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福田
拼音
fú tián
出處與詳解
佛教以為供養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報,猶如播種田畝,有秋收之利,故稱。
1、 晉
道恆 《釋駁論》:“是以知三尊為眾生福田
供養,自修己之
功德耳。”
2、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誠願大王福田為意,於諸 印度 建立
伽藍,既旌聖跡,又擅高名,福資先王,恩及
後嗣。”
3、元 本 高明 《
琵琶記·牛小姐規勸侍婢》:“便是我,也千不合萬不合前生不曾種得福田,把我這裡做丫頭,苦如何說得?”
4、明
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猶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其
福田,濟其營魄。”
定義
福田。佛家有三大福田,第一個叫報恩福田,又稱“恩田”;第二個叫做功德福田,又稱“淨田”;第三個叫做慈悲福田,又稱“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夠生長,當我們把種子放下去後,種子能夠獲得營養生長,所以我們稱為福田,田裡能長出福。
報恩福田又稱“恩田”;功德福田稱為“淨田”;慈悲福田稱為“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夠生長,當我們把種子放下去之後,就能夠增長,所以我們稱為福田。就是田裡面會長出福。
報恩是什麼?報恩就是報父母的恩,功德福田就是去弘揚我們聖賢的智慧,去隨喜和弘揚聖賢的智慧,去感恩和禮敬祖宗的智慧。第三個慈悲福田,就是去關懷弱勢群體。
第二個方法叫做報四恩。第一個是父母的恩;第二個是師長的恩;第三個是國家的恩;第四個是眾生的恩。通過報恩,我們可以獲得能量,可以積累福德。如果一個人沒有最基本的能量,他是無法成就生命中的現象的。就猶如沒有麵粉不可能想要有包子、餃子或者油條,因為這些食品都是由麵粉變化形式而來的。所以我們要透過報恩,去獲取能量,再用這份能量去回向,去發願。
第三個方法叫做行十善。十種善業可以幫助我們積累能量。身上有三種善;口上有四種;意上有三種。
“身三”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四”就是: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妄語”就是說假話,我出家的時候,我說的話寺院裡的人都不理我,我非常痛苦,但我知道那是我過去說假話的果報。“惡口”就是說詛咒別人的話;“兩舌”就是搬弄是非;“綺語”就是說花言巧語。
“意三”就是:不貪、不嗔、不痴。人生為什麼會不幸福,根本就在於我們有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當我們把這六種根本煩惱減輕後,人就會幸福。
‘福田’的
梵語為punya-ksetra,巴利語為 pun~n~a-kkhetta。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等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為三界內之最勝福田。據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像法決疑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八等載,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稱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報答之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報恩福田);受憐憫之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憐愍福田、貧窮福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又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載,有所求而為者,稱為有作福田,如父母、師長;無所求而為者,稱為無作福田,如諸佛、菩薩等。以上二者稱為二種福田。關於二種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所說之學人田(修行中之聖者),與無學人田(得究極之聖者);以及敬田與恩田,悲田與敬田等多種。另有阿毗曇甘露味論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說之大德田(相當於敬田)、貧苦田(相當於悲田)、大德貧苦田等三種田。俱舍論卷十八則說趣田(畜生等)、苦田(貧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種田。又智顗於菩薩戒義疏卷下列舉出佛田、聖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闍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種田(八福田)。
依成實論卷一福田品之說,二十七賢聖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所得禪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捨憂樂,又能斷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並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復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為福田。
又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具足‘十法行’者稱為真實福田,即:(一)住於空、無相、無願之解脫門而不入法位,(二)見知四諦而不證道果,(三)行八解脫而不捨菩薩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三種智證明而行於三界,(五)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六)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七)常在禪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 (八)不離正道而現入邪道,(九)深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十)入於涅槃而生死不壞不捨。
由前述可知福田說有多種,然以佛及聖弟子為福田者為其根本,據此而稱阿羅漢為應供,其後即有三寶之敬田、貧窮者之悲田等名稱。我國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養惠施。依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啟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論福德乃以悲敬為始,悲則能哀矜苦趣之艱辛,欲願拔濟彼等出離;敬則知佛法難遇,能信仰弘布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小品般若經卷八、新華嚴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論卷四、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十三、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法藏)、釋氏要覽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譯名義集卷四](請參閱《佛學大詞典 》)
附:【福田】《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田以生長為義,於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于田畝,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記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福田(梵punya-ksetra,巴pun~n~a-khetta,藏bsod-nams-shin)】《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謂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布施、供養等之種子,則能結福德之實,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時,接受布施者稱為福田。《大智度論》卷四謂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而無餘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謂世中之學人、無學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復然,是為良田,施彼則得大福。《諸德福田經》說僧眾之中有五德者,名為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文雲(大正16·777a)∶
‘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
又,《成實論》卷一〈福田品〉謂二十七賢聖為福田,以其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不起煩惱惡業,得不作法,所得禪定皆清淨,永離諸煩惱,棄捨憂樂,又能斷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以七定善護心,又盡滅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首楞嚴三昧經》卷下有言,具十法行則稱真實福田。如上所述,福田廣通學無學三乘人,但其中以佛為最勝福田。
分類
在各種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稱為敬田;父母及師長等必受報恩者,稱為恩田;受憐憫之貧者、病者等,稱為悲田。此等總稱為三福田。另據《雜阿含經》、《維摩經》等諸經典所說,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梵語之區別。茲略述如下∶
二福田
二福田∶《大智度論》卷十二謂有憐愍福田、恭敬福田二種。前者能生憐愍之心,後者能生恭敬之心。《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列舉眾僧、父母二種福田。謂眾僧為出三界之福田,父母為三界內之最勝福田;同經卷五又列舉有作、無作二種福田。有作是欲得福報而修福業,即父母及師長;無作謂無欲求福報,唯起恭敬而修,即諸佛法僧及菩薩。《像法決疑經》列舉敬田、悲田二種,佛法僧三寶為敬田,貧窮孤老乃至蟻子等為悲田。
三福田
三福田∶《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說報恩、功德、貧窮三種福田。父母師長和上為報恩福田;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為功德福田;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為貧窮福田。《阿毗曇甘露味論》卷上〈布施持戒品〉說有大德、貧苦、大德貧苦三種福田,大德指佛、菩薩、阿羅漢乃至須陀洹;貧苦指畜生、老病、聾盲、喑啞等;大德貧苦指大德之有老病、貧苦者。
四福田
四福田∶《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舉出母、父、如來、說法法師四種福田。
五福田
五福田∶如《華嚴經探玄記》卷八認為,福田總有恩田、敬田、德田、悲田、苦田五種。如來及塔、菩薩、知識並父母等為恩田亦敬田,聖僧二乘為德田亦敬田,其餘乞食及貧人為悲田亦苦田。
八福田
八福田∶《梵網經》卷下舉出八福田之說,文雲(大正24·1007a)∶‘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又雲(大正24·1005c)∶‘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關於八福田的解說,頗有異說。智顗《菩薩戒義疏》卷下說是佛、聖人、和尚、阿闍梨、僧、父、母、病人等八種,義寂、太賢、勝莊等所說同此。智周《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謂佛法僧三寶、父母、師僧、弟子、諸根不具、百種苦等八種,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又列出三說。
福田之說雖有多種,但其中以‘佛及聖弟子為福田’為其本說,故阿羅漢有應供之稱。後貧窮田之說起,乃稱佛等為敬田,貧窮為悲田。中國對於悲、敬二福田,向來盛於供養惠施,日本則多處設有悲田院、敬田院。此外,有所謂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稱袈裟為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