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613畝(其中:田696畝,地2917 畝),人均耕地0.9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3000畝;水面面積750畝;荒山荒地423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水。全村有609戶通自來水,有25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0%)。有86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9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8戶(分別占總數的17%和11%)。該村到鄉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4.5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4.5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7輛,機車20輛。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8.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4.9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 34.4萬元,占總收入的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526頭,肉牛344頭);漁業收入0 萬元,占總收入的%;林業收入14.9萬元,占總收入的0.5%;第二、三產業收入44.2萬元,占總收入的27%;工資性收入33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及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33.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497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140人,到省外務工35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67戶,共鄉村人口3667人,其中男性1958人,女性1709人。其中農業人口3646人,勞動力2028人。該村以漢族、苗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604人,苗族63人,其他民族4人。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28人,參合率95.57%;享受低保28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5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578人,距離鄉中學14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57人,其中小學生578人,中學生7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668.4畝。年末集體總收入0.5萬元,有固定資產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2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其中男黨員59人、女黨員13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23等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96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基礎設施差,村內呈現出髒亂差。二是人畜飲水困難,部份村民生產生活用水難以保證。三是產業基礎薄弱,無龍頭企業帶動。四是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小農經濟意識重,成為發展的制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是加大種養殖業發展力度,大力發展豬、牛、羊、土雞養殖業;大力發展經濟林、經濟林果。二是大力抓好良種推廣、冷精凍改,增加老百姓的種養殖業收入。三是加大適用技術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大勞動力輸出。四是通過鄉鎮政府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和項目,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修建、維修鄉村公路,著力整治髒亂差,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五是利用"兩基"鞏固提高的機會,促進村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轉變農戶思想觀念,進一步解決制約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