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歷史
荷蘭語天主教魯汶大學是比利時最大,同時也是荷比盧地區最古老大學,擁有近600年的悠久歷史。學生人數超過了3萬,並且其中有3000多學生來自120多個不同國家。該校有超過5000名教授和學者,按照國際最高標準進行頂級研究,同時他們之間有著良性的互動,合作和交流。
K.U.L.作為創辦人之一,與牛津、劍橋、萊頓、愛丁堡、日內瓦、海德堡和斯特拉斯堡等大學一起建立了歐洲研究頻繁型大學聯盟(LERU)。同樣地,關於教學,多種調查顯示K.U.L的學者在各種著名的報紙雜誌發表具有世界影響的論文和研究成果,讓該校成為歐洲最強的10所科學研究學府墊下了堅實的基礎。魯汶高校聯盟是建立在荷蘭語天主教魯汶大學和另外12個高等院校的基礎上。聯盟擁有7萬學生,占法蘭德斯地區高校學生總人數的44%,散布在23個城鎮之間。現與該校合作的有我國的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該校和
北京交通大學同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高等工科教育與產業合作教席主持人單位。
歷史沿革
初創時期
1425年是教會禧年,在第四代布拉班特
公爵約翰的提議下,
羅馬教皇馬丁五世於12月9日詔令建立天主教魯汶大學。魯汶大學初創時期教授主要來自
巴黎大學、科隆大學和維也納大學,並設有文學院、法律學院和醫學院。1432年,增設神學院。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學術聲望也明顯提高。許多著名學者也來此執教。
16世紀人文學者伊拉斯謨在魯汶大學執教,並於1517年創建了三語言學院,研究希伯來文、拉丁文與希臘文,使魯汶大學成為當時歐洲人文主義研究的中心。富有改革精神的教皇艾德里安六世也曾是魯汶的教授。哲學家利普修斯也曾在這裡執教過很多年。魯汶大學的科學傳統源於數學家弗里西斯,他培養了很多科學家,如地圖學者墨卡托,他的繪製地圖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植物學家多多恩斯和現代解剖學之父維薩留斯也在魯汶學習或執教過。
魯汶大學初建時,適逢比利時地區經濟崛起,大學發展迅速。但隨後比利時先後經歷西班牙帝國、奧地利、法蘭西帝國、荷蘭王國的統治。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在今荷蘭南部和比利時佛拉芒地區爆發了尼德蘭宗教戰爭,魯汶大學因戰火遭到嚴重破壞。奧地利統治時期,教育體制受奧地利的深刻影響,體制較為僵硬。在法蘭西帝國統治時期,魯汶大學曾一度被迫關閉。
比利時獨立時期
19世紀初,經歷獨立戰爭,比利時從
荷蘭王國獨立,成立比利時王國。1835年,九位有崇高威望的天主教紅衣大主教主持恢復了天主教魯汶大學。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由於
比利時王國地處西歐心臟地帶,歷代均為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都未能倖免,被德國二度占領,魯汶大學亦經歷浩劫,其中著名的圖書館兩次被焚為灰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得以重建。
校園環境
在悠久的歷史和優美的環境中,天主教魯汶大學的各個學院分布於魯汶市中。
沒有統一的教學區或學生宿舍區,整個大學掩映在美麗的魯汶市中。校產中有
聯合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處,名為Groot Begijnhof,範圍包括哥德式教堂一座和周圍保存完好的
歐洲中世紀住宅區。Groot Begijnhof的發端可追溯到公元1305年,“Begijinhof”英文即為“Garden of Begijins”,意指裡面的居民Begijins最早是那些有自己的財產家庭卻將終身奉獻給教會的女子,他們的丈夫死於
十字軍東征。
學生生活
由於是天主教大學,不論新、老魯汶,每間教室都掛有十字架,穿著黑袍的修士穿梭校內。此外,長幼階層井然,學生不可直呼教授名字;與師長相約,男學生著西裝,女學生穿長裙;即使同是教授,年輕老師對資深學者也畢恭畢敬,承襲著歐洲的古老文化與優雅氣質。不像美國,這裡幾乎看不到學生穿運動鞋。
這裡的修學淘汰率非常高。尤其如果你讀的是文、法學科,畢業往往時日遙遙。學生每年一次大考,有7月及9月兩個選擇,基本上是“一試定江山”。第一次考試失利,可申請在9月再考一次,如果仍舊敗北,這一年就算是白念了,必須全部重修。考試維持已沿用數百年的口試製度。每年考試期間,但見校園內盛裝的學生處處群聚,候在教室外等待召喚。被點到名後,教授先發一個題目,給予20分鐘思考時間,然後當場作答。待所有學生考完,就是教授的圓桌會議,討論哪些學生可以升學,接著公開唱名,公布結果。不只是外國學生因語言問題而對口試感到緊張,就連本國學生對這關鍵性一役也是戒懼戒慎,尤其大一學生,有不少是全家一起陪考,男生穿西裝還簡單些,女生往往還有媽媽特別費心打扮,希望給教授留個好印象。
