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廓爾喀部隊

英國廓爾喀部隊

英國廓爾喀部隊是由來自尼泊爾山區的廓爾喀人及英國陸軍聯合組成。這樣的組合雖然令人不解,但這支充滿神奇色彩部隊卻以其紀律嚴明,英勇善戰而聞名於世。1813年及1816年,英國軍隊在印度曾和廓爾喀人發生過兩次小規模的戰鬥,雖然英國最終贏得了勝利,但廓爾喀人的戰鬥力卻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15年,英國軍隊的編制中有了第一支由廓爾喀人組成的戰鬥營。從此,廓爾喀人在英軍中服役的傳統延續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國廓爾喀部隊
  • 組合:來自尼泊爾山區廓爾喀人英國陸軍
  • 隨著:1967年這場小規模戰爭的結束
  • 目前:在英軍中服役有4個團
部隊簡介,廓爾喀旅,緬甸之戰,廓爾喀兵,武器,

部隊簡介

一百多年來,廓爾喀人一直是英國駐印度軍隊的一部分。但自從1947年英軍撤出印度後,廓爾喀人便移防至馬來半島,在那裡他們曾直接對抗印尼軍隊,他們的戰鬥技能得到極致的發揮。隨著1967年這場小規模戰爭的結束,英軍退出馬來亞半島,廓爾喀人便移師香港,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他們便全部移防至英國本土。
廓爾喀最初只有3個營,歷經多年的擴張和更名後,目前在英軍中服役有4個團,他們是第一,第六,第七和第十廓爾喀步槍團。廓爾喀步兵團中只有極少數英國軍官,其餘大多數都是廓爾喀軍官。在加入英軍之後,廓爾喀人將他們的的行動擴大到工程,通訊和運輸等方面,有時也有廓爾喀炮兵,傘兵和憲兵部隊。
廓爾喀人是從尼泊爾王國的山區部落招募而來的。由於應徵的人數總是遠遠超過實際需要,因此負責挑選的軍官便可進行嚴格的挑選。通常17歲半入伍的廓爾喀人,都會服役5年以上,情況最好的甚至會超過32年,一直到50歲才退役。
廓爾喀人穿著標準的英國陸軍制服。戰鬥裝備是DPM迷彩戰鬥服,配掛的綠色帆布帶則用於攜帶著名的庫克利彎刀(KUKRI)。閱兵時服裝在溫帶地區是深綠色,熱帶地區是白色,但士兵皆配有黑色漆皮腰帶,軍官則配戴十字型腰帶。另外,紐扣及徽章皆為黑色。而閱兵是士兵則戴著黑色無邊帽或廓爾喀軟帽,穿其它制服時則戴綠色貝雷帽。
庫克利彎刀是許多神話的主角,這種刀一直是狗的後腿形狀,刀背既厚且鈍,但刀鋒卻象刮鬍刀般的銳利。庫克利彎刀雖不能當作擲刀使用,但在肉搏戰中卻非常有用,是廓爾喀人十分喜歡的近距離作戰武器。
廓爾喀軍人曾長期駐紮在中國香港。1997年隨著英國殖民主義在香港的終結,令英國廓爾喀軍人對他們的未來陷於茫然。英國雖可能在本土維持1到2個營的廓爾喀軍人,但軍費將十分昂貴。這種來自“香格里拉”的素以飛刀神技著稱的神秘勁旅,恐怕真的會成為譯本傳奇故事而逐漸消失在歷史的灰燼中。

廓爾喀旅

五到廓爾喀人中去戰後,隨著媒體對廓爾喀軍人報導的增多,英國公眾也終於注意到了這些“來自東方、橄欖膚色的小個子”。需要強調的是,至少在1947年以前,所有廓爾喀軍人效力的都是印度部隊,而不是英國軍隊。英控印度期間,駐印軍分成兩部分:其一是傳統的英國團隊,出於殖民者的優越感,拒絕任何土著士兵;其次是由印度人、錫克人、廓爾喀人等組成的本土軍隊,其高級軍官由英國人擔任。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印英軍兵力保持在48個營步兵、4個團騎兵及一支炮兵;本土部隊人數基本是英軍的3-4倍。
