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

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

荀子政治哲學思想以戰國中後期政治發展局面為實踐基礎,以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主題作為核心,品評吸納先秦法家、道家、墨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政治哲學理論精髓,建立起了蔚為大觀的理論體系。“天生人成”是荀子展開政治哲學思想的基本進路。“天”創生“萬物”,是全部人事政治開展的前提,“人成”是實現人類政治理想的主導因素。人自“天生”而賦有的各種屬性是人開展全部作為的起點。在人之“心”對“道”的認可與選擇的作用下,經由“人”之“偽”,原初狀態的“塗之人”可以逐步向“聖人”發展,具有了成長為成熟“政治主體”的可能。政治主體所依據的價值根據、所追求的理想圖景即是“禮義之統”。“禮義”本身帶有“天生”的色彩,具有“未完成”的性質,同樣需要在“人成”的作用下才能由潛存轉為現實。因之,政治主體與政治理想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荀子的政治哲學思想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對中國古代政治發生了深刻影響,其中的智慧亦對今天的政治體制建設具有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3頁
  • 開本:16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譚紹江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9949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譚紹江,男,哲學博士,湖北恩施人,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先秦哲學、政治哲學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專著《李翱》,另在《武漢大學學報》、《齊魯學刊》、《湖北大學學報》、《湖北社會科學》等學術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1)
一問題的提出(1)
二政治哲學視角的引入(2)
三時代變局對荀子的影響(7)
四荀子對早期儒家政治哲學傳統的繼承(13)
五研究的內容與方法(21)
第一章天生人成: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的展開進路(23)
第一節天人之分:批判“任天荒人”的現實政治(23)
一天行有常:拒斥對鬼神之天的迷信(24)
二天人之分:執政職責之確立(25)
第二節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挺立“人”的政治主體地位(27)
一天地者,生之本也(28)
二應天而治:執政方略之展開(32)
三理想與現實:比附性的天人關係(36)
第二章性惡偽善與立君為民:荀子論政治主體(38)
第一節從“性惡”到“偽善”——“人”作為政治主體的生成可能(38)
一“人性”與“人之性”(38)
二“人之性惡”與“心之可道”(43)
三“塗之人”與“聖人”(64)
四道德主體、知性主體與政治主體之比較(69)
第二節立君為民——政治主體之間的應然結構(76)
一“有天下”與“擅天下”:政治權力的公共性(77)
二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政治權力的形上之來源(83)
三君者,治辨之主也:政治權力的現實執掌(86)
四臣者,國之寶也:政治權力的實際運行(92)
五“民”、“君”、“臣”的群居和一(99)
第三章禮義之統:荀子論政治理想(102)
第一節作為政治理想的“禮義”(102)
一荀子之禮:向外轉的“從周”(102)
二仁、義與禮:內在價值與外顯制度(104)
三禮之義:形上超越、法則理據與制度型範(110)
第二節禮義之統的“天下”維度(119)
一一天下:禮義所統(120)
二“隆禮貴義”的王道:保民、公正與德政(122)
三“重法立信”的霸道(138)
四“義術行”與“用儒”:由霸至王(143)
第三節禮義之統的社會維度(148)
一稱情而立文(148)
二樂契約,禮別異(152)
三解蔽與正名(156)
第四節政治理想與政治主體的交匯(161)
一聖王制禮:歷史起點處的交匯(162)
二禮與君:治辨之極與治辨之主(163)
三“學”:理想終點處的交匯(165)
第四章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的價值評析(169)
第一節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的歷史價值(169)
一對儒家政治哲學理論所產生的影響(169)
二對中國古代政治實踐的影響(173)
第二節荀子政治哲學的現實價值(177)
一巨觀層次的意義:“政道”與“治道”(178)
二微觀層次的意義(181)
結語(184)
參考文獻(187)
後記(192)

序言


譚君紹江據其博士論文而改定之《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一書行將付梓,因索序於余。余忝為譚君博士論文指導教師,誠無從他貸為序之責,然余果適於為此序耶?是亦難言也,其說有二。余初讀荀子雖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是後亦曾摩挲反覆,然於荀學終不能相契。其學以性惡為本,以禮制為用,以化性起偽為歸,雖仍汲汲於導人向善,以期淳俗美政,且多稱引先王,祖述孔子,故確未越儒家閾限;然其既以人性本惡,全賴禮制方可棄惡從善,則善在性外而不在性內明矣,因而人乃道德客體而非道德主體,人之為善乃屬被動而非主動,如此,則道德上焉者不過人所追撲之鵠的,而下焉者便不免為戕賊人性之桎梏,總之人乃外在道德之牽引物或制約物而已矣。猶有進者,人之本然惡性既全賴禮制方可成善,則不知作為變惡成善之關鍵的禮制因何而有。據荀子所言,禮製作成於先王,然性惡既為一全稱判斷,則凡人之性無不惡矣,先王歸根結底亦為人,是其性亦惡,又烏得製作變惡成善之禮制?若以先王為出類拔萃而能背反本性,著眼於人群無分際則爭亂之現實以發明禮制,則禮制要不過為約束或鎮壓人群爭亂之法規,其制惡功能或者有之,若謂其將深入作用於人性使之變惡為善,則是匪夷所思矣。復有一層,人之本性既惡,是作為生之本的天亦惡矣;天既惡,則其化生之萬物無不惡矣;由此宇宙充斥根深蒂固之惡,而須通過先王人為禮制方可達致之善反為飄忽無根之物。人之存於此一無往不惡之宇宙,變惡成善不啻喪失本性,且不免為惡所吞噬;而怙惡不悛倒是保守天真,或可快意一生。理論之究極於此,其於人心世道之損益將何如,不待辯而明矣。余以上述諸端而不契於荀學,亦以此而自知不適於為此序者一也。其二,所謂政治哲學,乃近數年來人文社科學界之熱門,余雖孤陋,檢讀之間亦稍稍瀏覽相關論著,大體印象是論者多用心於政治技術層面,諸如權力來源之合法性、權力目的之正當性、權力分配之合理性、權力運作之公平性、權力制約之有效性等等,設思轉出轉精,算計錙銖必較,在論者當以為如此可使社會政治有序,人人各得其所,而余則以為不必然矣。揚榷言之,政治技術誠為社會政治所必需,然社會政治之根本卻在政治道德,政治若無道德,則設思再精,算計再細,亦適足以導致私慾賁張,不滿日熾,爭訟不已,無有寧日,儒家政治學說強調義利之辨,正是洞見於此而思以防杜之。時賢之論政治哲學,往往有意無意忽略政治道德,令余頗不以為然,以是少究心於此,是又余之不適於為此序者也。雖然,余竟為此序,豈徒以忝為譚君博士論文指導教師一端哉。余讀譚君此著,感其於荀子學思把握比較全面,架構比較得當,引證比較周詳,評論比較中肯;其著眼戰國爭亂與經驗理路以體貼荀子性惡說,差可謂論世知人;其考究周孔成法與禮義作用以理解荀子制度論,亦可謂曲得其意;其鋪陳荀子禮義之統之道德內涵,批評罔顧德性之現代政治理論與實踐;其發掘荀子政治哲學之現實價值,以期為當代政治建設提供參鑒,凡此皆有啟餘思而合余心者,故余樂於為之制弁。雖譚君此著仍不無稚嫩粗糙之處,然新秀所為,情有可原,若從今以往孜孜以求,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譚君勉乎哉。

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
胡治洪序於珞珈山凹碧齋,時甲午年上元前一日,當西曆2014年2月1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