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梵網經》卷下偈頌以後所說之戒文。又稱《菩薩戒經》。後秦鳩摩羅什(344~413)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菩薩戒本
- 別名:菩薩戒經
- 譯者:秦鳩摩羅什
- 出自:《大正藏》
指《梵網經》卷下偈頌以後所說之戒文。又稱《菩薩戒經》。後秦鳩摩羅什(344~413)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全一卷。為彌勒菩薩所說,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唐玄奘譯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通稱《瑜伽戒本》,又...
指《梵網經》卷下偈頌以後所說之戒文。又稱《菩薩戒經》。後秦鳩摩羅什(344~413)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梵網經菩薩戒》,大乘佛教菩薩戒律之一,於公元401年,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僧肇譽之為“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①亦稱《梵網戒本疏》、《梵網戒疏》、《梵網法藏疏》等。律學著述。唐法藏撰。三卷(或六卷)。系《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佛經名,姚秦羅什最後譯出梵網經中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題曰梵網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十重禁戒乃大乘菩薩嚴厲禁止作犯之十種波羅夷罪。又稱十重波羅提木叉、十波羅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無盡戒、十重。相對於四十八輕戒而言。即:...
據菩薩戒義疏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二、義寂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載: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蔥(茖蔥),即是薤...
三聚淨戒是總括大乘菩薩一切戒律的三個分類,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聚淨戒這個名稱最初見於陳、隋之際天台家等有關著述,但其內容早已見諸譯籍。...
梵網經 (梵文 Brahmajāla-sūtra),佛教大乘戒律經典,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後秦鳩摩羅什譯,上下兩卷。上卷敘述釋迦牟尼從第四禪擎接...
輕戒,謂指為防犯輕垢罪所制定之戒條。此一名稱,諸經所說不同。《梵網經》稱為輕垢,《菩薩地持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名為突吉羅,《瑜伽師地論》翻...
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
《本地分·菩薩地》,奘譯本35~50卷前半,發現有和闐文譯本殘篇及《菩薩戒本》1卷(相當於奘譯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菩薩善戒經》9卷(相當於...
又智顗於菩薩戒義疏卷下列舉出佛田、聖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闍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種田(八福田)。依成實論卷一福田品之說,二十七賢聖斷盡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