由於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造成的裂痕,兩支隊伍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在這種背景下,一戰中為英國戰至最後一息的廓爾喀人,戰後儘管在軍事編制上並未有任何變化,但無論是從軍事角度,還是出於公眾的喜愛,他們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讚譽與推崇。與之相應的是,大批青年軍官嚮往在廓爾喀部隊服役,在他們看來,這可以保證自己可以在比較“體面”的任務露臉。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家族的影響:其父輩曾為廓爾喀軍官。沒有跡象表明廓爾喀軍官的子孫會受到關照,但子承父業的傳統確實一直存在。
自20世紀20年代起,廓爾喀團隊中一系列關於徵募軍官及士兵的模式日趨完善,並在之後的歲月中一直發生效用。長期募兵中,英國人總結出某些部落的青年更容易成為出色的士兵。由於廓爾喀人姓名後面要綴上部落名,所以塔帕、古朗、萊等在士兵名單中頻繁出現,給人造成一種家族部隊的錯覺。但實際上,血緣紐帶在廓爾喀士兵也實在是非常普遍。一個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廓爾喀兵家族可追溯到1790年,年輕的賈巴。興。塔帕在印度軍隊效力。他的兒子,巴利,於19世紀30年代時參加那什里營(後來的第4團),累積戰功升至相當於今天少校的軍銜。1875年,時威爾斯王子(後來的英王愛德華7世)訪問印度,巴利擔任值班軍官並獲得王子贈與的一把獵刀。
巴利的兒子,納圖,成年後也成為4團一員,曾任副連長,於1885年陣亡。他的3個兒子中,長子與次子加入4團,小兒子則被召入10團,次子於1891年在軍中病故;長子蘭努則一直在軍中效力。蘭努的長子-萊切曼,1905年入伍,1914年戰死於法國吉文西;次子仍舊效力於4團,一戰中在庫特拉馬拉被土耳其人俘虜,獲釋後返回4團1營,後升任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廓爾喀4團轉戰亞、歐、非的廓爾喀士兵中,有8人是蘭努的孫子。僅1978年,一份調查就顯示伊莉莎白第6廓爾喀來復槍團中有46對兄弟同時服役。一戰後,廓爾喀軍中關於限制英國軍官身高的規定被廢止,使得更多的青年軍官踴躍地走入廓爾喀軍營。
在他們中有一位中尉在將來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威廉。斯利姆,在加里波里,作為華威郡來復槍團的一員,他曾目睹6團1營的一隊士兵在肉搏中刀劈土耳其人,戰後,斯利姆積極申請在廓爾喀6團中任職,最終如願以償。為保證軍中將官的素質,不僅是單純從軍人的標準來衡量,還包括是否能與文化差異大迥的屬下處理好私人關係,自20年代起,所有廓爾喀軍官的徵募都實行一種“試訓”制:應徵者將會接到邀請,與自己所申請的團隊共同生活7-10天,然後由隊中現在的軍官投票決定去留。
即使留下來,之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贏得下屬的信任。一個廓爾喀軍官曾經回憶道:“你要在所有事情上表現出你的熱心。。。我們要盡全力維護士兵的財物,而不是先顧自己;行動中,在為自己擔心之前,先要照看好士兵是否吃飽穿暖。你必須要凡事作表率,要讓他們看到任何你要求他們做的事,你自己也正準備去做。不打仗時,要幫助他們理好個人事務,特別是財務問題(廓爾喀人好賭博)。
