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霍洛維奇間斷面通常稱作莫霍界面,或簡稱M界面,是指劃分地殼與地幔的界面。它是一個突變的邊界,它標誌著在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方面的一種變化,而不是物質從硬到...
莫霍洛維奇,克羅地亞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奧地利地質學家(有爭議)。他生於伊斯特拉半島的沃洛斯克。他發現了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界面;後來這個界面就被命名為莫霍洛...
安德烈·莫霍洛維奇(Andrija Mohorovicic),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氣象學家。1857年1月23日生於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亞沃洛斯科地區的克羅小海港。青年時代在...
(Russian Mohole)",這樣做是為了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之間的界面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Mohole一詞即由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最早發現...
科學家在1970年開始勘探,試圖打敗美國,先探測到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 (理論上是堅固的地殼和充滿岩漿的地幔之間的界限)。科拉超深鑽孔研究歷程 編輯 ...
1、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陸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質密度、硬度增加。[2] 2、古登堡不連續面,...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界面。1914...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界面。...
第一個界面位於33千米深處,是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的,簡稱為“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於2885千米深處,是德國科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的,簡稱為“...
(Russian Mohole)”,這樣做是為了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之間的界面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Mohole一詞即由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最早發現...
地殼(qiào),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界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
偏西毗鄰都卜勒環形山、西北偏北靠近科羅廖夫環形山、梅契尼科夫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北偏北、帕申環形山則坐落在東面、南面和西南分別橫亘著沃爾辛環形山和莫霍洛維奇環形山...
莫霍洛維奇 地殼和地幔分界面的發現者赫茲 電磁波存在的證實者普朗克 量子論的創立者希爾伯特 無冕的數學之王摩爾根 現代遺傳學的奠基者...
莫霍洛維奇 1914年,地震專家古登堡在探測遠方地震所發出的地震波時,又發現地表下面2900千米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也發生了急劇改變。這裡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質學...
這樣做是為了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之間的界面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Mohole一詞即由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最早發現地殼與地幔之間界面並...
從淺到深,第一個明顯的不連續面叫做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在大陸下面平均深達35千米,而在大洋下面處則僅有5-10千米,此面代表地殼與地幔的分野;再向下,...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在這一界面,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增加。傳統的理論認為:大洋下地殼由輝長岩組成,與地幔之間被...
前蘇聯在人跡罕至的帕欽加地區鑽出有史以來最深的洞,洞深超過7英里(約11.2公里),後被迫停止,計畫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之間的界面即莫霍洛維奇...
莫霍洛維奇 地殼和地幔分界面的發現者赫茲 電磁波存在的證實者普朗克 量子論的創立者希爾伯特 無冕的數學之王摩爾根 現代遺傳學的奠基者...
而板塊向上部,即莫霍洛維奇面以上的地殼,成分、厚度的變化都很大,因為其中的陸殼部分與洋殼部分的成分是不相同的。從全球範圍來說,有3種不同地殼構成的板塊:純...
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岩石——地質變化的原始檔案 大陸科學鑽探——伸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大陸漂移學說——一病床上的神奇發現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