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怨東風當自嗟

莫怨東風當自嗟

“莫怨東風當自嗟”是《紅樓夢》第63回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簽上的詩句,這一句出自宋代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莫怨東風當自嗟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歐陽修
出處,解釋,王昭君,點評,

出處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漂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漢計誠已拙”又作“漢計城已拙”,“明妃去時淚”又作“明妃去是淚”。
書名:紅樓夢 又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作者:前80回曹雪芹著,後40回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原版名稱:石頭記(手抄本)類別:小說出版時間: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鄭藏本夢稿本卞藏本程高本端方本
體例: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章回:凡120回成書時間: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文學地位:清代小說巔峰、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國際影響:被譯成英、法、德等23種世界文字

解釋

此句難點在“東風”二字有兩層意思:
1、指從東邊往西邊吹的風,漢在東,單于國在西,東風把明妃從漢吹向單于國。
2、指東土之風氣、國風。因為風在古代又指一國之“風”氣,比如:國風,風雅頌,風紀,採風,大風起兮雲飛揚 ‥‥‥。
歷史上昭君出塞時漢朝比較強大,北方匈奴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王昭君地位是很尊貴的,但當時漢家制度似乎有鄙薄單于意思。從宋代起多有詩人作詩對此事表達不平之意,最著名的就是這首《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作詩講究用典,更要求另出新意,《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另出新意。
隋唐之後,中國政治版圖大大擴展,但國家政權長期掌握在西部地區民族手中,《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出於宋代,當時天下早已經不屬漢了,西風壓倒東風,舊漢地(長江、黃河流域)處於被統治地位,社會風氣也大不一樣,青樓林立,並且有此讖語流傳,“莫怨東風當自嗟。”整句意思是:“不要埋怨當年漢朝廷只以一宮女應付單于的漢家作風,而應當自嗟自嘆!”(反諷語)自李唐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堅持漢文化(儒道文化)詩禮簪纓家族女孩應驗了這句話,林黛玉只是其中一個。
薛寶琴《青冢懷古》其七 也表達了相似意思: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
青冢即昭君墓,“樗櫟”多意,有暗諷宮女王昭君為“樗櫟”之意。“黑水茫茫咽不流”多意,有西部少“流”水之嘆,西部土地乾旱,物產不豐富,生活條件比較惡劣。
《青冢懷古》表達的意思是:大黑河河水渾濁而色黑,流量很少,流速很慢,遲滯不流,就像人嗚咽時氣流受阻一樣。由於缺水,物產稀少,經常要為生活發愁,琵琶琴彈奏的都是一些抒發哀愁的歌曲。漢室的和親制度真讓人嘆息,只以一個宮女來應付單于,不成才的人應該萬年感到慚愧和羞恥。
薛家和佛教很有淵源,這點書中寫得很明白,而佛教在西部地區影響力最大,薛家和賈家雖然是親戚,但賈家和朝廷比較親近,元妃掌握著許多朝廷資源,薛家似乎和西部地區地方勢力比較親近。這首詩代表佛教勢力範圍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出聲音,寄託了希望朝廷分配各種資源時多傾向於佛教勢力範圍的意思。

王昭君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丰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點評

假如寶、黛成了婚,他們的情況又會怎樣呢?一般人大概是以為幸福無比了。倒是20世紀40年代的錢鐘書先生,一眼看出了其中更大悲劇的苗頭。他說:“若木石姻緣僥倖成就,喜將變憂,佳偶終成怨偶”,“遙相望則相思相慕,習近前則漸疏漸厭,男女乖合,非初一律”(《評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以寶、黛未能結合為“悲劇中的悲劇”,錢鐘書則指出,若寶、黛結合,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中的悲劇”!試想一下吧,若寶、黛成婚,寶玉後來落入極度貧困的境地,那黛玉能跟著他忍受顛沛流離之苦嗎?只論其病弱之身,就是吃它不消的呵!貧困之人,必將遭到整個社會的歧視、打壓。“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以黛玉的性格,又是否能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呢?小小的幾枝宮花,她尚且不忘要分出什麼軒桎來,你真能指望她能忍辱負重,陪伴寶玉走過後半生?到那時,還不知是何等的尷尬之態呢!所以,與其讓她同寶玉發展到那一步,倒還不如未嫁之前,一死了之,反而能保全一個相對完美的形象。這樣來看,作者賦予黛玉“莫怨東風當自嗟”的評語,實在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王荊公就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永叔則是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大文豪歐陽修。“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句,語出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按,歷來的都說王昭君的悲劇是因為她清高,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被毛延壽故意畫醜而造成的。所以,文人們都習慣去抨擊毛延壽。王安石的《明妃曲》卻與之唱反調:“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意謂王昭君的美,乃是美在意態,那是平面的繪畫所不能表現的,並不是毛延壽故意醜化了她。所以毛延壽後來被皇帝殺了,才叫死的冤枉。後來歐陽修寫了一首《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提出所謂“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的命題,表示了對王安石的這一觀點的讚賞之情。與此同時,歐陽修在他這首詩中,亦就王昭君的題材發掘出了一個新的視角——批評皇帝沒有識見,連自己身邊的宮女尚且美醜不識,又如何能管理好一個龐大的國家呢?最終屈服於北方少數民族,那也是必然的。即所謂“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