作為回報,廓爾喀人會對你馴順而忠誠,更重要的,他把你當成朋友。”廓爾喀英籍軍官首要任務是學習廓爾喀語,除了交流,更重要的原因是讓士兵明白自己的命令,因為廓爾喀士兵是不需要學習英語的。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軍官也有機會了解廓爾喀人的精神、思維過程及文化。來自東、西尼泊爾的廓爾喀士兵,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團的成員通常全部來自東部,或是西部,從不混雜。他們在性格上的區別,曾在廓爾喀軍中服役的戈登。考瑞甘這樣解釋:“西部人早晨起來,走出村子,到自己的田中幹活,然後回到家中,在路上,他會和每個遇到的人聊上兩句。由於居住在一個集體中,他們在社交上更活躍一些。而東部人是直接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即使是鄰居都相隔很遠,他們習慣獨立思考,對生人充滿戒心。對於新來的軍官,西部人的想法往往是:‘這是我們頭兒,不錯;他廓爾喀語說的挺溜,不錯;總的來說,這人不錯’。而東部人就要保守一些,‘這人可能不錯。。。不太確定,等等看吧’。”
20世紀20-30年代,國際上相對平靜,但廓爾喀人在印度並不清閒,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及與西北邊境部落的武裝衝突仍在繼續。儘管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廓爾喀人與帕坦人及瓦齊人間的衝突卻如原始人般野蠻與血腥。1935年夏,4團2營A連與一群武裝分子遭遇,肉搏中,對方有人在背後開槍打死了一名年紀很輕的廓爾喀戰士。A連士兵被這種卑劣的行徑激怒了,任務完成時,上士巴比爾右手拎著滴血的彎刀,左手是5個帕坦人的腦袋。行為肯定是違法的,但沒有人阻止他。而對手也早已習慣於雙方的“以暴制暴”。英國一方任何人被俘,下場將會非常悽慘:梟首或閹割,後者有時會由婦女來完成。
1934、1935年,尼泊爾發生了兩次大地震,大批廓爾喀士兵開赴家鄉抗震救災。8團2營士兵哈克比爾。塔帕,擁有超乎常人的聽覺,因此成功救助了很多埋在廢墟下的受難者。該營中另一名英雄是下士南得拉爾。塔帕,被授與英國非戰時最高榮譽-帝國勇氣勳章。當1940年英王喬治六世創建喬治十字勳章時,南德拉爾的英勇行為仍未被遺忘,早已退役返鄉的他又被重新授與喬治十字勳章。30年代末,英控印度的形勢愈發不可收拾,印度人與印度人、印度人與英國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衝突日益火爆、頻繁。一切跡象表明,英國統治印度的日子已屈指可數。如果印度最終獨立,廓爾喀人的命運又會如何?尚未得出結論時,在歐洲,德國人再次將世界推向大戰的邊緣。
北非烽火20世紀30年代的廓爾喀官兵,日子過得要比此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舒坦。儘管政治上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的訴求仍很強烈,但英屬印度西北及東北邊境的衝突和傷亡日益減少。廓爾喀各連隊終於能夠在軍營中得到充分休整,並完成有針對性的訓練,旨在完善指揮體系及提高士兵在戰場上的效率及技巧。日常生活中,上層軍官又拾起了舊式的禮儀,在觥籌交錯,衣香鬢影間打發每一個周末。 1939年9月,駐防阿富汗邊境的第4廓爾喀團正在積極籌備自己為期一周的夏日慶典-狗展、運動會、野營、還有一個盛大的舞會-從一台劈啪作響的收音機里,他們收到了英國對德宣戰的訊息。但邱吉爾之前的張伯倫政府仍是抱著將戰爭洪流引向蘇俄的幻想,並不急於將英軍迅速投入與德國人的正面交鋒中去。直到1940年5月,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已完全潰敗,駐印軍才開始動員。