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東非

英屬東非

英屬東非,原英國在東非地區殖民地的總稱。包括現今烏干達、坦尚尼亞、桑給巴爾、肯亞地區。這些地方在1960年代先後獲得政治獨立。英國的殖民地中心在1907年從蒙巴薩移到奈洛比,奈洛比成為英屬東非殖民地的首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屬東非
  • 外文名:British East Africa
  • 建立時間:19世紀初
  • 類別:殖民地
  • 首府:奈洛比
殖民歷史,殖民過程,

殖民歷史

英屬東非旗幟英屬東非旗幟
19世紀初,英國向東非地區擴張勢力。幾經角逐,先後於1886年、1890年兩次同德國簽訂瓜分東非勢力範圍的協定。1890年,英國宣布桑給巴爾為保護國,派遣領事(1913年改稱駐節長官)管轄。1894年、1895年先後宣布烏干達和肯亞為保護國,分別設總督治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坦噶尼喀劃歸英國委任統治,設總督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又以“託管”的名義繼續其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1953年,英國曾著手將這幾個殖民地合併組成“東非聯邦”,因遭反對而未能得逞。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布獨立。1962年lo月,烏干達宣布獨立。1963年12月10日和12日,桑給巴爾和肯亞先後宣布獨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合併,稱坦尚尼亞。

殖民過程

19世紀末葉英國殖民者進入桑給巴爾,1873年,桑給巴爾蘇丹國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1890年成為英國保護國。它在東非大陸的領土亦為英、德瓜分。從此,桑給巴爾變成了英國統治下的單一種植和出口丁香的殖民地國家。
烏干達在東非是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班圖人國家,被侵占前大約已進入封建社會初期階段,是一個中央集權的軍事強國。1894年淪為英國保護國後,英國殖民者先是實行土地轉讓和買賣自由,把全國耕地轉變為私有財產,確認封建主和酋長們的土地所有權,從而破壞了氏族公社所有制和國王領有制,然後進行所謂“土地改革”,把約占全國土地一半還多的森林地和所謂無主“荒地”劃作“王土”,即歸英殖民政府所有。其餘土地,一小部分劃作烏干達國王和王室私產,絕大部分分給各級官吏和氏族酋長,作為薪俸田和私田。於是國王、王室、官吏、酋長轉變成為封建地主,而公社成員喪失土地,淪為佃農,很快形成了 1萬名地主奴役20萬農民的社會階級結構。在生產上,英國把烏干達變成單一種植和出口棉花的殖民地。1913年,烏干達輸出棉花25841包(每包400鎊),占總出口的60%以上。咖啡亦為烏干達大宗出口品。英國1896年開始建築烏干達鐵路,以控制和掠奪整個英屬東非殖民地,英在烏干達還征人丁稅,實行強迫勞動制(成年人每人每年為殖民政府勞動30天)。
1888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在現今的肯亞建立領土要求。肯亞地廣人稀,社會發展水平較低。1894年淪為英國保護地。英在肯實行直接統治,掠奪土地,移民定居。1902年,英宣布肯亞一切土地均為“王土”,殖民政府可以自由處置,有權把1000英畝以下的土地分期租讓給白人移民,租期99年。1915年,租期延長為999年,租金每30年重訂一次,實際等於由租入者永久經管。1911年,移民達3167人,大多為土地投機商。有的移民一次即獲地10萬英畝,有3家公司獲地87萬英畝,占的全是好地。土著非洲人則被趕到氣候惡劣、土壤貧瘠的“土著保留地”中去。白人所占土地僅有1/10經營種植園,其餘則拋荒或作牧場,土地浪費驚人。失去土地的非洲人逐漸淪為白人種植園的僱農,他們為了獲得一小塊土地餬口,每年至少要為白人地主服勞役180天。此外,英國還在肯亞徵收高額茅屋稅或人頭稅,強征勞役(居民每年服無償勞役24天,服有償勞役60天,還有修路及其他勞役)。
1919年原德國占有的坦噶尼喀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接管後肆意搜刮,進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苦難。在坦噶尼喀,英國一開始就實行間接統治。“管理非洲人,儘可能通過非洲本土形成的機構,代替英國行政官員直接管理”。坦噶尼喀被劃分成不同的行省,在每個行省努力找到非洲領導人,將其納入殖民體系中。這些非洲省長們自1926年起獲得徵稅權,並承擔管理任務。自1929年起,地方法庭被納入殖民地司法系統中。坦噶尼喀形成了非洲人控制地方政府而外國人控制中央政府的行政格局。有些地方找不到合適的本地領導人,就任命其他地方的受過教育的非洲人到這裡擔任地方官。坦噶尼喀在1961年獨立(後來與桑給巴爾合併,建立坦尚尼亞共和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