既然考試氣氛如此恐怖,為什麼魯汶大學在學生眼中還那樣獨具魅力呢?其實,除了考季,平常的日子倒也悠閒愜意。啤酒是魯汶大學的“校飲”,在這個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典型大學城裡,書店、餐廳固然少不了,更多的是小酒館,在迂迴蜿蜒的石板路上,在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前的廣場旁處處林立。周五學校照例是不排課的,所以周四晚上小酒館裡總是人聲鼎沸,魯汶幾乎成了一座不夜城。即使是考季,學生也仍是一邊念書,一邊灌啤酒。
一有假日,學生們往往打起背包,到歐洲各國去旅行,魯汶城裡人去巷空。其實,在這裡念書,就算什麼都沒學到,至少也能學會優雅地生活。
教學與研究
天主教魯汶大學在很多學術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的同時,提供了
學士、
碩士和
博士學位,部分學位以
英語授課,其研究和教學職能主要有17個學院和一個協會擔負:
神學院(Faculty of The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高等哲學研究所(荷蘭語縮寫:HIW,哲學院,Institute of Philosophy)
教會法規學院(Faculty of Canon Law)
法學院(Faculty of Law)
經濟學院(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社會科學院(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文學院(Faculty of Arts)
心理學與教育學學院(Faculty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Sciences)
科學院(Faculty of Science)
工程科學學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工程科技學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生物工程學院(Faculty of Bioscience Engineering)
醫學院(Faculty of Medicine)
藥學院(Faculty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運動機能學院(Faculty of Kinesi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高校排名
荷蘭語天主教魯汶大學在工程學,生命科學,哲學,神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處於世界頂尖地位。
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在最新一期(2015-2016年)世界影響力最大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美國新聞(USNews)排名均為全球前50名。
THE世界大學排行榜 | 排名年月 | 排 名
|
2015-2016 | 2015年10月 | 35 |
2014-2015 | 2014年10月 | 55 |
2013-2014 | 2013年10月 | 61 |
2012-2013 | 2012年10月 | 58 |
2011-2012 | 2011年10月 | 67 |
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 | 排名年月 | 排 名
|
2015-2016
| 2015年10月 | 44 |
2014-2015
| 2014年10月 | 53 |
2013-2014 | 2013年10月 | 82 |
QS世界大學排行榜 | 排名年月 | 排 名
|
2015-2016 | 2015年9月 | 82 |
2014-2015
| 2014年9月 | 72 |
2013-2014
| 2013年9月 | 77 |
2012-2013 | 2012年9月 | 82 |
2011-2012 | 2011年9月 | 68 |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 | 排名年月 | 排 名
|
2015 | 2015年8月 | 90 |
2014 | 2014年8月 | 96 |
2013 | 2013年8月 | 101-150 |
2012 | 2012年8月 | 101-150 |
著名校友
翁文灝,中國地質學之父、近代石油工業之父
克里斯汀·德迪夫,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畢業生)
阿爾伯特·克勞德,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教授)
楊·史丹東克(Jan Standonck) (1454 - 1504), 神父,羅馬天主教的改革運動者,巴黎大學蒙特鳩學院院長,魯汶大學史丹東克學院創辦人。
亞德利安·弗羅禮松·布因思(Adriaan Floriszoon Boeyens) (1459 - 1523), 羅馬天主教教宗艾德里安六世,魯汶大學教皇學院創辦人,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五世的老師.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6 - 1536), 文藝復興哲學家與神學家,人文主義者.
