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艾倫輻射帶
- 外文名: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
- 發現者:詹姆斯·范艾倫
- 發現年代:1958年
- 學科:物理
- 領域:天文
范艾倫輻射帶,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中包圍著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主要由地磁場中捕獲的高達幾兆電子伏的電子以及高達幾百兆電子伏的質子組成,其中只有很少...
1958年,美國“探險者1號”,首先觀測到地球內輻射帶,由范艾倫發現它。內輻射帶又稱為“范艾倫帶”。 [1] 中文名 范·艾倫帶 外文名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
“內輻射帶”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詹姆斯·范·艾倫(James Van Allen、1914年9月7日-2006年8月9日)是一位美國科學家,以發現范艾倫輻射帶而知名(探險者一號與探險者三號)。...
輻射帶風暴探測器(英文:RadiationBeltStormProbes,縮寫:RBSP)是兩艘用來研究環繞地球的范艾倫輻射帶的自動控制太空船。...
很多宇宙射線粒子及其衝擊大氣層分子形成的物質最後都被范艾倫輻射帶俘獲,這個甜甜圈形狀的輻射區正是地球磁場俘獲反質子粒子的區域。當Pamela衛星經過南大西洋異常區的...
范艾倫輻射帶是在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中包圍著地球的大量帶電粒子聚集而成的輪胎狀輻射層,由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范·艾倫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倫帶粒子的...
這個保護盾發現於范艾倫輻射帶,是兩個油炸圈餅結構,它充滿了高能量電子和質子。地球磁場確定了范艾倫輻射帶的位置,伴隨著攝入太陽干擾能量的變化,范艾倫輻射帶呈現...
美國宇航局繪製酷似甜甜圈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研究顯示,位於地球周圍的范艾倫輻射帶像一個甜甜圈的樣子,科學家發現不同的電子能量可以顯示出不同的輻射帶...
很多物理現象都與空間天氣有關,包括地磁暴和亞暴,范艾倫輻射帶能量增強,電離層擾動,星地無線電信號閃爍,遠距離雷達信號閃爍,極光和地球表面地磁感應電流。日冕物質...
1958年因為某些高能質點和電子陷入磁性層內才被發現,這種磁性集中的扁圓形區,稱之為范艾倫輻射帶,內帶中心離地球約3200公里,外帶約16000公里。...
不過缺點是地面站需要一個可調整方向的天線來追蹤衛星,且衛星每天需通過有高能輻射的范艾倫輻射帶四次。莫尼亞軌道另見 編輯 橢圓軌道 苔原軌道 軌道列表 ...
在地球范艾倫輻射帶內圍繞地球有一個“反物質”環。反物質和物質相遇會發生湮滅釋放出大量能量,這個能量能為飛船提供動力嗎?理論上,這些極其微量的反物質可以誘導...
太空版百慕達三角也被稱之為“南大西洋異常區”,是環繞地球的帶電粒子環——范艾倫輻射帶距地面最近的點。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范艾倫輻射帶時,科學家便懷疑南大西洋...
1958年1月31日,發現范艾倫輻射帶,美國陸軍彈道飛彈局,探險者1號 1958年3月17日,第一顆太陽能衛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先鋒1號 1958年12月18日,首顆通信...
美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探險者1號”,發射於1958年2月1日,衛星重量只有8.22公斤(其中儀器重4.8公斤)。它首先探測到了地球周圍的范艾倫輻射帶。它的壽命比...
土星的掩星沒有被觀測到,因為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當時正在經過范艾倫輻射帶。 SN 1054(8張)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標籤: 天體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
被地球磁場俘獲的太陽風粒子儲存在范艾倫輻射帶中,當這些粒子在磁極附近與地球大氣層作用引起極光現象。 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磁場的其他行星也有極光現象。...
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於1991年4月5日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搭載升空,運行在45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上,為的是避免范艾倫輻射帶的影響。...
[1] 它被部署在450公里(280英里)的低地球軌道上,以避開范艾倫輻射帶。當時最重的天體物理載荷是17,000公斤(37,000磅)。它的成本高達6.17億美元, [2] CGRO是...
探險者1號 1958 首項空間科學發現——范艾倫輻射帶 探險者6號 1959 首次從天空觀看地球電視圖像 水手2號 1962 行星際空間的首項發現——直接觀測到太陽風 水手2...
探險者1號 1985 首項空間科學發現——范艾倫輻射帶 探險者6號 1959 首次從天空觀看地球電視圖像 水手2號 1962 行星際空間的首項發現——直接觀測到太陽風 水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