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T原文是「Projector,Infantry,AntiTank」,即是「步兵反坦克發射器」的意思,是英國在二戰初期(1941)開發的一種步兵用反坦克武器,直到1943年7月盟軍反攻義大利的「西西里戰役」才開始使用。PIAT的發射方式等同一般槍械,是利用炮筒內的一支撞針擊發彈體底部的發射藥,使彈體射向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國步兵反坦克發射器PIAT
- 外文名:Projector,Infantry,AntiTank
- 國家:英國
- 開發時間:1941
開發背景,設計特點,實戰表現,技術參數,
開發背景
自從1916年坦克面世之後,反坦克作戰也隨之出現。一戰時,面對協約國的坦克,德國人發明了不少辦法來對付這些“移動的噴火巨獸”。當時的坦克目標大、速度慢、裝甲薄,很容易被野戰炮擊毀。德軍步兵在實戰中發現,用於遠程狙擊的K型子彈可以擊穿早期坦克的薄弱裝甲,而且這種碳化鎢芯的子彈能夠用普通毛瑟步槍或馬克辛機槍發射。因此從1917年春開始西線的每個德國步兵都配備了5發K彈,而機槍手則配備了整整一條K彈彈鏈。戰爭末期,根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的要求毛瑟公司還生產了一種穿甲能力更強的專用反坦克槍T-GEWEHR。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在“20年休戰”(1919-1939年)中,各主要軍事國家都有所謂的預言家著書立說,英國的利德爾.哈特和富勒上校、法國的戴高樂、德國的古德里安都提出了各自心目中未來機械化戰爭的形態。不過大部分國家的軍界並未充分認識到坦克的威力,他們仍然堅持坦克是一種步兵支援武器。在這個前提下,步兵反坦克武器發展停滯不前也就不足為怪了。在1939-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中雙方都有不少坦克參戰,但作戰使用都很笨拙。共和國方面主要使用蘇制T-26,佛郎哥軍隊則使用德國I型和義大利產CV-33。這些坦克本身的缺陷以及雙方的拙劣戰術給各國的觀察家們造成了一種錯覺-步兵現有的反坦克武器似乎已經足夠了。
二戰爆發時各國裝備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仍是反坦克槍和中小口徑(20-37毫米)的反坦克火炮。後者普遍裝備到了營或連級,但機動性很差;反坦克槍普遍威力不足。此外,如何組織反坦克作戰也存在爭論。然而戰爭初期德軍閃電戰的成功給各國軍方敲響了警鐘。為了應付未來大規模坦克突破的威脅,各主要交戰國開始研製更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二戰之初,英軍裝備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波伊斯”反坦克槍和68號反坦克手榴彈。兩種武器各有不足,“波伊斯”反坦克槍的穿甲能力有限;而68號反坦克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太近,給使用者帶來很大危險。
為了儘快擺脫被動局面,英國國防部開始派人研製一種攜帶型超口徑發射器,取名為“嬰兒”。1941年6月,“嬰兒”開始接受皇家兵器部的測試,幾經改進之後終於被軍方接受,並在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產,被命名為步兵反坦克發射器,簡稱PIAT。PIAT自此成為二戰中英軍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到1945年停產時,其生產數量超過了11.5萬支。
設計特點
PIAT是“步兵反坦克發射器I型”的英文簡寫,其研製工作始於1940年。當時英軍步兵的“博伊斯”反坦克槍在德國坦克面前形同廢物,各種各樣的反坦克手榴彈只能在有限的特殊情況下使用。雖然英軍急需一種管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但是困難重重:在微型火箭技術方面英國人沒有經驗也沒有經費,無法研製反坦克火箭筒。但是保守者自有保守者的辦法。英國人最終在插口式迫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了自己的步兵反坦克武器-PIAT。
