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中藥)

菝葜(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菝葜,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z china L.的乾燥根莖。秋末至次年春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或趁鮮切片,乾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菝葜
  • 別稱: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雙)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一說 木蘭目)
  • :百合科
  • :菝葜屬
  • :菝葜種
  • 分布區域: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 採收時間:秋末至次年春採挖
  • 用 量:10~15g
  • 毒 性:無毒
  • 貯 藏: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效,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 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莖。

性 味

味甘、微苦、澀,性平。

歸 經

歸肝、腎經。

功 效

有利濕去濁、祛風除痹,解毒散瘀的功效。

主 治

用於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濕痹痛,疔瘡癰腫。

相關配伍

1、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2、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鹼各一兩,烏梅二個(並核捶碎,焙乾)。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3、治小便多,滑數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4、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岩本草》)
5、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聖濟總錄》菝葜散)
6、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用法用量

10~15g。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乾燥。

生理特性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或彎曲扁柱形,有結節狀隆起,長l0~500px,直徑2~100px。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並殘留堅硬的刺狀鬚根殘基或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切片呈不規則形,厚0.3~25px,邊緣不整齊,切面粗纖維性;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產 地

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1、《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2、《日華子本草》:治時疾瘟瘴。
3、《品匯精要》:散腫毒。
4、《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仿佛。
5、《本草原始》:利小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