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泰爾親王配瑞克里斯》導言
劇中的故事主要取自英國14世紀詩人約翰·高渥的長詩《情人的自白》。莎士比亞在編劇時把高渥也寫了進來,讓他充當解說劇情的老人。此劇沒有收入1623年的第一對開本,可能是因為對開本的編者認為莎士比亞僅僅寫了其中的幾幕。儘管劇中有多處不像是出自莎士比亞的手筆,但其中夫妻離散、骨肉分離、歷經艱險而終於團圓等等,都是莎士比亞晚期傳奇劇常用的題材和手法,在思想傾向和劇情結構上也存在著明顯的聯繫。
莎士比亞晚期的傳奇劇(Romances)和他早期的浪漫喜劇(RomanticComedies)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是全劇的基調。當然,並不是每個喜劇都是一片鶯歌燕舞,但是,像配瑞克里斯一登場就感覺到安提奧克宮中充滿了殺氣,卻是傳奇劇的一種特色。其次是劇中情節的安排。在傳奇劇中,主線和副線情節相互交叉,在《泰爾親王配瑞克里斯》中,主副線情節圍繞著配瑞克里斯和他失散了多年的女兒瑪琳娜展開,曲折多變,這是浪漫喜劇中所沒有的。最後是劇中故事所覆蓋的時間:在浪漫喜劇中,故事往往在幾天或幾個月中結束,相戀的情人終成眷屬,喜劇以喜慶的婚宴為結尾;但在本劇中,故事覆蓋了近十六個年頭,以至主人公有足夠的時間娶妻生女,劇終時,女兒已長大成人,也到了婚配的年齡。這種時間上的不一致是古典主義劇作家所不能容忍的。這大概也是此劇為何在幾個世紀中都得不到好評的原因之一。
《辛白林》導言
《辛白林》創作於1609至1610年之間,它標誌著莎士比亞的藝術生涯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悲喜劇(又曰傳奇劇)階段。劇中主要講的是英國國王辛白林因聽信後妻的饞言,而錯怪自己的親生女兒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對妻子的貞節產生了懷疑。最後,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兩個兒子以及女兒、女婿的幫助下戰勝了羅馬入侵者。劇終時父子團圓,女兒、女婿也解除了誤會,破鏡重圓。當然,大團圓的幸福結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伊摩琴的性格。莎士比亞筆下的伊摩琴具有一種抗爭精神:她能頂住父親的壓力堅持自己在婚姻上的選擇;她拒絕了有權有勢的克洛登的多次挑逗;在多方面壓力之下她堅強地活下去,相信她總有一天能夠追回自己的清白。這大概就是這個角色的魅力所在。
對於《辛白林》的故事來源,莎學家眾說紛紜。從劇中的主線和副線故事中都可以看出16世紀出版的英國編年史和義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的影響。有的評論家因發現該劇與同代劇作家弗萊徹的《菲拉斯特》有相似之處而對《辛白林》是否出自莎士比亞之手提出了質疑。應該承認,莎士比亞的悲喜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鮑蒙特和弗萊徹的影響,但《辛白林》是在他開始與弗萊徹合作之前獨立完成的。
《冬天的故事》導言
這是莎士比亞筆下最成功的一出悲喜劇。劇中的主要情節取自1588年出版的羅伯特·格林的描寫田園生活的長篇故事《潘多斯托》,但莎士比亞在改編時刪去了受誣陷的王后含冤而死和幡然悔悟的丈夫自殺身亡的情節,因為這些悲劇情節不符合悲喜劇的要求。
劇囊括了悲喜劇的主要成分:陰謀、喬裝、懸念和意外。雖然西西里國王列昂特斯對兒時的摯友波希米亞國王莫名的猜忌使現代讀者感到困惑,但當赫美溫妮的“雕像”開始講話,並緩步走下神壇的時候,讀者體驗到的則不僅僅是驚喜,更為這對夫婦、母女的團聚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在大多數悲喜劇中,人物的描寫往往被置於次要的地位,但在《冬天的故事》中,莎士比亞成功地塑造了赫美溫妮這一“賢妻良母”的生動形象,使之成為莎士比亞戲劇中頗受歷代觀眾和讀者推崇的女性角色之一。但是,古典主義劇作家對此劇的評價並不高,因為莎士比亞在這裡又犯了一個大忌: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間竟隔了十六個春秋!然而,三一律等古典主義戲劇的固定法則對莎士比亞從來就沒有什麼約束力。
