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蓋方形容器的一種,古代禮器的一種,由青銅製成,接求神時,向地灌酒用。現代社會在各地文廟祭孔大典上可以見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茅沙池
- 類別:青銅器、禮器
- 用途:祭祀
祭孔禮器,現代複製禮器,祭孔儀式,
祭孔禮器
古代的祭祀活動很多,祭祀就有專器,故古代的禮器很多。
祭孔禮器分為兩類,一為皇帝御賜,僅供陳列;一為祭祀實用的祭器。帝王御賜祭孔的禮器,最早記載是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章帝過魯祭孔子,留太尊、犧尊、象尊、山尊、雷尊、明水瓶共六事。
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帝幸魯祭孔,留所用奠酒器、銀爐各兩件於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帝幸闕里,賜銀器共重八百兩; 天禧二年(1018年)賜文宣公家祭冕服。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五月,頒賜罍一、洗一、勺一、帨二,笥、壺、尊各二,勺、冪、毛血盤各一,象尊、犧尊各一,簠、簋各二有蓋,箱、篚各一,鉶、鼎各三,有蓋;柶籩十,有冪;豆十,有蓋;爵三,有坫;祭服一。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六月詔,準衍聖公祭廟初獻用四品服四梁冠,亞獻用七品服三梁冠。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詔準去江南打造全套祭廟禮器。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賜闕里祭服一套、七梁冠一,又賜磁祭器一副、酒盞一百二十五,酒尊五,有蓋;毛血盤十五、罍四,羹碗四,籩豆、碟四百八十,爵二十。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闕里孔廟祭器毀於劉六、劉七起義。十五年(1520年)兗州知府補造完備。
清雍正十年(1732年),御賜琺瑯銅香鼎一、燭台一、花瓶二、香合一、金龍朱漆幾五、帛篚七、銅爵二十六、登一、鉶六、簠二十一、簋二十一、籩八十六、豆八十六,皆有蓋。乾隆六年(1741年),欽頒鉶十六、簠一、簋一、籩四、豆四,俱有蓋。十二年(1747年)又欽頒爵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頒商周十供,均為銅器,分別為木工鼎、亞弓觚、犧尊、伯彝、父已卣、蟠夔敦、寶簋、夔鳳豆、饕餮甗、方鼎。其中木工鼎、亞弓觚、父已卣三件為商代器物。
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所賜五供,曾作為禮器使用,分盛泛齊、終獻酒、亞獻酒、醴齊、初獻酒,自乾隆後不再使用。清雍正十年(1732年)頒賜的琺瑯祭器,其中香鼎一件、燭台二件、花瓶二件,被稱為琺瑯五供;以及商周十供,祭祀時陳列殿中。
清代祭孔時,孔子神位前,實用禮器及盛放祭器陳列有:簠二隻,分盛稻、黍。簋二隻,分盛梁、稷。籩十隻,分盛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醢、白餅、黑餅。豆十隻,分盛韭菹、醯醢、箐菹、鹿脯、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肵、豚膊。登一隻,盛太羹。鉶二隻,盛和羹。爵三隻,盛獻酒。壺尊,盛祭酒。俎,陳放犧牲。燭台四隻,插放蠟燭用。茅沙池,接求神時,向地灌酒用。罍,盛酒器。後來在祭祀時,也用以盛浴手水用。冼,洗爵用。盥盆,接浴手水用。篚,放帛用。坫,放爵用。香鼎爐,焚香用。祝版,貼祝文用。香盒,放香用。龍冪,蓋尊用。籩巾,蓋籩用。帨巾,拭手、洗爵用。燔爐,焚燒簫、艾用。庭燎,照明用。牌,張貼告示等用。畢,燔肉燎帛用。鍬,埋帛用。旗,迎牲帛粢盛用。刀,制祭品用。
祭孔禮器分為兩類,一為皇帝御賜,僅供陳列;一為祭祀實用的祭器。帝王御賜祭孔的禮器,最早記載是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章帝過魯祭孔子,留太尊、犧尊、象尊、山尊、雷尊、明水瓶共六事。
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帝幸魯祭孔,留所用奠酒器、銀爐各兩件於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帝幸闕里,賜銀器共重八百兩; 天禧二年(1018年)賜文宣公家祭冕服。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五月,頒賜罍一、洗一、勺一、帨二,笥、壺、尊各二,勺、冪、毛血盤各一,象尊、犧尊各一,簠、簋各二有蓋,箱、篚各一,鉶、鼎各三,有蓋;柶籩十,有冪;豆十,有蓋;爵三,有坫;祭服一。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六月詔,準衍聖公祭廟初獻用四品服四梁冠,亞獻用七品服三梁冠。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詔準去江南打造全套祭廟禮器。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賜闕里祭服一套、七梁冠一,又賜磁祭器一副、酒盞一百二十五,酒尊五,有蓋;毛血盤十五、罍四,羹碗四,籩豆、碟四百八十,爵二十。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闕里孔廟祭器毀於劉六、劉七起義。十五年(1520年)兗州知府補造完備。
