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是一套茶源人文地理系列叢書,主編是吳垠;現已出版福鼎安化臨滄易武安溪潮州祁門武夷山等12個茶產區的《茶源地理》叢書。

基本介紹

作品簡介,作品目錄,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茶源地理 福鼎》
《茶源地理 福鼎》一書是在茶道新生活的前身《茶道生活》雜誌創刊號“白茶雙城記”的主要內容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的刷新和升級。時隔兩年,《茶道新生活》團隊重走福鼎,見證了福鼎兩年來的產業發展變化,並新增和完善了白茶的分類、存放以及白琳工夫等內容。全書95%以上的內容均為原創,採用紀實的寫作手法,內容的專業性也得到了福鼎茶辦及相關院校及國家研究機構專家的認可。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福鼎》
《茶源地理 潮州》
本期《茶源地理》來到潮州,我們努力地在潮州尋找一個地方,一個最潮州的地方,擺一道最潮州的工夫茶席。工夫茶一詞,載於清朝俞蛟所著的《夢廠雜著》:“工夫茶烹製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有精緻,爐形如截筒。”是為紅泥爐。紅泥爐為潮州本地紅泥精製而成,古代用以溫酒,潮州人用來煮茶。下半部有格,用絞積木、烏欖核作炭,通風束火,使用甚便。上置煮水用砂銚,楓溪產,俗稱“茶鍋”,用砂泥做成,砂銚提梁輕巧,容量大,且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正所謂火煮山泉。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潮州》
《茶源地理 武夷山》
碧水丹山,是南朝江淹對於武夷山的描述。武夷多山,以丹霞山地貌為主,岩茶的植茶之土正根基於此。“碧水”主要得益於每年高達兩千毫米的豐富降水以及境內的眾多河流,山挾水轉,水繞山行,生長於山上的武夷茶,經由流動的水,走向世界。武夷岩茶傳統炭焙工藝有“三道火”:毛火(也稱初焙、走水焙)、復火(復焙)和燉火。這三道火促進了茶葉內含物的轉化,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為武夷岩茶所特有。清兩江總督梁章炬在《歸田鎖記》中發出感慨:“武夷焙法,實甲天下。”封面圖片為武夷岩茶炭焙工藝中離不開的工具---焙籠,由毛竹片、竹篾製成。焙籠高39厘米,直徑62厘米,腰束。焙茶時,腰間嵌放一焙篩以盛放茶葉。焙籠上下兩段高度不等,視焙茶需要可上下倒置用。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武夷山》
《茶源地理 臨滄》
本期《茶源地理》走進茶產區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茶的世界,世人皆知老班章之盛名,卻不知道,臨滄才是普洱茶的幕後英雄。作為“天下茶倉”,臨滄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主要地區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是普洱茶和滇紅茶的最大生產基地。臨滄在千百年的茶葉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在茶馬古道途經的要塞和茶葉購銷的集散地形成一些茶馬古鎮,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順寧(鳳慶)的魯史古鎮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臨滄》
《茶源地理 祁門》
本期《茶源地理》走進茶產區祁門,這箇舊時隸屬古徽州地區的縣城,其歷史、人物、文化、風物積澱了沉厚神秘的特質。自1915年祁門紅茶從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斬獲金獎,祁門茶業呈現出欣榮鼎盛之勢。祁紅名氣之大,大概全球有多少人喝紅茶,就會有多少人知道祁紅。茶、林、瓷,被公認為祁門三寶。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景德鎮從古至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過去,紅茶作為國家重要物資,出口可換外匯和物資。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祁門》
