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金友,1975年2月生,男,漢族,遼寧鐵嶺人,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治學會理事,北京政治學行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兼職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政治思想史》雜誌編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龐金友
- 畢業院校:天津師範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政治學
- 職務: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人物經歷,研究領域,教授課程,科研情況,學術著作,學術論文,項目情況,獲獎情況,
人物經歷
2001年7月~2002年1月,韓國鮮文大學留學。2005年7月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工作。2005年10月~2007年10月,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後。2007年8月~2008年1月,美國埃默里大學卡特中心訪問學者。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西方政治思想史與政治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教授課程
主講《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學原理》、《政治學理論前沿問題》、《自由主義專題》和《國家與社會》等課程。
科研情況
學術著作
1、《當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參編。
2、《觀念的衝突與政治秩序的構建:政治學理論前沿講演錄》,吉林人民出版集團2017年版,主編。
3、《悲劇與拒絕: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差異政治》,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獨譯。
4、《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政治學理論前沿講演錄》,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主編。
5、《當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參編。
6、《公民與國家:現代西方公民傳統與國家觀念》,吉林人民出版集團2013年版,獨著。
7、《古代中世紀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合編。
8、《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參編。
9、《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論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合編。
10、《自由多元主義的實踐》,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合譯。
11、《中西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合編。
12、《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參編。
13、《異中求和: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參編。
14、《自由多元主義》(修訂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合譯。
15、《現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獨著。
16、《中國公民讀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參編。
17、《西方政治思想史》(多卷本·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作者。
18、《自由多元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合譯。
19、《世界著名思想家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參編。
學術論文
1、《弗格森自由觀念的邏輯譜系與現代意蘊》,載《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第一作者。
2、《多元化時代如何構建政治秩序——基於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比較分析》,載《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7期,第一作者。(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2018年第8期全文轉載)
3、《19世紀後期自由觀念的嬗變與傳播:基於中英對比的視角》,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獨著。
4、《AI治理:人工智慧時代的秩序困境與治理原則》,載《學術前沿》,2018年第10期,獨著。
5、《網路時代“後真相”政治的動因、邏輯與應對》,載《探索》,2018年第3期,獨著。
6、《當代西方“回歸國家”學派國家能力理論的邏輯與影響》,載《天津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第一作者。
7、《當代美國保守主義的譜系與危機》,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年第1期,獨著。
8、《當代西方國家失敗理論的路徑與邏輯》,載《政治學研究》,2017年第5期,獨著。
9、《當代中國民粹主義的動因、影響與消解》,載《人民論壇》,2017年第2期(上),獨著。(《新華文摘》201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0、《美國州權政治傳統的起源與形成》,載《雲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一作者。
11、《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的價值底線與政治共識》,載《復旦政治哲學評議》(第8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一作者。
12、《國家為何不能超限:當代西方國家限度理論的邏輯進路》,載《比較政治研究》(第二輯,常士誾、曹海軍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獨著。
13、《黨規與國法的關係》,載《黨內法規研究》,2016年第3期,合著。
14、《全球性大國不是什麼——新興大國應當警惕的三種發展傾向》,載《學術前沿》,2015年第21期,獨著。(人大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5、《國家為何不能超限:當代西方國家限度理論的邏輯進路》,載《國外理論動態》,2015年第7期,獨著。
16、《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清教傳統與自由主義精神》,載《教學與研究》,2015年第2期,第一作者。(《新華文摘》(網路版)2016年第2期全文轉載)
17、《網路政治參與的限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第一作者。
18、《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與市民社會》,載《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政治學理論前沿講演錄》,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獨著。
19、《多數原則的強度困境與少數人的權利保護》,載《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政治學理論前沿講演錄》,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獨著。
20、《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
21、《達爾為什麼重要》,載《東方早報》,載2014年2月18日,獨著。
22、《美國制憲會議時期人民主權觀念的衝突》,載《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一作者。
23、《從人性倫理到社會秩序:荀子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載《齊魯學刊》,2013年第5期,獨著。
24、《在政治與社會之間:荀子政治哲學的社會意蘊探究》,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4期,獨著。
25、《後革命時代的理性反思》,載皇甫中主編:《現在為什麼要讀<舊制度與大革命>》,紅旗出版社,2013年版,獨著。
26、《佩迪特與論辯式民主:後自由主義時代的民主趨勢》,載《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
27、《早期文明語境中的道德與法律:基於政治文化的比較視角》,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獨著。
28、《弱政府抑或強政府:當代西方的國家觀論爭》,載《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2期,獨著。
29、《從概念選擇到方法解構:佩迪特無支配自由觀的邏輯與缺陷》,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30、《文化強國戰略不可迴避的五個問題:以政治學的視角》,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獨著。
31、《努力編寫有中國特色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載《人民日報》,2012年3月1日第5版,執筆人。
32、《當代多元文化主義論域中的族群與國家》,載常士誾主編:《多元文化與國家建設》,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獨著。
33、《社會契約論及其批評者》,載萊斯諾夫著、劉訓練等譯:《社會契約論》,2012年版,獨譯。
34、《保守自由主義國家觀及其批評者》,載徐湘林、佟德志、嚴潔主編:《轉型期的政治建設與政治治理:全國首屆政治學博士後論壇文集》,社科文獻出版,2011年版,獨著。
35、《文化建設有五個問題不能迴避》,載《人民法院報》,2011-10-28,獨著。
36、《孟德斯鳩自由觀的內在邏輯》,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6期,獨著。
37、《近代西方國家觀念的邏輯與譜系》,載《政治學研究》,2011年第5期,獨著(人大報刊資料《政治學》2012年第2期轉載)。
