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草氈土剖面由氈狀草皮層(Ao),腐殖質層(A),過渡層(AB/BC)和母質層(C)組成。As層呈氈狀,一般乾態顏色為暗棕色至黑棕色,多為屑粒狀結構,厚度8-12厘米。A層乾態顏色以棕色為主,多為粒狀結構,間或有鱗片狀結構,厚度10-15厘米。澱積層(B)不明顯。過渡層常有鐵錳斑紋和片狀、鱗片狀結構發育;部分剖面的AB層顏色較A層深暗,即“暗色層”,據測定,此層的有機質含量往往高於A層。據11個主要剖面統計,As層厚度平均為9.7厘米,A層為11.9厘米,AB+BC層為26厘米,土體總厚度近50厘米。土體中下部常夾有多量石塊和礫石。
分布於,土體一般較濕潤,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層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織似毛氈狀,輕韌而有彈性,地表常因凍融互動作用呈鱗片狀滑脫。腐殖質層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淺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場。
成土環境
1.氣候。草氈土地帶為高原寒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6℃,最熱月平均氣沮6-9℃,≥0℃積溫500-1000℃。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集中於6-9月降落,多為固態水。年平均相對濕度50%以上,年乾燥度<1.5。土壤凍結期長達半年以上,全年大部分時期土壤處於夜凍晝融狀態,季節性凍層深度1.5米以上。植物生長期3個月左右。2.植被。草氈土的植被主要是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等多種嵩草和薹草組成的高寒矮草草甸,群落結構簡單,草層低矮,一般高度5-10厘米,覆蓋率70%-100%。在草氈土帶下段,可出現低矮的杜鵑、高山柳及錦雞兒等灌叢,上段則有墊狀蚤綴、墊狀點地梅等植物加入。在向高山草原的過渡地帶常有紫花針茅、早熟禾等加入,呈現草原化景觀,覆蓋率可降至60%以下。3.地形和母質。草氈土所處地形部位,主要是高原剝夷面和高山及高原山丘坡面。成土母質主要是花崗岩、片麻岩、砂岩、頁岩、板岩、千枚岩及碳酸鹽岩等的殘積-坡積物,冰磧物,冰水沉積物和湖積物,高原東北部還有黃土狀物質,在川西和甘肅尚有第三紀紅土物質。
理化性質
草氈土石礫含量高達20%-45%;土壤顆粒組成砂粒占65%-70%,粘粒占12%-14%,質地以重礫質砂壤土為主。草氈土一般不含或含微量碳酸鈣,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也有呈酸性反應的。據西藏13個主要剖面(母質為中酸性結晶岩、砂岩、板岩等風化物)統計,pH小於6的3個,鹽基飽和度41%-57%;pH6.0-7.0的6個,鹽基飽和度75%-95%;pH7.1-7.7的4個,碳酸鈣含量不超過2-5克每千克。草氈土的酸鹼度深受成土母質影響,在碳酸鹽母質上發育的剖面,往往保存部分殘餘碳酸鈣,尤其在土體中下部,致使土壤pH也較高而呈中性至微鹼性。草氈土都含有一定量碳酸鈣。草氈土的活性腐殖質占有機質(碳)總量的40%-50%,As層低於A層,腐殖質組成中,富里酸(FA)高於胡敏酸(HA),胡富比小於1.0,且As層的比值高於A層,可能與活性富里酸向下移動有關。草氈土中鐵、錳有一定移動。此外,磷的生物富集頗明顯。草氈土中鐵的游離度45-60%,游離鐵的活化度10%-25%,均自上而下降低;游離鐵的晶膠率3-10,自上而下增高。游離鐵的絡合度以A層最高,As層和AB層次之,底層最低。
利用與改良
草氈土的利用方向為發展純牧業,基本上用作暖季牧場。草氈土的產草量雖較低,但其面積為黑氈土的2.72倍,總的載畜能力仍高於黑氈土。同時,草氈土草皮層發達,緊密,耐牲畜踐踏;牧草中有毒有害成分少,營養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無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纖維少,適口性好,放牧期天氣涼爽,蚊蠅少,有利於牲畜育肥壯膘。但因地高、天寒、路遠,放牧期短,草地利用尚不充分。據西藏昌都地區草地調查資料,全地區暖季草地(主要是草氈土)的理論載畜量為1146.53萬隻(綿羊單位),而1989年的牧畜自然頭數折合748.88萬隻,即只利用了暖季草地65%的載畜量,其餘35%是尚待利用的載畜潛力。當然各地利用也不平衡,越高寒的地區利用越不充分,而在較低、暖的地區又過渡放牧;向寒鈣土、冷鈣土過渡地區,由於(薄)草氈土草地優於寒鈣土。冷鈣土草地,也會出現過牧現象,應分區輪牧,合理利用。棕草氈土的灌叢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目前有些地區過度樵採,應加限制。草氈土的氮紊雖豐,但有效氮供應不足,速效磷普遍缺乏,有效鉀含量也較低,可能成為牧草生長的限制因素。局部地段草皮層,由於凍融作用、鼠害等而遭破壞,加劇了土壤的水蝕、風蝕,導致草地生產力降低,值得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