PIAT的結構簡單到了有些粗糙的程度,全重14.4千克,總長僅為0.99米。它的發射管是一根薄壁鋼管,內裝一根彈力約0.88千牛的彈簧和一個扳機。發射管前端有一個可容納彈丸的凹槽。大型擊針從下面伸出至凹槽中央。PIAT使用破甲彈,在彈體後方有一根空心尾桿,尾桿端部裝有一個小型發射藥筒。PIAT攻擊坦克的有效射程為91米,當做輕型迫擊炮對付房屋及建築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300米甚至更遠。
PIAT在發射第一發時,射手首先需要將彈簧壓至待發位置,然後把插銷推入彈簧前方卡住;隨後,從發射筒前部插入彈丸,用彈丸的空心尾桿套住擊針並確保到位;最後射手用一個簡易瞄具瞄準目標,用四指的力量扣動PIAT大得可笑的扳機。扳機釋放彈簧。彈簧向前彈出,推動擊針,擊發彈丸底火。彈丸在彈簧彈力和火藥氣體的推動下射向目標。與此同時,在後坐力的推動下彈簧會自動復位並再次處於待髮狀態。
在射擊裝甲目標時,PIAT的有效射程為91米,不過在這個距離上它的精度並不高,所以英軍步兵通常都在45-57米的距離上發射。射擊建築物或工事等大型固定目標時,有效射程可達320米。PIAT所發射的89毫米破甲彈威力可以達到100毫米。
PIAT的主要特點、也是主要缺點就是它的強力彈簧。從理論上說,射手可以在投入戰鬥之前壓好彈簧,每發射一次彈簧會自動復位,但是由於機械裝置不可靠,在第一次發射後彈簧並不一定會自動復位。在很多時候,射手不得不再次重複艱難的壓彈簧動作。這在戰場上不但非常危險,也很消耗體力。此外,PIAT的後坐力巨大,不但要求射手足夠強壯,而且還需要進行長期訓練。當然PIAT也有火箭筒所不具備的優勢-幾乎沒有尾焰。因此它可以在房屋等密閉空間內發射,也不易暴露目標。
實戰表現
在義大利本土作戰前,英國人對此進行了改進,穿甲威力有所增強,但引信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以至於在戰後英軍禁止PIAT的實彈射擊訓練。即便存在種種問題,PIAT在當時仍算得上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比如PIAT在發射時不會產生尾噴焰,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射擊,同時也不會因產生煙霧而暴露射手位置。
在1943年7月的西西里戰役中,加拿大軍隊首次使用了PIAT。但是由於引信設計上的缺陷,破甲彈只有在垂直命中目標時才會爆炸。英國軍械局不得不對引信進行緊急修改。諾曼第戰役時大英國協軍隊均換裝了使用新型引信的PIAT破甲彈。當時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的每個步兵排中都裝備有一支PIAT。在失敗的“市場花園”行動中,孤軍奮戰的英國傘兵就是用這種武器擊退了德軍坦克的多次進攻,他們甚至還組成小分隊攜帶PIAT主動出擊,摧毀了數輛“虎”。
1943年,在義大利本土作戰的盟軍遇到德軍頑強抵抗。一次遭遇戰中,英國皇家燧發槍團士兵傑斐遜·弗朗西斯用PIAT在不足100米的距離內接連向德軍的兩輛虎式坦克尾部開火,並將其分別擊毀。傑斐遜因此獲得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1944年10月21日夜,在義大利北部薩維奧河的激戰中,加拿大西佛斯高地步兵營列兵歐內斯特·史密斯用PIAT先後摧毀德軍坦克、自行火炮各2輛。其中一輛豹式中型坦克是史密斯匍匐到10米左右射擊而擊毀的,他因此成為第一位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加拿大人。
作為一種戰時的武器,PIAT的生產工藝比較粗糙,並沒有完全達到設計目的。其致命缺陷是操作複雜,裝彈速度過慢。在PIAT射手中流行著一句話:“你必須第一發就命中目標,因為你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彈簧拉力差不多達到90公斤,射手需要有很大的力氣和足夠的技巧。一般射手都是在站立狀態下拉動彈簧,但這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是不易做到的。扣動扳機至少要用兩個手指,必須扣住扳機幾秒鐘後反坦克彈才能發射出去,此時如果把持不住發射器,在最後一刻反坦克彈會偏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