38、《最弱國家的內在邏輯與現實困境:諾齊克的消極國家觀探析》,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
39、《從無支配自由到論辯式民主:佩迪特共和主義國家觀探析》,載《學海》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
40、《身份、差異與認同: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公民觀》,載《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2期,獨著。
41、《從權利到代議:托馬斯·傑斐遜民主理論的邏輯與特點》,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1期,獨著。
42、《國王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國家賠償觀念的由來與變遷》,載《法制日報》2009年10月29日版,獨著。
43、《西方政治思想史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完善》,載張桂琳主編:《中國政法大學教育文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4、《當代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關係的新解讀》,載王學典主編:《國家與社會:構建怎樣的公域秩序?》,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45、《從權利訴求到路徑選擇: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的近代圖譜》,載《政治文化傳統與政治發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獨著。
46、《弱政府是如何可能的:保守自由主義國家觀及其批評者》,載《中西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獨著。
47、《當代西方自由主義弱政府理論探析》,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獨著。
48、《遠離神話:三權分立的缺陷與困境》,載《理論參考》2008年第8期,獨著。
49、《全球化進程中國家與社會關係模式的理論之爭》,載《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2期,獨著。
50、《國家與社會:近代西方的理論視角》,載《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獨著。
51、《族群身份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現代爭論》,載《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獨著,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卷轉載。
52、《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與公民社會――當代西方的理論視角》,載《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53、《在族群與國家之間: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解讀》,載《中西政治文化論叢》(第六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54、《消極國家與中道選擇:近代西方自由主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邏輯與特點》,載《科技文匯》2007年第4期,獨著。
55、《大政府是如何可能的:新自由主義國家觀及其批評》,載《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獨著。
56、《希望還是偶像:民主化視野中的當代公民社會》,載蔡拓、李程偉主編:《和諧社會與政治發展》,2006年版。
57、《近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的邏輯與特點》,載《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獨著,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卷轉載。
58、《應對全球化:當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的新趨向》,載《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10期,獨著。
59、《當代公民社會與民主化:一種可能性的分析》,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獨著。
60、《終極還是範式:西方三權分立思想的再解讀》,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獨著。
61、《社會契約和它的批評》,載萊斯諾夫:《社會契約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譯者。
62、《國家與社會: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維度》,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卷轉載,獨著。
63、《當代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關係的新解讀》,載《文史哲》2004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卷轉載,獨著。
64、《評介》,載《政治學研究》2004年第2期,第二作者。
65、《當代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關係的再思考》,載《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期,獨著。
66、《“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載《理論與現代化》2004年第1期,獨著。
67、《希望還是偶像:全球化視野中的公民社會與民主化》,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卷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錄,獨著。
68、《溝通、交通與深化》,載《政治學研究》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
69、《公民社會:組織及作用》,載《學習時報》2003年9月1日版,獨著。
70、《當代西方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關係理論中的文化維度研究》,載《中西政治文化論叢》(第三輯)2003年3月版,獨著。
71、《入世與我國政治文化的嬗變》,載《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
72、《西方公民社會理論的復興與特點》,載《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項目情況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推進黨內監督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2016MZD015)
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主義思想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2016)
3、中國政法大學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當代西方國家理論最新進展跟蹤研究”(2015)
4、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國家理論跟蹤研究”(2014)
5、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校優秀教學團隊的構成要素與建設路徑:基於5P建構模型的分析”(2013)
6、中國政法大學教改項目“高校優秀教學團隊的構成要素與建設路徑:基於5P建構模型的分析”(2013)
7、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機制研究”子課題負責人(2012)
8、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西方政治思想的傳播與現代中國政治意識的變遷”(2012)
9、中國政法大學人文社科規劃項目“西方政治思潮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政治意識的變遷”(2011)
10、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研究項目“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2011)
11、中國政法大學教改項目“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中的情境教學:基於四元建構模型的分析”(2010)
12、中國政法大學教改項目“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套用”(2008)
13、中國政法大學教改項目“西方政治思想史C等級課件建設”(2007)
14、中國政法大學政管學院青年項目“現代西方公民文化形成與當代中國公民文化建設”(2007)
1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思想研究” (2006)
16、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現代西方公民文化的起源與形成”(2006)
17、中國政法大學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當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研究”(2006)
獲獎情況
1、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師特別獎(2013)
2、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1)
3、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10)
4、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師特別獎(2010)
5、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師(2009)
6、北京市優秀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9)
7、中國政法大學第六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2008)
8、中國政法大學優秀實習指導教師(2008)
9、天津市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