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
小喬木,高2-6米,胸徑12厘米,
樹皮黑褐色,小枝粗壯,一年生枝灰綠色,無毛,老枝灰色。葉片革質,橢圓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1.6-2.8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葉邊全緣,上面綠色,光亮,下面淡綠色,無毛,中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側脈11-14對,上面微下陷,下面微突起;葉柄長1.7-2厘米,無毛。
傘形花序頂生,花7-9朵;花序軸長1-3厘米,無毛,淡紅色;
花梗長2.1-3.7厘米,無毛,淡紅色;花萼小,5裂,外面被腺毛,長1-2毫米;
花冠闊鐘狀,長3.7-5.5厘米,直徑約8厘米,粉紅色,外面無毛或疏被腺毛,裂片6;雄蕊15枚,不等長,長2-4厘米,花絲基部被白色柔毛,
花葯淡黃色,長圓形,長約3毫米;
子房長圓狀卵球形,長4-5毫米,密被白色腺毛;
雌蕊長4-4.5厘米,花柱無毛或微被腺毛,柱頭頭狀。
蒴果長橢圓形,長2.2-3厘米,直徑約1.5厘米,4-5裂,外面密被腺體。
產地生境
荔波杜鵑為貴州特有,僅分布於中國荔波縣的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生長於山頂部的局部地段,調查到有3個分布點,分別是黎明鄉的弄化山,海拔650米,岩石裸露60%;玉屏街道辦事處水堯村洞裡組董刀,海拔890米,西北坡,坡度70°,岩石裸露85%;翁昂鄉的莫乾,海拔900米;石灰岩裸露率高,可達100%,石芽和石隙十分發育,小生境表現在土壤厚度、水分、光照、植物生長、枯落物分布和厚度等差異都比較複雜。
氣候
荔波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春秋溫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根據縣城多年的氣象資料,平均氣溫為18.3℃,1月平均氣溫為8.6℃,7月平均氣溫為26.4℃,極端最低氣溫-6.7℃。全年降水量1339.4毫米,集中分布在4月-10月,年平均相對濕度83%。荔波杜鵑的分布地距離荔波縣城20-30千米,比荔波縣城的海拔高200-300米,無論是平均溫度還是極端溫度比荔波縣城都要低一些,在冬季山頂偶爾也會出現低溫的天氣,但是很少有凌凍發生。在荔波杜鵑的生境中,空氣濕度比較大,特別是春季,導致枯落物比較容易腐爛分解,雖然降雨量少,但是也足以保證種子的萌發,並生長至雨季的到來。
植被群落
荔波杜鵑生境的植被屬於貴州非地帶性植被中的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林或常綠闊葉林,通過設定樣地面積喬木層20米×20米、灌木層5米×5米、草本層2米×2米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荔波杜鵑的植物群落有3個層,每層的區別不明顯。喬木層覆蓋度50%,鬱閉度0.4,高度4-13米;灌木層覆蓋度80%,高度0.5-5米;草本層蓋度15%,高度5-40厘米。喬木層的高度範圍較大,但是鬱閉度和密度都不大,這與小環境差異大有關;灌木層植物種類多,覆蓋度大,藤刺種類和叢生種類多,草本層種類少,覆蓋度小。經過統計,群落中共有24科28屬30種植物,其中有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22科26屬28種,在被子植物中,有木本植物19科22屬24種。從群落的植物種類看,具有典型的鈣生特性,表現在喜鈣種類多、抗乾旱特徵明顯,藤刺種類和附生種類豐富,木本植物的一些種類視小環境立地條件優劣而出現在喬木層和灌木層。在調查到的生境中,荔波杜鵑大部分都是出現在灌木層,但是也有個別的植株出現在喬木亞層,是群落中的常見種。
土壤
荔波杜鵑生境的土壤屬於喀斯特山地上的非地帶性土壤類型,是黑色石灰土,枯落物積累多,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疏鬆肥沃。但由於生境的地勢高,坡度陡峻,岩石裸露率也高,其土壤特點是土體分散於岩石縫隙中,土被不連續,厚度不均勻,保水性差,小地形差異導致降水在地面的再分配後水分分配不均勻。在岩石縫隙中的位置,土壤水分含量比較高;在裸露的岩石上或只有枯落物的微環境,水分缺乏,草本植物都難以生長,往往只有地衣苔蘚和一些耐乾旱的草本植物生長;在無降水的時節,植物所需的水分完全是靠土壤的自然持水量維持。土壤厚度差異很大,常為3-40厘米,枯落物厚度6-10厘米。在洞塘鄉弄化山分布點,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海拔633米;坡向為陰坡;坡度為60°,對土壤剖面進行調查,其結構良好、土壤疏鬆、腐殖質層厚、濕度良好、持水性好、鬚根較多、石礫含量高;表層pH值7.1-7.4,屬弱鹼性;中下層pH7.5-8.1,屬鹼性。
生長習性
荔波杜鵑在3月上旬發芽;花期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開花枝條的發芽期較遲;幼葉長成後,老葉5-6月逐漸脫落;種子成熟在10-11月。
主要價值
荔波杜鵑不僅屬於貴州的特有種,也是屬於喀斯特地區的特有種,可作為花木觀賞、樁景觀賞;該種可作石灰岩山地的景觀綠化使用;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
種群現狀:荔波杜鵑的分布點不多,每個點的面積也不大,數量少,該種群屬於極危(CR)等級,亟待進行保護,但是相關的一些研究比較缺乏,如:瀕危因素分析、種子特徵、繁殖技術等,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為保護和利用提供更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