《茶源地理 安溪》
安溪人將西坪稱為原鄉,這片土地上孕育了鐵觀音、本山、奇蘭等茶樹品種,誕生了閩南烏龍茶製作技藝。什麼是觀音韻?——豐富的內含物質形成觀音韻。 “韻不是形容詞,是名詞。當你把茶湯咽下去後,它的香氣滋味特徵都還在,整個嘴巴還是滿滿的,整個鼻子都有茶……“後起之秀”的龍涓鄉是安溪縣幅員最廣的鄉鎮。優越的地理方位,內安溪宜茶的水土,約70%的森林覆蓋率,加上半林、水雲波兩大林場的坐鎮,讓龍涓鄉保有良好的生態基礎。 作為安溪縣的老茶區之一,萬物生長茗自佳的虎邱鎮密集分布的丘陵山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園在這裡大片開發。如同塞翁失馬,正因為避開了過多的注視目光,這裡的茶樹跟山上的杉樹、雜草共生,獲得了恣意生長的自由。鐵觀音首先是一個原產於安溪縣西坪鎮的茶樹品種; 其次,它指一種製作工藝。想知道鐵觀音這個茶樹品種的特點及與其他茶樹品種有何不同?安溪為何被稱為茶樹品種資源庫?外形半球形的鐵觀音是如何製作出來?“香是搖出來的,形是揉出來的”“烏龍茶樹種多數原生安溪”以手繪畫的形式為您一一道明。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安溪》
《茶源地理 易武》
普洱茶,大約算是茶世界裡故事較多、爭議也較多的茶品之一了——乾倉濕倉、古樹小樹、品飲級收藏級、純料拼配、生茶熟茶、老茶新茶、單株山.....普洱茶呈現出了非常豐富的個性,當真是百花齊放。易武,是歷史上避不開的普洱重地,就連標誌性的“七子餅”也都發源於此。易武,除了天賜的良好生態和豐富的茶樹資源外,也自然會有發展與生態的矛盾。旁人對易武或許有著不少的誤解,而本書則通過以一種“新”的眼光,構建“茶源地理”:“回歸土地,看見茶。”尋茶源:從薄荷塘到落水洞等地,深入茶山尋訪、學習。聞茶香:普洱茶工藝、品茶日誌、學術與民間趣話並重,閱讀更為享受。看茶人:各色茶人,是俗雅、禮道、歷史痕跡的遊走載體;茶的多元人文,由他們演繹。可以說,看完這一本《茶源地理 易武》,相當於喝普洱茶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往後品普洱事半功倍!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易武》
《茶源地理 安化》
安化是秀美而靜謐的,是我們行走在茶源的路上,對風景發出最多嘖嘖聲的產區之一。繞著整個縣城的水流都非常清澈。幾可見底。站在資江邊,看落日餘暉灑滿黃昏,有人站在江邊。吹小號,也有人在河邊游泳,當時的場景呈現著最美的縣城模樣。而安化隨處可見的老石碑和風雨廊橋更是讓你感受到歲月和馬蹄曾經在這裡留下的繁榮與富足。當伍湘安先生在細雨中帶著我們團隊再次行走在江南的青石板和碼頭邊時,我們一邊看著那些日益破敗的老茶行和斷壁殘垣,一邊在心底發出渴望一一把安化這片土地上的好茶,傳承下去啊。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安化》
《貢茶古今》
本書通過以北苑貢茶為代表的呈現和還原,試著提煉出以“貢茶”為代表的、優秀、卓越的茶品所應具備的屬性,以令更多茶產業的參與者、建設者在思考如何令組織和品牌“基業長青”時,多一個可以參考的角度:如何從產品上,做到獨具“貢茶屬性”般非同一般之貴氣——不是價格,而是品質和精神的 獨特性。借《貢茶古今》,以福建的北苑貢茶作為一滴水珠,去窺探海洋。縱向上以建甌為深度,橫向上結合全國各重要歷史貢茶及當今有貢茶屬性的產品去剖析,試著提煉出它積極正向的部分,給當代進行借鑑。
茶源地理
《貢茶古今》
《茶源地理 勐海》
“勐海”,發音直譯自傣語,指勇敢人的居住地。舊時,世居在這裡的拉祜族、哈尼、布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過著靠山吃山、打虎種茶的世外生活。普洱茶的興起,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因為茶,很多自認為勇敢的人也開始踏足這片土地,他們中有實業興國的愛國志士,有試製普洱茶出口創匯的技術骨幹,有將普洱茶作為生意成就商業帝國的企業家,有被古樹茶所吸引的專家、商人以及普洱茶發燒友們。有些人迄今仍會幾十年如一日地回到這裡,有華夏幸福人則選擇永遠留在了這裡。這些勇敢的外來者與世輩守護在這邊土地上的居民一起,共同書寫著一部起伏跌的普洱茶傳奇。
茶源地理
《茶源地理 勐海》

作品目錄

作品名稱
章節目錄
《茶源地理 福鼎》
1.綜述
福鼎有個“白茶幫”
山海相濟福人居
7.觀察
2.茶源
返鄉種茶
太姥山:上山·上山·茶
白茶在走普洱茶的老路嗎?
