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帕·拉希麗(Jhumpa Lahiri)近年來最紅最火的青年女作家,包括普利茲獎在內,獲獎無數。什先生認為拉女士是這份名單中唯一有可讀性的作家。她以其不變的孟加拉知識移民主題,攀上了文學精英的金字塔尖,但從此固守這一利益豐厚的小生境,再不跨出半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茱帕·拉希麗
- 英文名:Jhumpa Lahiri
- 別名:本名妮蘭賈娜·蘇德什納
- 出生地:倫敦
- 性別:女
- 出生年月:1967年7月11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波士頓大學
- 代表作品:《同名之人》《醫生的譯員》
經歷,成就,作品介紹,
經歷
茱帕·拉希麗1967年7月11日生於倫敦一個孟加拉裔印度移民家庭——兩天后就是她的41歲生日,本名妮蘭賈娜·蘇德什納,三歲時隨父母遷居美國,在羅德島的金斯頓長大。她爸爸在羅德島大學做圖書管理員,媽媽不想孩子們忘祖,因而經常舉家回鄉,拜訪印度加爾各答的孟加拉族親戚。上幼稚園的時候,老師開始叫她的小名茱帕,因為這比她那“漂亮的大名”更好發音。小時候,“妮蘭賈娜”經常讓她自感異類而困窘不已,後來她在小說《同名之人》(namesake)中,借主人公果戈理的經歷,重審了這種身份認同上的困境。
拉希麗上波士頓大學,學文學和寫作,並開始寫短篇小說,1999年出版了首部短篇集《醫生的譯員》(Interpreter of Maladies,本報時譯《疾病的譯解》),次年憑此作戰勝了當年奪冠呼聲頗高的華人作家哈金,奪得普利茲獎小說獎,一炮而紅,叫好又叫座,大賣了60萬冊。
《醫生的譯員》包括九部短篇,均以印度大陸或美籍印裔人為背景。在其中的同名之作里,主人公卡巴西先生的工作是給一個大夫作翻譯,因為這位大夫不懂當地人的語言,沒辦法跟病人交流。命運鬼使神差地把卡巴西先生和一對印度移民代斯夫婦以及他們的孩子連在了一起。
2001年,拉希麗嫁給時任《時代》周刊拉美版副主編的阿爾貝托·沃爾伏里亞斯-布希,搬家到紐約的布魯克林,生一子一女:奧克塔維奧和努爾。
2003年,長篇《同名之人》出版,主人公是個第二代孟加拉裔知識分子,名叫果戈理,常因自己俄國味十足的名字遭人恥笑,後來他才了解到,父親移民美國之前,曾在老家遭遇火車車禍,倘不是他手中正抓著的一本果戈理的小說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恐怕他早已死在傾覆的車廂下面了。日後他遠赴美國娶妻生子,以“果戈理”為兒子取名,正是為了感念這次死裡逃生。了解了這段家史之後,小說的主人公終於開始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認同。
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於2007年3月將此書搬上了銀幕。
拉希麗上波士頓大學,學文學和寫作,並開始寫短篇小說,1999年出版了首部短篇集《醫生的譯員》(Interpreter of Maladies,本報時譯《疾病的譯解》),次年憑此作戰勝了當年奪冠呼聲頗高的華人作家哈金,奪得普利茲獎小說獎,一炮而紅,叫好又叫座,大賣了60萬冊。
《醫生的譯員》包括九部短篇,均以印度大陸或美籍印裔人為背景。在其中的同名之作里,主人公卡巴西先生的工作是給一個大夫作翻譯,因為這位大夫不懂當地人的語言,沒辦法跟病人交流。命運鬼使神差地把卡巴西先生和一對印度移民代斯夫婦以及他們的孩子連在了一起。
2001年,拉希麗嫁給時任《時代》周刊拉美版副主編的阿爾貝托·沃爾伏里亞斯-布希,搬家到紐約的布魯克林,生一子一女:奧克塔維奧和努爾。
2003年,長篇《同名之人》出版,主人公是個第二代孟加拉裔知識分子,名叫果戈理,常因自己俄國味十足的名字遭人恥笑,後來他才了解到,父親移民美國之前,曾在老家遭遇火車車禍,倘不是他手中正抓著的一本果戈理的小說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恐怕他早已死在傾覆的車廂下面了。日後他遠赴美國娶妻生子,以“果戈理”為兒子取名,正是為了感念這次死裡逃生。了解了這段家史之後,小說的主人公終於開始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認同。
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於2007年3月將此書搬上了銀幕。
成就
2008年7月5日,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茱帕·拉希麗(Jhumpa Lahiri)以小說集《不適之地》(unaccustomedEarth)獲得了第四屆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並得到高達3.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7.6萬元)的獎金,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獎金最高的短篇小說獎。
評審們一致認為,《不適之地》實在太好,好到完全沒有“真正的對手”———甚至進入初評的兩位布克獎得主安妮·恩賴特和魯迪·多爾,亦無法與拉女士匹敵,因此繼續評議已經沒有意義,乾脆將複評取消,直接給她頒了大獎。
評審們一致認為,《不適之地》實在太好,好到完全沒有“真正的對手”———甚至進入初評的兩位布克獎得主安妮·恩賴特和魯迪·多爾,亦無法與拉女士匹敵,因此繼續評議已經沒有意義,乾脆將複評取消,直接給她頒了大獎。
作品介紹
《陌生的土地》,茱帕•拉希麗
本書是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茱帕•拉希麗的短篇小說集。“陌生的土地”出自霍桑《紅字》一書的序言:“人像土豆一樣,如果反覆種在同一塊地力被耗盡的土地上,就不會興旺。我的孩子出生在另一個地方,所以雖然他們的命運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他們將要把根扎在陌生的土地之中。”在《陌生的土地》中,38歲的孟加拉籍美國律師魯瑪放棄工作,跟丈夫從紐約遷往偏遠的西雅圖。她爸爸鼓勵女兒去找工作,提醒她自立很重要。在照料魯瑪荒疏的園子時,老頭教外孫怎樣播種。這個3歲的男孩挖了一些洞,把樂高玩具、塑膠恐龍和一塊刻有星星的木頭放進去。象徵著國際化、史前時期和天國的三樣東西被埋在了同一個盆里,預示著一個理想的未來,一個無處不在又不存在的烏托邦。
本書是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茱帕•拉希麗的短篇小說集。“陌生的土地”出自霍桑《紅字》一書的序言:“人像土豆一樣,如果反覆種在同一塊地力被耗盡的土地上,就不會興旺。我的孩子出生在另一個地方,所以雖然他們的命運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他們將要把根扎在陌生的土地之中。”在《陌生的土地》中,38歲的孟加拉籍美國律師魯瑪放棄工作,跟丈夫從紐約遷往偏遠的西雅圖。她爸爸鼓勵女兒去找工作,提醒她自立很重要。在照料魯瑪荒疏的園子時,老頭教外孫怎樣播種。這個3歲的男孩挖了一些洞,把樂高玩具、塑膠恐龍和一塊刻有星星的木頭放進去。象徵著國際化、史前時期和天國的三樣東西被埋在了同一個盆里,預示著一個理想的未來,一個無處不在又不存在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