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龍舞

草龍舞

草龍舞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舞蹈。在東莞市分布較廣,企石、橫瀝、鳳崗等鎮都流行,歷史悠久,並保存至今。東莞草龍舞以企石鎮上洞村草龍舞為代表。上洞草龍舞活動時間在春節(從農曆一月初一開始至十五)和中秋節(從農曆八月初一開始至十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草龍舞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民間舞蹈
  • 性質:廣東省的傳統舞蹈
  • 活動時間:春節和中秋節
  • 流行地域:東莞市,企石鎮
  • 申報地區:東莞市,企石鎮
起源,發展歷程,表演,傳承現狀,
草龍舞亦稱火龍舞,是一種用稻草等紮成草龍而進行巡遊舞動的習俗,在企石鎮上洞村有幾百年歷史。上洞村旁有一座山,蜿蜒起伏,形似巨龍,名“龍公山”。村民每年要舞草龍,引龍入村,以求得風調雨順。
草龍多用稻草、竹、木片等扎制而成。稻草為“五穀之王”,以之紮成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以劍麻作龍鬚,手電筒作龍睛。最後裝上木柄。草龍的長度不一,18米左右。草龍舞表演套路與龍舞一樣,盤、滾、游、翻、跳、起、伏、搶等有跳龍門、過龍橋、拜四方、走龍雲、穿龍肚、舔龍脊,尋龍珠等套路。有仿動物舞蹈。有蛟龍漫步、金龍鑽檔、首尾齊鑽、蟠龍吐彩、金龍串柱、火龍擺尾、游龍戲浪、一柱擎天等造型。

起源

龍的起源是原始人對風雨雷電的崇拜。過去人們不知道狂風暴雨、龍捲風等形成的原因,構想為天上有龍在行雲布雨,操縱天氣。[民國]《東莞縣誌》卷三十一載:“順治九年(1652)七月五日晝,東莞有九龍,自龍穴山起,至蓮花峰,經臣上、臣下等村,迴翔久之,而隱時微有雲雨。”有學者說,兩千年前的漢代,已有舞龍祭田祖、祈甘雨的民俗活動。
龍是中國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龍舞風俗與龍舟競渡一樣,流行全國,是龍的傳人特有的集體性的民間娛樂、舞蹈。舊俗龍舞是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每逢盛世,人們都喜歡舞龍。

發展歷程

龍是中國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舞龍風俗是東莞特有的一種集體性的民間娛樂、舞蹈。舊俗舞龍是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每逢盛世,人們都喜歡舞龍。草龍舞是一種用稻草等紮成草龍而進行巡遊舞動的習俗,東莞市草龍舞分布較廣,企石、橫瀝、鳳崗等鎮都流行,歷史悠久,並保存至今。

表演

草龍用稻草、竹、木片、劍麻絲、樹杈等扎制。稻草為“五穀之王”,以之扎草龍,祈求的當然是五穀豐登。草龍做法簡單,用稻草紮成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最後裝上木柄就完成了。龍頭製作較複雜,以樹杈作龍角,以稻草編成草繩,纏成龍頭,以手電筒作眼睛,劍麻作龍鬚,草龍的長度不一,為18米左右。有9、11、13節,最長29節。春節、中秋晚上作表演用的多為9節龍。
祭祀:在廟堂(或祠堂)進行,由村中最有威信的長者向菩薩拜祭後,以硃砂筆點睛。起舞時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以龍珠為引導。入夜,村中金鼓齊鳴,祠堂里耆老焚香,祭祖拜龍,村民陸續燃點線香,拜祖拜龍,在草龍上插線香。這時,稻草龍成了香火龍、金龍,青壯年舉起龍身上的樹杈,舞動起來。瞬時,線香的火光飛舞,祖祠地塘上金龍翻轉。在煙幕中,火龍騰雲駕霧,如在仙境。表演者以龍舞為主,隨後到廣場演出。草龍舞表演套路與布龍舞一樣,盤、滾、游、翻、跳、起、伏、搶等,有跳龍門、過龍橋、拜四方、走龍雲、穿龍肚、舔龍脊、尋龍珠等套路,有蛟龍漫步、金龍鑽檔、首尾齊鑽、蟠龍吐彩、金龍串柱、火龍擺尾、游龍戲浪、一柱擎天等造型。村民不停地向草龍拋炮竹、四面放煙花。舊俗舞龍者只穿牛頭褲(短褲),不穿上衣(衣服一旦著火,燒傷更大),人們故意往舞龍者身上、腳下擲炮竹,舞龍者飛跑躲避,旁邊助龍舞者手拿大葵扇(舞龍與助龍同一群人,舞蹈中不停互換休息),為舞龍者遮擋炮竹,龍舞因此活躍,全村沸騰,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氣氛。被炮竹燒過的傷口,當夜塗上萬花油、紅花油後,第二天基本不妨。炮竹燒傷最多者,被認為是最勇敢的人。
少年草龍舞簡單,春節初一至元宵,中秋初一至十五,每晚都舞。少年個個參加,人人都舞,家家都去,主要是祝福人家的家庭幸福,唱童謠:“舞龍,舞龍,舞到你家唔使窮。”各家各戶燃炮竹,歡迎草龍入戶,並送一把蠟燭、線香,讓孩子們盡情盡興。如果哪家不送,草龍倒退而出,叫倒拔龍,哪家會“破財招災”雲。因此,元宵、中秋,全村金龍遊蕩,喜氣洋洋。
早在宋代以前,昌溪人建橋修廟以龍字命名,如“龍濱橋”、“龍慶橋”,元代建“忠烈廟”即“龍關廟”,村頭有地名“龍坑頭”,村中有“千年龍鳳樟”,村後有“來龍山”等。由此可見昌溪人對龍喜愛已久,於是節日舞龍活動便開始流傳了。“草龍舞”選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舉行,此時正值氣候漸變乾燥,為防火患,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識,故在中秋團圓日舉行“舞草龍”活動,一來可以增加節日氣氛,二來可以廣泛提醒村民防止火情,保一方平安,同時還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之意。扎制草龍的材料主要是竹篾、稻草、麥桿等,一般長20米,在手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手下,草龍形狀酷似真龍,龍頭威武神氣,龍鱗清晰可辨,龍體遍插神香,輕巧機靈且活節相連,便於舞動。
入夜,舞龍隊伍從村頭出發,途經村中主要街道,直至村尾。所到之處,鑼鼓聲、爆竹聲不絕於耳。經商的店鋪此時也會敞開大門,用爆竹、百子(小爆竹)迎接神龍的到來,圖個吉祥如意、生意興隆。“草龍”隨著鑼聲翩翩起舞,或搖頭或擺尾或盤旋或昂首。在簡單的動作表演結束後,又會用禮花將神龍送至下一站。行至村尾,在民眾的熱烈歡呼聲中,將“草龍”送入昌源河中,龍歸大海,舉村平安。

傳承現狀

1、傳承草龍的製作、草龍舞蹈動作、程式,收集有歷史價值的草龍舞實物、樂器、道具等。
2、挖掘草龍舞資源,整理出版草龍舞系列音像、圖文資料,提升其知名度。
3、建設草龍文化陳列館,展示草龍舞道具和有關資料,開展草龍舞傳習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