清雍正十年(1732年),御賜琺瑯銅香鼎一、燭台一、花瓶二、香合一、金龍朱漆幾五、帛篚七、銅爵二十六、登一、鉶六、簠二十一、簋二十一、籩八十六、豆八十六,皆有蓋。乾隆六年(1741年),欽頒鉶十六、簠一、簋一、籩四、豆四,俱有蓋。十二年(1747年)又欽頒爵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頒商周十供,均為銅器,分別為木工鼎、亞弓觚、犧尊、伯彝、父已卣、蟠夔敦、寶簋、夔鳳豆、饕餮甗、方鼎。其中木工鼎、亞弓觚、父已卣三件為商代器物。
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所賜五供,曾作為禮器使用,分盛泛齊、終獻酒、亞獻酒、醴齊、初獻酒,自乾隆後不再使用。清雍正十年(1732年)頒賜的琺瑯祭器,其中香鼎一件、燭台二件、花瓶二件,被稱為琺瑯五供;以及商周十供,祭祀時陳列殿中。
清代祭孔時,孔子神位前,實用禮器及盛放祭器陳列有:簠二隻,分盛稻、黍。簋二隻,分盛梁、稷。籩十隻,分盛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醢、白餅、黑餅。豆十隻,分盛韭菹、醯醢、箐菹、鹿脯、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肵、豚膊。登一隻,盛太羹。鉶二隻,盛和羹。爵三隻,盛獻酒。壺尊,盛祭酒。俎,陳放犧牲。燭台四隻,插放蠟燭用。茅沙池,接求神時,向地灌酒用。罍,盛酒器。後來在祭祀時,也用以盛浴手水用。冼,洗爵用。盥盆,接浴手水用。篚,放帛用。坫,放爵用。香鼎爐,焚香用。祝版,貼祝文用。香盒,放香用。龍冪,蓋尊用。籩巾,蓋籩用。帨巾,拭手、洗爵用。燔爐,焚燒簫、艾用。庭燎,照明用。牌,張貼告示等用。畢,燔肉燎帛用。鍬,埋帛用。旗,迎牲帛粢盛用。刀,制祭品用。
我們可以看到,在歷代皇帝御賜的禮器中,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清雍正十年(1772年)和乾隆六年(1741年)所賜的禮器中都包含了“鉶”。
祀孔禮儀,其制源於商周,商周崇尚祀典。《禮記》是記載中國古代禮儀最完備的典籍,祭孔禮儀則蘊含《禮記》中非常豐富的古禮元素,包括祭器、祭品等。經由釋奠禮樂的溯源,可了解古代禮儀的哲學與價值觀。可以說,釋奠禮樂是今天禮儀文化中最珍貴的文化財富,這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還包括了禮器的配製。
孔廟祭祀禮器,堪稱鑄造精密,古香古色。《聖門禮志》說:“屢有鬚髮彝器,又蒙特旨,厘定宮商禮制樂章,盡美盡善,誠為千古未有之巨觀,所謂崇禮先師,增輝聖德。”又說:“考聖廟禮制,究三代遺蹤鑄造,禮器古樸精詳。(朱熹)知潭州時曾申省部,乞準頒行崇文館,奉勅刊行釋奠儀注及禮器圖式,頒行郡縣。蓋是時,各學宮舊制殘缺,故朱子更為考定,而闕里廟中則斷不至考稽之。”
祀孔禮儀,其制源於商周,商周崇尚祀典。《禮記》是記載中國古代禮儀最完備的典籍,祭孔禮儀則蘊含《禮記》中非常豐富的古禮元素,包括祭器、祭品等。經由釋奠禮樂的溯源,可了解古代禮儀的哲學與價值觀。可以說,釋奠禮樂是今天禮儀文化中最珍貴的文化財富,這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還包括了禮器的配製。
孔廟祭祀禮器,堪稱鑄造精密,古香古色。《聖門禮志》說:“屢有鬚髮彝器,又蒙特旨,厘定宮商禮制樂章,盡美盡善,誠為千古未有之巨觀,所謂崇禮先師,增輝聖德。”又說:“考聖廟禮制,究三代遺蹤鑄造,禮器古樸精詳。(朱熹)知潭州時曾申省部,乞準頒行崇文館,奉勅刊行釋奠儀注及禮器圖式,頒行郡縣。蓋是時,各學宮舊制殘缺,故朱子更為考定,而闕里廟中則斷不至考稽之。”
現代複製禮器
由於現代人們對國學重視,各地興建文廟,敬孔尊孔學習國學,長春文廟、滄州文廟、閬中文廟、武宣文廟等多家文廟查詢並考證各種祭孔禮器,並委託洛陽廣發青銅器仿古工藝開發有限公司複製生產全套祭孔禮器,包括鼎、簋、簠、豆、籩、鉶、篚、爵、罍、登、尊、洗盆、饌盤、茅沙池、毛血盤、三牲、編鐘編磬等,嚴格按照祭孔大典禮儀祭拜至聖先師孔子,弘揚國學。
祭孔儀式
祭孔大典中的樂舞表演,繼承了上古時代漢民族祭祀天地和慶祝豐收與戰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廟堂祭祀樂舞,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之謂,是唯一保留下來的漢民族舞蹈,自古以來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因此在2005年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樂、歌、舞都是緊緊圍繞禮儀而進行的,所有禮儀要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大典用音樂、舞蹈等集中表現了儒家思想文化,體現了藝術形式與政治內容的高度統一,形象地闡釋了孔子學說中“禮”的涵義,表達了“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具有較強的思想親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樂氛圍、構建和諧社會、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