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地龍鳳虎紋繡

羅地龍鳳虎紋繡

一件極為罕見的戰國絲織品,1982年出土於湖北江陵馬山磚廠1號戰國(楚國)墓,系用鎖繡針法在“羅”地上刺繡而成。現存於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地龍鳳虎紋繡
  • 出土日起:1982年
  • 出土地點:湖北江陵馬山磚廠
  • 現存於: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簡介,特點,

簡介

“羅”地繡品和“絹”地、“紗”地等繡品因其質地輕薄,是中國曆朝貴族世家盛夏之時的上好衣料。如今,因為出土時間的久遠以及高度的藝術性,而具備極高的文物價值,成為絕佳的收藏品。

特點

此款繡品系用鎖繡針法在“羅”地上刺繡而成。同墓出土有戰國中期衣物35件及眾多其他類絲織品,以組織結構的不同可分為綈、絹(紈或縞)、綺、錦、絛、組、繡等9大類。其中用繡品作衣緣和衣面有20處。
“繡”即“刺繡”,俗稱“繡花”,作為織物紋樣製作的三種工藝(繡、染、織)之一,其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相傳夏禹時已經有繡制,商周有“繡繢共職”之說,其後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唐數朝至清,形成了“粵、湘、蘇、京”四大名繡。
欣賞一件刺繡品,可從針法、繡法以及效果三個方面出發。刺繡的針法種類很多,諸如釘線繡、平繡、戳紗繡、十字繡、打籽繡、編繡、剪貼繡、串珠繡,發繡(以人的頭髮作為絲線來刺繡)種種。自戰國、秦漢至唐代中葉,“鎖繡”一直是最盛行的刺繡針法。鎖繡又名“辮子股繡”,所謂“辮子股”,即以三股秀髮辮結的髮辮,刺繡用其義借其名來稱呼來回鎖連的刺繡針法。近代此法流行民間,特別是初學繡工者,大多從鎖繡開始,俗稱“拉花”、“套花”、“扣花”、“絡花”等。鎖繡針法簡單,套針拉線,只須扎針長短勻稱即可,是刺繡技術的開始。
此款繡料(繡地)為“羅”,是中國傳統絲織物品種之一,在一種沒有“糾經”的織機上織出,其經緯組織糾結,顯椒眼紋,有“椒眼日羅”之說。如今常以“紗羅”並稱,其原由在於兩者質地皆輕且薄。“羅”又因其纖柔而被冠以“雲羅”、“霧羅”、“輕羅”。
“ 羅”又有素羅、紋羅(花羅)之分,素羅即羅地不起花者,起花紋者則稱紋羅。戰國和以後的歷代王朝,“羅”一直是貴族世家的首選衣料。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及福州南宋黃?N墓分別出土大量羅地衣裝,尤其是黃?N墓出土的單衣25件中僅以羅為面料的就有21件。素羅更是上佳的繡料,經繡工精心製作成美奐絕倫的繡品,更體現著裝者的華貴和典雅。此款紋樣主題是龍、鳳、虎,與其它鳥獸紋樣和穿枝花草、藤蔓穿插結合。其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著裝飾作用,又有圖像骨骼的作用。這類圖像組合是戰國時期流行紋樣。此款中龍、鳳頭部寫實,身體部分與花草合為一體,龍、虎相對,龍作行走狀,肢體呈挺胸立腹式曲線;虎體則繞以朱、黑條形相間,細腰瘦尾,身形矯健;鳳則秀體舒展,氣宇軒昂,一幅“鳳鳴、龍嘯,虎吟”畫卷,栩栩如生。羅地以其輕、薄質感與滿繡的紋樣的沉穩、紮實形成鮮明對比。
羅地龍鳳虎紋繡
戰國時期刺繡出土實物,因其年代久遠而成為繡品收藏中之精品,此款更是精品之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