磻溪鎮:“福鼎白茶,只認磻溪”
福鼎白茶為何能強勢崛起?
外鄉人不知的荒野茶
8.移動實驗室
白琳鎮:一條古街串起閩東近代茶業史
類烏龍制茶法施以茶花蕾
白琳依舊,工夫難覓
9.舌尖上的視覺
管陽鎮:孔子後人種茶傳世
據說,沒吃過這些,不足以稱去過福鼎
點頭鎮:“外面流行什麼,這裡一定會有”
翻影初迎日,流香暗襲人
生長和生意在這裡相遇
10.尋茶問水
太姥山飲茶尋禪
一泡茶就去到了綠野仙蹤
山哈的兒女會種茶
11.專欄
福鼎白茶:這么近,那么遠
葉榮枝:老壽星的白眉毛
白茶,也有個黃埔軍校
李開周:湯瓶其實不是瓶
3.茶器
游識猷:白茶的滋味從哪裡來?
南廣青瓷,窯煙綿綿
貓亂:白茶比綠茶更有助減肥
4.茶識
12.茶席
怎么做白茶?
青石柔水淡雅之味
白茶的分類
13.茶空間
白茶南北存放秘訣
在不二人文空間,和住在身體裡的老靈魂相遇
老白茶的棗香味
茶·道·生活
5.茶志
別人沒做過的事,我們都願意嘗試
品茶日誌
鄒忠偉:赤子之心 遊戲人生
6.茶話
去福南梅森品茶沙龍邂逅女王
梅相靖:元老級的茶農終成“非遺”白茶技藝傳承人
14.同座奉
方守龍:一杯茶,嘗盡太姥山的春夏秋冬
-
《茶源地理 潮州》
1.綜述
楊帶榮:茶、煙、書,一樣都不能少的楊帶榮
潮州是個大家庭
林貞標:好茶一定要淡到真水無香
2.茶源
吳瑞深:源興炳記兩百年秘傳的家族品質
整個潮州就是一個大茶館
林明珠:新加坡的潮州工夫茶
樟林古港
蔡友潮:與時間、空間的競技
鳳凰·烏崬
7.觀察
饒平·深坑
難覓老字號的潮州茶
雙髻娘山:每一座山都有一種厚度一種風情
尋訪嶺頭單叢蹤跡
3.茶器
8. 同座奉茶
潮州工夫茶具
9.舌尖上的視覺
潮州手拉壺的前世今生
茶枝與茶點
不只是匠,不只是壺
太極碧螺春
“只是喝茶”
外白渡橋
貯茶·時間養茶
10.專欄
4.茶識
葉榮枝:茶是一種無聲的融入
單——叢?樅?
李開周:茗有浡
功夫茶?工夫茶?
游識猷:什麼才是健康的“茶伴侶”
鳳凰單叢
11.茶空間
鳳凰單叢工藝探秘
泰元坊:端起杯子喝茶
潮州茶簡史
盛唐遺風:可以喝的博物館
5.茶志
硯山峰:茶美似詩
鳳凰單叢品茶日誌
12.茶·道·新生活
6.茶話
行者孫冕:酒也好茶也罷,都是隨性
陳香白:潮州工夫茶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的傳承
楊文標:茶閱世界,探索茶的推廣發展
黃瑞光:他碰過的茶都有香
茶米嵐的茶生活
吳大林:不是大師,是大仙
13.同座奉茶
《茶源地理 武夷山》
1.綜述
微觀武夷
武夷岩茶,自成一家
7.觀察
2.茶源
消費端追逐山場,生產端精進品質
武夷茶土自丹霞
海外推廣,關鍵要有故事
從山場到製作,看武夷茶如何顯“工夫”
“牛肉”是怎么成為奢侈品的?
