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蠻

荊蠻

荊蠻,應該是周人對荊楚土著的稱呼(含貶義,蠻即粗野、兇惡、不開化的意思)。荊蠻是否楚蠻,史書上有不同見解,但是後世,往往“荊蠻”與“楚蠻”混淆,指代楚地土著先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蠻
  • 釋義:周人對荊楚土著的稱呼
  • 爭議:荊蠻與楚蠻混淆
  • 記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名詞解釋,地域說明,

名詞解釋

古代周人對荊楚地土著的稱呼。

地域說明

荊蠻是否楚蠻,史書上有不同見解,但是後世,往往“荊蠻”與“楚蠻”混淆,指代楚地土著先民。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茲不穀震盪播越,竄在 荊 蠻 ,未有攸厎。”
《史記·吳太伯世家》:“ 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 ,於是 太伯 、 仲雍 二人犇 荊 蠻 ,斷髮文身,示不可用。”
白居易 《晉謚恭世子議》:“ 周 之衰也, 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荊 蠻 ,光啟土宇,赫赫 楚國 ,由之而興。”
《西湖佳話·西湖隱跡》:“ 荊 蠻 之隱,是讓國也。”
爐魂 《對於張之洞死後之湖南人》:“夫 楚 號雄區,人多忠節……以 荊 蠻 之餘氣,郁百年之奇氣,奮能獨立,強足一國。”
“荊蠻”一詞究竟何意?有現代學者猜測,“荊蠻”應該是上古中原人對以為主體的整個南方稻作民族的稱呼。並猜測古代南方稻作民族自稱“粳民”,其含義為“種粳稻的人”,他們的後裔便是今日之“侗台語族”。
這一解釋也是有錯誤的,原因如下:
1、首先侗台語族的民族歷史上並未出現在湖北一帶,而是主要聚居於兩廣、福建等地方,地域就不同。
2、其次,長江以南的稻作民族是不種植粳稻的,他們世代種植並食用的是秈稻。粳稻是北方稻種,日本、韓國種植的都是粳稻,粳稻在長江以南無法存活,因而一般無人種植,侗台語族的民族是不可能被稱呼為“種粳稻的人”的。
3、侗台語族中並沒有“粳稻”這一特定辭彙,侗台語族中的稻米就是單指秈稻,認為“荊蠻”是“粳民”的音轉,純屬學者個人猜測,並無實際根據。
荊蠻到底指代什麼,應該從湖北周代以前的考古來看,特別是鄂西北漢水流域周代之前的考古,這裡典型的商代考古遺存是——遼瓦店子文化,該文化歷史地層從4900年前的青龍泉三期開始,然後發展序列是二里頭——二里崗文化——殷墟一期文化。所以發展到周初,這裡的活動的荊蠻一族,正處於殷墟一期文化,是早中期商族的一支,發現有典型的商代器物,和占卜用的甲骨,至此荊蠻的身份終於確定,他們實際上是早中期商族在南方的一支人群,在族源上屬於古華夏族,東亞人種。至周朝初期這裡的殷墟一期文化受到周文化的明顯影響,出現了一系列周楚文化風格融合的器物,如楚式鬲,這可能與歷史上作為周文王老師的羋楚部族南下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