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刺繡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荊州一帶的刺繡水平即達到很高水平。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絲織物,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刺繡工藝品。秦漢後,繼承楚國刺繡的傳統,針法發展為直針、鋪針、辮針等種類,色線摻和鑲嵌更加成熟。唐代蠶桑業發達,出現規模較大的刺繡業,成為古代漢繡三大中心之一。明清時,應朝儀、宗教、戲劇等方面需要,荊州與漢口並列為湖北省兩個刺繡基地。近現代,仍屬漢繡中心地區。以繡局、繡貨鋪聯絡民間漢繡藝人進行加工,以大型堂彩最具特色,題材有"一百單八將"、"郭子儀拜壽"、"群仙祝壽"等。中型繡品有轎簾、桌幃、椅墊、圍鼓擔頂篷等,題材有"八仙過海"、"連升三級"、"麒麟送子"多種。小型繡品多為服飾,花型有龍鳳、鴛鴦、花卉等,色彩艷麗,神情生動。現代漢繡繡局集中在荊州古城內便河橋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