武夷山重點山場
陳年老岩茶,收藏價值可期
老叢水仙使吳三地成為地域品牌
8.茶席
石座茶園,多植名叢
借九分天地造化,成一席岩骨花香
訪佛國岩老茶廠,嘆舊時制茶勞力之密集
他用五年時間,把茶席擺上武夷山九十九座山頭
武夷茶聚儒釋道
9.移動實驗室
流動的水,流動的茶
用高叢水仙茶青,對比正岩、河洲和外山茶
昔日茶市今何在?
10.舌尖上的視覺
赤石!赤石!
風味小吃
鄒氏繁華散盡,下梅茶香猶存
銀龍穿紅袍
30家老茶莊,終被雨打風吹去
11.專欄
3.茶器
葉榮枝:茶學與儒學
遇林亭窯:集宋描銀彩茶盞品種之大成
李開周:研膏,宋茶獨有制茶工藝
4.茶識
游識猷:什麼水泡茶最好喝?
一入岩茶深似海
12.茶空間
留住百花名叢,也要護好自然“天選”
彝山蘭若:宅在這裡喝茶
當我們在談論大紅袍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13.茶·道·生活
一杯武夷茶,工序二十多
器簡東南
5.茶志
千年岩茶溯源
品茶日誌
將武夷岩茶做成女人茶
6.茶話
行走不是旅行,更不是旅遊
劉國英:再複雜的岩茶理論,都能講得出通俗易懂
紫藤花開無何有之鄉
陳孝文:好的壞的,最終都是錦上添花
做茶急不得,要順勢而為
游玉瓊:生活里只有茶
我一直想怎么跳脫原有的東西
阿煒:我不覺得這是堅守
茶徹底改變了我
黃賢庚:留住岩茶手藝
喝茶是一種修行
吳光明:因為“攝癮”染上“茶癮”
14.同座奉茶
周國慶:大佬愛出頭
-
《茶源地理 臨滄》
1.綜述
民國老人段天錫:我喝的茶都是自己做的
秘境臨滄
戎氏:茶時要喝進肚子裡去的
2.茶源
李義馬:讓茶葉發出本來的滋味
不止一座雪山,不止一座秘境
採茶媽媽:打工雖好,但不能唱歌呀
昔歸、那罕之後,邦東下一個熱門會是哪兒?
父子兩代,修一座神殿,紀念一個人
白鶯山:茶樹天然基因庫
邊境兄弟
探訪鳳慶,深入世界茶樹發源地的中心地帶
7.觀察
43200年茶王樹,每一口香湯都是歷史
滇紅,崛起的品牌之路
平河村:這裡的古茶樹比人多幾倍
前仆後繼,湧向冰島
辨四族,識勐庫
臨滄茶,厚積多年始薄發
沒有文字的拉祜族,悲傷的歷史用歌聲傳唱
8.移動實驗室
最後一個原始部落:靠近神山的古茶樹沒人采
三種乾燥法制紅茶
穿越茶馬重鎮魯史
9.舌尖上的視覺
世內桃源古墨村,做茶自己喝
臨滄好神奇,茶葉當菜吃
巴馬有水,馬鞍山有茶
茶饌:水滴櫻花配紫芽冰茶
鳳慶茶廠,見證滇紅前世今生
10.尋茶問水
滇紅茶科所:不只有中國紅的研發
疾流遇慢茶
臨滄茶禮茶俗——茶,溝通凡人與神靈
11.專欄
臨滄茶,集齊天時地利人和
葉榮枝:雅茶·雅活
大箐林中即興岩上席
李開周:吃冷茶
3.茶器
游識猷:你的大腦為什麼需要茶?
三百年窯火不息, 龍窯三條變十一條
12.茶空間
芒團,一條村造紙五百年
沒人來喝茶不是挺好嗎?
