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志》是一本科幻小說,作者是楚思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茅山志
- 作者:楚思雨
- 小說類型:科幻
- 連載平台:百度小說
《茅山志》是一本科幻小說,作者是楚思雨。
《茅山志》道教典籍。原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析為三十三卷。元代道士劉大彬所著。作者簡介劉大彬,元代道士,號“玉虛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至大四年(1311) 襲教,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師。2...
《句容茅山志》是句容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茅山的歷史與現狀,以反映道教、抗日根據地、風景名勝為特色。作品目錄 封面 句容茅山志 《句容茅山志》編纂委員會 序 凡例 圖片 附圖 大茅峰雄姿 大茅峰九霄萬褔宮 山水相映 抱朴峰 晨曦映照下的頂宮 新城區一暼 華陽東路夜景 二十一層...
茅山志 《茅山志》是一本科幻小說,作者是楚思雨。
《大茅山志》是譚斌、張傳富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大茅山企業歷經江西省國營大茅山林牧農綜合墾殖場、江西省國營大茅山綜合墾殖場、江西大茅山企業集團、江西大茅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不同階段的自然環境狀況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發展軌跡。作品目錄 封面 大茅山志 圖片 江西省大茅山集團有限...
茅山道教志/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書系是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潘一德/楊世華,在2007年出版。內容介紹 茅山在道教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被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原名句曲山,因三茅真君於此得道成仙而名為茅山。《茅山道教志》與過去的《茅山志》不同,對茅山的歷史沿革,神仙、真人、宗師等人...
《酬張伯雨寄茅山志》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酬張伯雨寄茅山志 恨餘未識茅君面,喜得茅山道士書。燈外雨聲那厭聽,風前石發豈堪梳。碧牕雲氣寒生楮,清室丹珠夜繞廚。夢到層台夜披巻,桂林風動月疏疏。作者簡介 薩都剌(1308~約1348),亦作薩都拉,字天錫,號直齋。蒙古人,一...
過去的學者大多將南朝以及唐代的道教主流誤解為上清派(茅山宗),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將唐代的李渤“真系”(《雲笈七箋》卷5)所記上清經篆的傳授次序以及元代的劉大彬《茅山志》(HY304)中記載的茅山宗師脈譜,誤解為是講述上清派(茅山宗)的譜系。由於將從東晉的楊羲到唐代的李含光等這些人物的脈譜,誤解成上清派(...
《茅山志異》是連載於17k小說網的一部恐怖玄幻類網路小說,作者是濃睡不消殘酒愁。小說講述了一代茅山道長再臨人間,捉惡鬼降殭屍,恐怖離奇,笑料百出,引出連番激鬥的故事。圖書簡介 八九十年代,一代殭屍道長林正英,斬殭屍誅惡鬼,開殭屍喜劇先河,給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印。一別經年,作者濃睡不消...
道教古蹟。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積金峰山。據元劉大彬《茅山志》記載:為南朝梁天監初陶弘景創;唐代貞觀年間(627—649),王遠知庵居於此;肅宗至德宗間(756—805),賜名之浣宮,唐末遂廢;北宋景德三年(1006),張紹英廬居於此;天聖三年(1025),賜名延真庵,五年(1027),改賜天聖觀。後漸被毀...
二茅君名固,字季偉。《茅山志》、《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載其曾官拜執金吾,聽說兄長茅盈學仙得道,遂棄官渡江,從兄入句曲山學道,後得道仙成。人物介紹 《後漢書·郭太守傳》附有《茅季偉傳》,後漢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謠》,即頌詠三茅事跡。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將茅固列為太清左位,...
茅山崇壽觀 道教古蹟。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大茅峰下華陽洞南便門前。據《茅山志》記載:為晉代真人任敦成道之故宅;南朝宋元嘉十一年 (434),始建壇宇,建元二年(480),敕立崇元觀;唐貞觀初敕改崇元觀,天寶七年(748),李含光奉敕重修;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敕賜崇壽觀。後漸被毀。...
《夜沐溪》是一部小說,作者是夜沐溪,連載網站雲中書城。內容簡介 凌辰,一個城市青年,卻是傳說中神秘的茅山道術傳人。 看似繁華平靜的現代世界,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茅山道門,以除魔衛道為己任,從而主角凌辰踏上了一條驅邪濟世,累積功德的修行道路。各種妖魔鬼怪,完善的傳統茅山道術、法咒、符篆、法器...
教古蹟。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大茅峰下華陽洞南便門西。茅山華陽觀 道據《茅山志》記載:古名鴻禧院,一名福鄉館;原為梁昭明太子故宅;唐代寶曆二年(826),奉敕改號寶曆崇元聖祖院,時祀老子、孔子、尹真人三像;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賜名鴻禧觀;宣化年間(1119—1125),改賜華陽觀。...
茅山燕洞宮,道教宮觀。位於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燕口洞旁。據《茅山志》記載:為南朝梁時女冠錢妙真立祠之處;唐代天寶七年(748),敕修並賜宮額;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4),毀於野火;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又得重建;後漸被廢。 宋代詩人田霖在《燕口洞》一詩中描述道:"燕口龍泓氣象清,...
一些史料的名稱如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著錄的張天雨的《茅山志》、北宋《崇文總目》著錄的《茅山新小記》、嘉佑(1056—1063年)中陳倩知句容縣曾校修的《句曲山總記》、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南豐人曾恂和茅山山門都道正、傅霄重修的《茅山記》都可作為唐朝後“茅山”一名盛行的輔證。道教沿革 道教源流...