英文中“冬天的故事”往往指那種用以消磨時光、適合在漫長的冬夜裡講述的陳舊故事,莎士比亞的劇名用定冠詞來替代常用的不定冠詞,使人記住劇中部分場景發生的時令和全劇的基調:冬天般的冷酷和無情。當然,這一切都不意味著此劇缺乏深層的象徵意義。
《暴風雨》導言
《暴風雨》對莎學家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劇中主人公,藉助魔法奪回爵位的米蘭公爵普洛斯帕羅,在劇終時告別魔法的那段台詞,常常被認為道出了即將離開倫敦舞台的劇作家本人的心聲,因而整個劇也常被看成是莎士比亞獻給倫敦觀眾的告別劇作。雖然這種把莎士比亞與劇中人物等同起來的說法有些過分,但在劇作家最後獨自完成的劇作中,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亞對於戲劇藝術的留戀。
劇中的主要情節——觸礁船上的乘員飄落到一座仙境般的小島上——可能是劇作家受了當時轟動倫敦的一起歷險活動的啟發。1609年6月,一艘英國船在駛往維吉尼亞殖民地途中失事,船上水手在被稱作“魔鬼之島”處度過了一個冬天,第二年春奇蹟般地生還。訊息傳到英國,一時間,對這起海事和“魔鬼之島”的報導成了倫敦最搶手的新聞,也為莎士比亞提供了創作的素材。
《暴風雨》是莎劇中很獨特的一齣劇目。它基本上遵循了古典主義戲劇家推崇的三一律。莎士比亞從未認真遵守過三一律的規定,為此他曾受到過包括瓊生在內的同代古典主義劇作家的抨擊。《暴風雨》中的這種特殊安排,很可能是為了向他的同代人顯示他也可以按照這一法則來進行創作。
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中《暴風雨》被列為第一個劇目。
《兩個高貴的親戚》導言
本劇原歸約翰·弗萊徹(John Fletcher,1579—1625)作品集,1974年被納入美國霍頓·米弗林公司出版的《濱河莎士比亞全集》,1986年被納入牛津大學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現在其莎作真品身份已得到學術界普遍承認,但往往與弗萊徹共同署名。
本劇於1634年4月8日在倫敦出版註冊處登記,作者署名為約翰·弗萊徹及威廉·莎士比亞。同年該劇出版,署名相同,仍是弗在前莎在後。當時的戲劇界著作權意識淡薄。莎雖是弗的前輩,但兩人合作的劇本有的歸莎(《亨利八世》),有的合署(本劇,或許還有已失傳的《卡德尼奧》),大體以在該劇中寫作的分量為根據,這在當時是合情合理的。也就因此,赫明和康德爾編的《莎士比亞全集》1623年第一對開本就沒有收納《兩個高貴的親戚》,而到1679年這個劇本卻被納入了法蘭西斯·鮑蒙和弗萊徹的合集,從此幾乎被人忘卻。
但把分明有莎作的劇本歸於別人畢竟是件巨大的憾事,1833年威廉·斯波爾丁才提出把劇中莎作和弗作區別開來,以最後確定劇本歸屬的課題。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研究終於得到比較一致的結論:本劇第一幕(共五場)、第二幕第一場、第三幕第一場、第五幕第一場的大部和第三、第四場均為莎作,其餘為弗作;全劇設計出於莎手;第一幕第一場的歌曲為弗作。這樣算來,弗作占了全劇的五分之三,莎作只占五分之二。這就找出了當年把本劇主要看作弗作的理由。
但若從內容印證,結論卻不一樣。莎作部分行數雖少,卻包括了本劇的中心線索(從喬叟《坎特伯雷故事》中的《騎士講的故事》承襲來的兩位王子的愛情糾葛)的主要部分;弗作行數雖多,卻主要寫的是兩個無法獨立的穿插性的線索。再考慮到莎的全局設計、兩人詩藝的高下以及合作中的新老關係,便會感到此劇理所當然應該屬莎。
本劇之被納入莎集是本世紀莎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百餘年來莎學研究的重大成果。
圖書目錄
《莎士比亞全集》傳奇劇·詩歌卷(上、下)
上卷目次
泰爾親王配瑞克里斯┅┅┅┅┅┅┅┅┅┅┅┅┅┅┅┅┅┅┅
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
兩個高貴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