4.茶識
於幽靜處,打造心屬茶空間
臨滄有兩片大葉
13.茶·道·生活
去永德尋找茶樹的祖先
周渝:坪林祭天文
漫談鳳山福祿貢
高定石:一年只做六十斤茶
雲南蒸青綠茶,“發酵”是關鍵
品一杯白波特滇紅雞尾酒
普洱茶生茶採制通用工藝
林鴻君:從輸液到“輸”茶
滇紅工夫茶製作工藝
楊文標:茶閱世界,探索茶的推廣發展
5.茶志
黃俊鵬:茶與素改變了我的生活磁場
臨滄品茶日誌
14.同座奉茶
6.茶話
-
《茶源地理門》
1.綜述
謝永中:與茶葉共舞
祁門品茗,三大茶類浮沉錄
7.觀察
2.茶源
最早教育市場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先烈
初入祁門,當識祁紅
英國人品出的祁紅滋味
祁門改良場:世事如棋局局新
中國紅茶在西方
最原始的茶香藏匿在深山裡
8.舌尖上的視覺
小氣候• 煉山• 河洲
祁門紅茶意式山菌燉飯(北美)
五水匯聚蘆溪鄉
地方小食
老六安:消失的半個世紀
9.專欄
儺舞:古老的禁忌成了今天的藝術
葉榮枝:茶,是一種東方式的慈悲
生氣所系水口林
李開周:宋茶的造型
祠堂:中原文化的保守者
游識猷:早起空腹,能否飲茶
3.茶器
10.茶空間
茶篩,祁紅非遺手藝傳承軟肋
年輕人的科技園遭遇年輕的Teabank
瓷,被丟荒的祁門之寶
蔑匠工作板上的茶席
4.茶識
11.茶·道·生活
祁門工夫有“工夫”
初“品”周渝先生
一片葉子三種腔調
陳永康:以敬畏之心與壺對話
祁紅三傑
王心:把茶倒好了,就是茶道
小種、工夫、紅碎茶哪個更妙?
王郁斌:很多東西,可以從喝茶裡面找
初識鳧綠
唐望:茶,帶著手掌溫度的一份禮物
安茶風味之謎
戎新宇:“看茶學茶”永遠學不透茶
理不清的安茶
12.茶設計
5.茶志
13.同座奉茶
祁門茶評
14.移動試驗室
6.茶話
祁門工夫紅茶拼配體驗
閔宣文:祁門工夫的“金字招牌
-
《茶源地理 溪》
1.綜述
6.茶話
安溪經歷過的,很多茶產區正在經歷
魏月德:與鐵觀音談了場四十年的戀愛
2.茶源
王曼堯父子:延續傳統南岩鐵觀音本真韻味
比回歸傳統更重要的,是回歸一顆敬畏的心
魏榮南:“我做的是未來的茶”
西坪:原鄉的美麗與哀愁
吳榮山&陳兩固:紮根鄉野與遠銷海外
感德:只管用心做茶,茶王公在看著呢
7.觀察
祥華:富足後的路怎么走?