〔宋〕宋宗時承議郎知句容縣事。工書,嘉定三年(一二一O)嘗建並書嘉定皇後受籙記。《茅山志》作品原文 嘉定皇后受錄之記 皇帝妙毓至神、鑽承大統,薄海內外,晏然無事。皇后道合坤寧,光齊日耀,彌綸帝德,輔贊化原,而內助餘閒,貴道清靜,宅心虛白。乃嘉定庚午午節,命左街監義臣上官德欽,緘封寶黑...
桓法闓,字彥舒,南朝東海丹徒(今江蘇丹徒縣)人,一名桓凱、又作桓闓。據《茅山志》記載,師事陶弘景,為入室弟子。梁南平王蕭偉封為清遠館住持,築玄洲精舍於郁崗山,修道於其中。後人有《桓真人升仙記》詳記其事跡。人物生平 桓法闓,字彥舒,南朝東海丹徒(今江蘇丹徒縣)人,一名桓凱、又作桓闓。據《...
茅盈 (前 145-?)道教茅山派創始人。西漢鹹陽(今屬陝西)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記其少時修道於恆山,有異操,後隱於句曲山(今稱茅山,在江蘇西南部),創立道教茅山派。修煉服氣、辟穀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後其弟茅固、茅衷從其修道,時人稱大、中、小茅君。後世稱...
湯志道(?-1258)宋代道士。字東野,號靈寶先生。鎮江丹陽(今屬江蘇省)人。上清派第三十七代宗師。《茅山志》謂其“讀書負奇氣,髽髻跣足”。苦志修行,鍊氣聚神,居大茅山頂三十年,“誓不出山”,因而頗有功力。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其師上清派第三十六代宗師鮑志真傳之以上清印劍,遂為宗師。五年(1245...
道教宮觀位於江蘇省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洞之上。據元劉大彬《茅山志》記載:古觀名見唐顧況詩中;南宋隆興初,吳興道士沈善智穴居於此,自稱洞主。唐代詩人顧況(727—815)曾寓居此觀讀書多年,後作有《題元陽觀舊讀書房贈李范》詩云:“此觀十年游,此房千里宿,還來舊窗下,更取君書讀。”茅山元陽觀 據《茅山志...
天聖觀,道教古蹟。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積金峰山。茅山天聖觀 據元劉大彬《茅山志》記載:為南朝梁天監初陶弘景創;唐代貞觀年間(627—649),王遠知庵居於此;肅宗至德宗間(756—805),賜名之浣宮,唐末遂廢;北宋景德三年(1006),張紹英廬居於此;天聖三年(1025),賜名延真庵,五年(1027),...
道教宮觀。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燕口洞旁。據《茅山志》記載:為南朝梁時女冠錢妙真立祠之處;唐代天寶七年(748),敕修並賜宮額;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4),毀於野火;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又得重建;後漸被廢。茅山燕洞宮 宋代詩人田霖在《燕口洞》一詩中描述道:"燕口龍泓氣象清,錢真...
下泊宮是茅山景區內的道教古蹟,位於句容市東南20KM,茅山景區西南。茅山志記載,茅盈在漢地節(公元前67年)自鹹陽來句曲,於此處立茅舍以候二弟。陶弘景(南朝梁隱士)說,父老相傳此處即茅盈的故宅。唐貞觀11年(公元637年)重立碑文為下泊宮。元陳輔詩:“鹹陽龍虎此飛升,二弟東山道亦成,不見棠梨司命宅,...
第三、為雜廁于山志、譜錄者:像茅山志於記述地理、碑記之外,其中上清品第六、仙曹署第七、采真游第八即多載茅山道系仙真;又如雲笈七籤乃屬道藏提要之作,其中多徵引道書中人物傳記,足資考證。第四、為修真得道的專傳:像許真君仙傳乃專門敘述許遜得仙的傳說,亦可兼及其同道或門徒等。大抵道教人物記傳,...
厲鶚《宋詩紀事》又從《三朝北盟會編》、《茅山志》等書輯得遺詩數首。尤袤藏書甚多,編有《遂初堂書目》一卷,分經為九門,史為十八門,子為十二門,集為五門,有時一書兼載數本以資互考,但不作解題,且不載卷數和撰人,與《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等同為較早的宋人重要目錄書。《梁溪遺搞》...
薦入京師,為翰林學士,書畫、詩詞均知名。晚年居於三茅觀,修玄史,記歷代道家高士。又作“黃篾樓”,儲古籍圖史。又於橋南作“藏書石室”,古書充棟。藏書印有“句曲外史”。惜在元末,藏書毀於戰火。著有《出世集》《碧岩玄會錄》《尋山志》《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茅山志》等。
隱逸傳》、《茅山志》)文獻記載 隋大業(公元605~618)中,道士劉愛道見而器之,謂之曰:“三清之驥,非爾誰乘之?”①時王遠知為煬帝所尊禮,劉愛道勸其師事王遠知,遠知盡以道門隱訣及符籙授之。未幾,隨遠知至茅山。後又與劉愛道遷居於嵩山雙泉頂,最後隱於逍遙谷,潛心修煉,清靜寡慾,邈與世絕...
升元觀是一處道教宮觀,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二茅峰西。茅山升元觀 據元劉大彬《茅山志》記載:舊為白鶴廟,為祀奉司命真君之所。唐天寶年間(742—756),曾有詔修;北宋政和八年(1118),賜額升元觀;南宋建炎三年(1129),焚毀於火;紹興十四年(1144),道士茅宗白重建於故址之南。後漸被毀。
官拜執金吾、武威太守,《茅山志》、《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均有所載,聽說兄長茅盈學仙得道,遂棄官渡江,從兄入句曲山學道,後得道仙成。《後漢書·郭太守傳》附有《茅季偉傳》,後漢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謠》,即頌詠三茅事跡。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將茅固列為太清左位,名“句曲山真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