎研究
對主要農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分子機理和植物激素、生長調節劑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品質的影響進行系統研究。預期目標:(1)探明水稻光溫敏二系不育系的育性轉變機理及其與環境條件關係研究,進一步完善水稻光溫敏不育系育性鑑定技術體系;(2)揭示水稻、油菜和棉花等作物內源激素的代謝、運輸和作用機理與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相互關係,為作物產量、品質的生長調控提供理論依據;(3)建立套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主要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實用技術並套用於生產實踐;(4)在分子基礎上闡明內源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植物相關基因的表達。
2.作物營養高效與栽培生理研究
對主要農作物營養生理、高產生理基礎、作物營養綜合管理技術研究。預期目標:(1)探明水稻、油菜等對主要營養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與利用的基因型差異及其分子機理研究,建立篩選營養高效基因型技術平台;(2)闡明主要營養元素與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關係與互作,建立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和苧麻等作物的高產優質施肥模式;(3)通過從農作物生態系統的角度研究水稻、油菜、棉花、苧麻等主要農作物的養分綜合管理技術體系研究,形成資源高效與環境友好的養分綜合管理技術體系,生產套用中氮肥、磷肥和鉀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明顯降低不合理施肥導致的農業非點源污染;(4)完成主要營養元素施用的巨觀現狀評價和管理策略研究,為區域肥料資源調配提高決策依據。
3. 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
開展對主要農作物的高產、優質、高效分子生理基礎和栽培模式研究及推廣套用工作。預期目標:(1)形成水稻、油菜、棉花、玉米、苧麻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高產、優質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實現“良種良法”配套;(2)開展水稻、油菜、棉花、玉米、苧麻等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經濟器官形成的物質與能量代謝特徵、源庫關係及其調控、溫光水肥等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等研究,探明長江中游地區主要農作物生物學特性及產量潛力,以及影響作物高產高效和品質形成的關鍵制約因素,為品種改良和在生產上套用提供理論依據; (3) 探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物品種改良策略與目標,創建相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4)探明主要農作物高產、優質形成的關鍵過程、生物學特性及其分子、生理基礎;(5)揭示環境條件和農藝措施對主要農作物相關基因開關及表達強度的影響,從分子水平上闡述其機理;(6)研究實現水稻、油菜和棉花可持續高產的關鍵參數與合理變動範圍,豐富作物精確定量栽培理論,構建作物精確定量栽培模式。
4.作物逆境生物學及其關鍵過程調控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頻發的高溫熱害、低溫冷害、洪澇和乾旱、寡照、寒露風等主要災害和隱性災害,主要開展非生物逆境對作物生產的影響,構建作物抗災減災集成技術體系並套用於生產。預期目標:(1)闡明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作物的主要災害發生規律和應對策略;(2) 闡明水稻、油菜等對主要脅迫的形態學、生理生化、信號傳導等回響過程,通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水平解釋其變化機制;(3)開展水稻、油菜對低濃度氮、磷脅迫的生理生化回響過程,氮磷養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遺傳機制;結合品種資源篩選,建立高效的作物耐低氮、低磷性狀鑑定與選擇方法;(4)引進和發掘抗逆種質資源,篩選抗逆性品種,闡明其相應的抗逆機制;(5) 建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避災減災綜合集成技術並示範推廣;(6) 開發主要作物如水稻、油菜突發性災害發生後增強抗性或促進修復的物化調控產品和創建相應的技術救災模式,為農作物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避災減災和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5. 作物生態與可持續耕作制度研究
運用系統學、生態學、生態經濟學、作物信息學和作物栽培生態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不同區域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與管理,不同農田生態系統對環境適應的機制,建立可持續的高效作物耕作理論、耕作制度與技術。預期目標:(1)建立鄂南棕紅壤丘陵區、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四湖”澇漬區等農田開發利用的理論與技術;(2)針對湖北“水袋子”、“旱包子”、“肥窩子”,研究水稻等作物節水、耐漬、節肥栽培的生理生態基礎,建立江漢平原洪澇發生規律及避災躲災種植模式;(3)農田高效種植模式研究。針對湖北水稻主要產區資源特點,研究集成不同豐產高效栽培模式;(4) 少免耕與輕簡化栽培研究。開展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油菜、棉花)少免耕技術,直播、拋栽、機插機播、全程化學調控等技術的綜合組裝、集成與改進,創建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稻、油菜、棉花的少免耕及輕簡栽培技術體系;(5)從產量、品質形成規律,將農藝措施與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結合起來,建立小麥、油菜、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生長發育模型、專家系統。

組織結構

1.農業部長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為依託單位,業務上接受學院和學校的二級管理和協調。在實驗室的建設、運行和聯合協作上接受農業部、農業部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的指導和檢查。
2.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主任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中產生,由依託單位聘任,每屆任期五年,負責實驗室全面工作。實驗室主任可以根據工作需要,提名並報請依託單位聘任學術、行政副主任協助其工作。實驗室正、副主任和主要學術帶頭人組成實驗室務管理委員會,參與實驗室日常管理,在依託單位領導下全面負責組織領導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員聘任、財務開支、日常管理等工作。

主要領導

中心主任:彭少兵 教授
副主任:曹湊貴 教授
曾漢來 教授
黃見良 教授
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溫福 院士
名譽主任:傅廷棟 院士
副主任: 彭少兵 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