高山低谷都是路,峰迴路轉
龍涓:後起之秀
8.移動實驗室
虎邱:萬物生長茗自佳
采紅心鐵觀音制白茶、紅茶、條形烏龍茶
安溪好茶,不止鐵觀音
9.舌尖上的視覺
茶王精神,在“王”更在“茶”
安溪美味,一半在湖頭
安溪人在他鄉
當鐵觀音雪糕遇見鐵觀音茶湯
在安溪,看見一杯茶里濃縮的信仰
10.專欄
烏龍茶東渡記
葉榮枝:安夏
一杯鐵觀音,可勝千言萬語,可容南洋萬里
李開周:宋朝人為什麼不喝茶
圖片故事:訪安溪老茶號,看鐵觀音香飄海外
游識猷:高山通常出好茶,好茶未必最保健
3.茶器
11.茶席
安溪窯,外銷瓷重要產地
烈日當空,一席納涼意
4.茶識
12.茶空間
香是搖出來的,形是揉出來的
原色茶陶,大美至簡
烏龍茶樹種多數原生安溪
13.茶·道·生活
豐富的內容物質形成“觀音韻”
王貴卿:只是想做成點事
淺談清香、濃香、陳香
王文禮:利他,打造一個有“家文化因子”的企業
存疑解惑識老鐵
陳景嵐:住在大馬倉,讓歲月留香
5.茶志
讓鐵觀音回歸傳統
品茶日誌
英國人曾用茶碟喝茶
-
14.同座奉茶
《茶源地理 易武》
1.綜述
陳智同:喝茶,要喝純生態和氣息
回到易武
吳錫端:祥源易武
2.茶源
6.觀察
守住天賜易武
無雞不成席,沒易武賣什麼普洱
大青樹:見證易武街
上茶山不是上梁山
車順號:老字號完整“標本”
鬥茶會,從民間活動到茶界盛事
薄荷塘:朝聖天價茶寶地
從生態、品種、工藝看易武茶現狀
算算哪兒來的那么多薄荷塘
7.移動實驗室
茶王樹:求求你帶我去
將鮮葉做成白茶
麻黑:不被辜負的古茶園
效法古法,日曬殺青制毛茶
易比:金字塔的底部故事煙消雲散
8.茶席
高山寨:這裡的古茶樹高挑而挺拔
朽木殘片自成一席風流
落水洞:就在那裡,秉承著“中庸之道”
9.尋茶問水
3.茶識
倚邦:那曾經有貓耳朵,有水井的鼎盛之地
拔腿走出“唯樹齡論”的泥潭
10.專欄
古茶樹及野生古茶樹的馴化
葉榮枝:茶是一面鏡
普洱茶(生茶)製作工藝及要點
李開周:大約七百年前關漢卿唱
以日曬殺青才算傳統生茶
游識猷:喝什麼茶最“健康”
4.茶志
11.茶空間
品茶日誌
茶亭:因為喜歡,所以想把它們留住
5.茶話
南洋印記:在地氣息的“木槿花”
高發倡:一直在唱反調
12.茶·道·生活
“建築師”陳海標與他的“斗記大樓”
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靜清圓
鄭少烘:拼茶,骨架感要強,那是我獨有的東西
13.同座奉茶
《茶源地理 安化》
1.綜述
6.茶話
“黑旋風”刮起來了
伍湘安:一片葉子,走過山高水長
2.茶源
諶小豐&劉春躍&李國平&龔壽松:做茶會上癮
風雨·廊橋古道
潘海闊&夏鑫:左手黑茶,右手電商
故事·祖法舊制
7.觀察
千帆歷盡,老廠新顏
“黑旋風”是如何颳起的
追尋蒙塵的明珠——安化紅綠茶
種水果做房地產的都來做黑茶了
在對自然的敬畏下務實地生活
搖一搖,一年幾千萬就回來了
高馬二溪:人不能無休止地付出,茶就可以啊?
閒說安化茶市
千萬不要遇到蛇跟你比高高
8.茶席
芙蓉山:老頑童初嘗“有雞農業”
看茶擺席
這些草都是仙草,永遠鋤不完
9.舌尖上的視覺
雲台山:梗子撐得船,葉子包得鹽
安化小食
只有這無聲的泥土才真正可信
秋風得意豬蹄疾
吃飯靠山頭,用錢靠茶葉
10.專欄
3.茶器
葉榮枝:為什麼用耳朵“喝”茶?
自然·古法造紙
李開周:宋代人就不能好好喝茶嗎?
日月·乾兩靈光
游識猷:黑茶如酒,經釀而成
4.茶識
11.茶空間
安化土壤特徵
上海有座山,山上有杯茶
安化黑茶茶樹品種
12.茶·道·生活
黑毛茶製作工藝
賀新武:“散人”散語
安化黑茶毛茶標準
蕭力爭:我的安化茶緣
安化黑茶分類
王國忠:思維的“留白”
“金花”為什麼這樣紅?