傑哈德斯·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 - 1594), 地圖學家,發明麥卡托圓柱投影法.
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Andreas Vesalius) (1514 - 1564), 現代解剖學之父.
藍伯特·多東斯(Rembert Dodoens) (1517 - 1585), 植物學家.
朱斯特斯·李普修斯(Justus Lipsius) (1547 - 1606), 人文主義者.
康內留斯·奧圖·楊森(Cornelius Otto Jansen) (1585 - 1638), 楊森主義之父.
Charles Nerinckx (1761 - 1824), founder of Sisters of Loretto.
Bernard du Bus de Gisignies (1808 - 1874), law, politician, ornithologist and paleontologist.
Hippoliet Van Peene (1811 - 1864), physician and playwright, wrote the lyrics of the Flemish anthem De Vlaamse Leeuw
Antanas Baranauskas (1835 - 1902), Polish-Lithuanian poet.
Arthur Vierendeel (1852 – 1940) civil engineer.
Albrecht Rodenbach (1856 - 1880), poet.
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 (1866 - 1962), mathematician who proved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Frans Van Cauwelaert (1880 - 1961), politician.
Weng Wenhao (1889 - 1971),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geography.
Georges Lemaître (1894 - 1966), astronomer, priest and proposer of the Big Bang theory.
Fulton J. Sheen (1895 - 1979), American archbishop, television personality, preacher and writer.
Rafael Ángel Calderón Guardia, (1900 - 1970), physician, social reformer, president of Costa Rica 1940-1944
Saint Alberto Hurtado, (1901-1952), Chilean Jesuit priest, social worker and writer. Canonized in 2005.
Victor Delhez, (1902 – 1985), engraver and artist.
Hendrik Elias, (1902 - 1973), Flemish Nationalist, quisling.
Léon Degrelle, (1906 - 1994), founder of Rexism, quisling.
Jean Charles Snoy et d'Oppuers (1907-1991), law, diplomat, businessman.
Herman Van Breda (1911 - 1974), founder of the Husserl Archives.
André Molitor (1911 - 2005), law, private secretary of Baudouin I of Belgium.
Otto von Habsburg (1912 - ), the current head of the Habsburg family.
湯於翰 (1912 - ),中國癌症醫學家 .
彼得·德·桑莫(Pieter De Somer) (1917 - 1985), 荷語
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第一任校長.
Christian de Duve (1917 -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74,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
Anton van Wilderode (1919-1998), Flemish activist and writer.
Aster Berkhof, (1920 - ), Flemish writer.
Malachi Martin (1921 - 1999), Irish writer.
Antoon Vergote (1921 -), catholic priest, theologian,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d psychoanalyst (also known as Antoine Vergote).
Jan Zaprudnik (1924 - ), Belarusian American historian and poet.
Geza Vermes (1924 - ), religious historian and translator into English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Gustavo Gutierrez (1928 - ), Peruvian Dominican theologian, founder of Liberation Theology.
Camilo Torres Restrepo (1929 - 1966), Colombian priest and guerillero.
Nguza Karl-i-Bond (1938 - 2003), notable Zairian politician[2].
Abdul Qadeer Khan (1936 - ), Pakistani metallurgist considered to be the father of Pakistan'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Emile Boulpaep (1938 - ), MD, President of the Belgian America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aron Piet Van Waeyenberge (1938 - ), economics, President of De Warande.
Bernard Lietaer (1942 - ), economist and author.
Arthur Ulens (1946 - ), chemistry and economics, businessman
Afif Safieh (1950 - ), Palestinian diplomat.
Herman Van Den Berghe, founder of the Centrum voor Menselijke Erfelijkheid (Belgian Centre for Human Hered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