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奇·雷曼

英奇·雷曼

英奇·雷曼 (Inge Lehmann),地震學家,地核核心發現者,1971年獲地學最高獎威廉·鮑威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奇·雷曼
  • 外文名:Inge Lehmann
  • 國籍:丹麥
  • 出生地:丹麥Østerbro
  • 出生日期:1888年5月13日
  • 逝世日期:1993年2月21日
  • 職業:地震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哥本哈根大學(Københavns Universitet)
  • 主要成就地核核心發現者,1971年獲地學最高獎威廉·鮑威獎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萊曼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東橋區(Østerbro),父親是實驗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萊曼(Alfred Georg Ludvik Lehmann,1858年-1921年),母親是 Ida Sophie Tørsleff(1866年-1935年),另有一位姊妹哈里特。她在尼爾斯·玻爾的姨母 Hanna Adler 的教導下接受基礎教育。根據萊曼所述,她的父親和 Adler 是影響她智力發展最重要的兩人。在完成基礎教育後,萊曼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形下,斷斷續續地在哥本哈根大學劍橋大學修讀數學。在保險業工作數年後,她成為大地測量學家尼爾斯·埃里克·內隆德(Niels Erik Nørlund)的研究助理。內隆德將在丹麥和格陵蘭建立地震測站的任務交由萊曼執行,她對地震學的興趣就從這時候開始。1928年萊曼通過大地測量學的考試,成為內隆德擔任主管的丹麥大地測量研究所的大地測量師,並且是該研究所的地震學部主任。
萊曼的一篇論文標題是不引人注目的“P”,在該論文中她首先提出P波在到達地球核心區會因為折射會莫名出現陰影區的原因。這項解釋在之後二到三年內被其他居領導地位的地震學家本諾·古登堡查爾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和哈羅德·傑弗里斯等人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德國占領,使萊曼的工作受到阻礙,並使她和國際地震學界的聯繫受到影響。
萊曼於1953年從丹麥大地測量研究所退休,她在該研究所任職的最後幾年和同事的關係不合,部分原因可能是她沒有耐心應付能力不如她的同事。之後萊曼在美國居住數年,並且和莫里斯·尤因以及法蘭克·普萊斯共同研究地殼和地幔。這段時間她發現了另一個地震波不連續面,該不連續面位於190到250公里深處,並命名為“雷氏不連續面”作為對她的尊敬[3]。地球物理學家弗朗西斯·伯奇曾寫下:“雷氏不連續面是被一位黑色藝術大師經由嚴謹而仔細的觀察地震紀錄發現,並且再多的電腦計算也無法完全取代...”(Lehmann discontinuity was discovered through exacting scrutiny of seismic records by a master of a black art for which no amount of computerization is likely to be a complete substitute...)。
萊曼於1993年逝世,享年104歲,葬於哥本哈根附近霍斯霍爾姆公墓。

主要成就

萊曼因為她傑出的科學成就而獲得許多榮譽:
1960年哈利·奧斯卡·伍德獎。
1964年埃米爾·維舍特獎。
1965年丹麥皇家科學和文學院金質獎章。
1938和1967年獲得Tagea Brandt Rejselegat。
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6] 。
1971年威廉·鮑威獎,是該獎首位女性得主。該獎項是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最高榮譽,授予對地球物理學研究做出基本貢獻的科學家。
1977年美國地震學會獎章。
此外,萊曼於1964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1968年獲得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博士。並且是許多學會的榮譽會員。

2015年5月13日,Google將其網站的標誌改為剖開成兩半、露出地幔及地核的地球,以紀念英厄·萊曼127歲誕辰
出生127年穀歌塗鴉出生127年穀歌塗鴉

主要著作

Lehmann, Inge (1936): P. Publications du Bureau Central Séismologique International A14(3), S.87-1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