吳清:沉醉銅爐一縷香
安化黑茶的存放
13.同座奉茶
5.茶志
一片樹葉促脫岔
品茶日誌
-
《貢茶古今
1.綜述
7.行業觀察
看看貢茶
像做葡萄酒那樣做茶,像賣iphone那樣賣茶
2.地理
8.手作
好好做茶,讓皇帝安息吧
雲錦有天機
“好龍井越來越少”
9.茶館
昔日貢茶,今日名山頭
法雲,問茶
等待吹向北苑的東風
來後院喝茶
湮沒在塵土中的龍茶盛世
用禪宗的語言構建茶空間
劉成龍:一畝地,做一餅茶
10.香道
讓北苑貢茶活下來
“讓我玩香,我過不了自己這關”
建甌茶,預向武夷山下戰書
11.茶席
3.茶志
讓心,在CBD的茶席中活下來
建甌品茶日誌
12.花藝
4.歷史
“找出寂寞空間,把花插進去”
那些年,茶文化的流行指標
13.專欄
[唐朝] 皇家開始有了自己的茶場
葉榮枝:當分享變成炫耀
[宋朝] 多么稀罕的貢茶,都會被打入冷宮
石昆牧:古樹茶曾經“不可用”
趙佶,最有權力的茶藝大師
李開周:抹茶像嶺南菜,宋茶像川菜
[清朝] 清宮的茶房無處不在
14.茶饌
5.達人
老茶粗飯,回味無窮
鄭記:像宋徽宗那樣玩茶
15.茶識
龐穎:傳遞茶的五千年生活經驗
建甌水仙VS矮腳烏龍
王瓊:借一杯茶修行
16.附錄
6.尋茶問水
大觀茶論
煮茶擎天岩
-
《茶源地理 勐海》
1.綜述
品茶日記
勐海十二味
沖泡手記
2.茶源
6.茶話
勐宋:版納之巔,我們尋找茶王樹
朱文兵、開三:人家無非是想喝杯好茶,你只管認真做就好
布朗山:後起為王
鄒倍敏:遊走在喧瓣塵世中的一縷詩魂
南糯山:孕育著珍稀的人工栽培古茶樹群落
茶學夫妻:做有品質的勐海味熟茶
帕沙:一顆曾被遺落深山的“滄海明珠”
阮殿蓉:喝一杯老茶,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
賀開:拉祜族世代守護的“萬畝古茶林”
7.觀察
曼糯不再沉默,可是它的茶最後到哪兒了
茶王節,我們到勐海去
西定:傳統的民族力量,在茶里也在信仰里
它有過動盪;它正持續向前
曼岡:茶在深山人未識
8.茶席
拋開山頭和樹齡談好茶
神石之上,一杯普洱敬天地
哈尼族:一生都離不開茶
9.移動試驗室
歡樂的傣族:心裡有信仰,每一天都值得慶祝
探究不同“曬”法的曬青毛茶對品質的影響
勐遮、勐混:美麗富饒的“滇南糧倉”
10. 舌尖上的視覺
勐海茶廠:一路跟著多變的時代
同一個世界,各式各樣的佐料
慢慢走進記憶的勐海老茶
把茶泡進缽仔糕
3.茶器
11.專欄
曼召村民的一生都在紙上
葉榮枝:勐海印象
只要還有人用,慢輪制陶工藝就不會失傳
李開周:唐宋古樹茶
4.茶識
陳文品、許玫:陳化生香,開啟普洱茶新篇章
勐海茶樹品種
12.茶空間
勐海曬青毛茶初制
青鳥:在這裡,尋一份觸手可及的幸福
普洱熟茶渥堆技術
13.茶·道·生活
苦茶為什麼這么苦
王旭烽:生活藝術的極致,茶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普洱茶的倉儲
呂建福:把古代文人琴裝進現代生活
微生物對普洱孰茶後熟陳化的影響研究
吳忠遠:乾乾淨淨做茶,簡簡單單生活
老茶大家談
14.同座奉茶
5.茶志
-
鄒倍敏:遊走在喧瓣塵世中的一縷詩魂

作者簡介

吳垠,女,《茶源地理》系列叢書主編,茶道新⽣活創始⼈,中國⻝品安全⽹全國茶葉安全信息中⼼主任,中國茶⼈春晚總策劃及出品⼈。
茶源地理
主編:吳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