應英國駐尼泊爾公使的要求,廓爾喀軍隊需在最短時間內擴編到30個營。這只是個開始,數月間,在印度的10個廓爾喀訓練基地中,廓爾喀人已經組成了45個整編營。受限於尼泊爾惡劣的交通及通訊設施,開拔及增兵的訊息都是由人口頭傳達。1940年間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分外熱鬧,家家戶戶奔走相告,通往印度的山路上,如節日中走親訪友般熱鬧。許多現役士兵在探親假中被召回,其中有人甚至才到家,他們每個人的身後,都跟著上百個如此迫切的“志願者”。 二戰中,不少於250,000的廓爾喀人在歐洲、北非、中東、及南亞為英國政府效力。他們最初的軍事行動可謂是“故地重遊”。美索不達米亞,此時已叫伊拉克,1941年5月發生反英的武裝叛亂,成立了拉希德。阿里親納粹政府。英國駐印度司令部火速派出兩個師組成遠征軍,其中第10印度師的師長由新提升的斯利姆少將擔任。叛亂平息以後,斯利姆又指揮第10印度師擊潰維希法國軍隊占領敘利亞;接著與蘇聯合作南北對進占領伊朗。 但英國在中東的軍事勝利並不足以抵消同時期在北非的被動。1940年9月至次年2月,英國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以5萬兵力橫掃格拉齊亞尼元帥率領的50萬意軍。1941年2月14日,隆美爾君臨北非,其麾下的非洲軍團只用月余就將英軍驅趕回了埃及,只有托卜魯克憑藉重兵頂住了德意聯軍的圍攻。在托卜魯克的守軍中,即有廓爾喀7團2營、4團2營、5團2營。之後又有3團2營及8團2營也作為援兵投入戰場。到1942年上半年,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雙方均無進展。5月22日,隆美爾再次揮師猛攻托卜魯克。一場坦克大戰後,非洲軍團在比爾哈基姆突破英軍防線。6月1日,作為第10印度步兵旅的一部分,廓爾喀4團2營奉命阻擊德意聯軍。在戰鬥中,他們裝備的2磅反坦克炮對德國坦克如隔靴搔癢,隆美爾的鐵騎洪流輕易地衝垮廓爾喀人的防守,2營大部淪為戰俘。相同的命運也落到了7團2營的身上:6月21日,托卜魯克陷落,7團2營在與其他部隊完全隔絕,戰至彈盡糧絕,全營最終向德國人投降。3團2營和8團2營在托卜魯克失守及其後德意軍隊進兵埃及的過程中折扣大半,餘部退守阿拉曼,在那裡,奧欽萊克將軍構築了最後一條防線,把自己所有能用上的東西都砸向了隆美爾,7月間,埃及暫時保住了。奧欽萊克在其去職後,在偶然提及廓爾喀營隊時,將軍很是讚賞廓爾喀人的堅韌,“他們總是損失最重的”。 還是在阿拉曼,8月,蒙哥馬利來了;10月末,英國人開始反擊。憑藉雄厚的物資儲備,英軍在北非終於轉運了。此時北非的戰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炮擊、裝甲部隊出動、後面步兵掩護,就這樣,廓爾喀人與其他盟軍並肩將隆美爾逐到了突尼西亞。1943年春,隆美爾的軍隊只能困守在突尼西亞中部崎嶇的山地中。在北非對德最後一戰中,第4印度師為主力-英國第8軍-充當先鋒。第4印度師師長是出身於廓爾喀2團1營的弗朗西斯。圖克將軍,其轄下共有3支廓爾喀營。 蒙哥馬利乘坐過的M3格蘭特坦克 第4印度師的任務是在夜間偷襲法特納撒高地,以便第8軍迂迴包圍非洲軍團。圖克親自指定廓爾喀9團1營和2團1營擔負進攻高地主峰的任務。下達命令後,將軍對自己老部下能否完成使命心懷忐忑,他在當天的日誌中寫道:“這樣一個人力難以企及的任務,也許太難為他們了。”圖克的擔心並非多餘,高地山勢陡峭,遍布機槍工事。1943年4月5日夜,暮色掩蓋下,廓爾喀突擊隊向9公里外的德軍陣地進發。 行動中所有廓爾喀士兵都表現出一如既往的驍勇,而其中2團1營廓爾喀少校拉巴哈德。塔帕以當晚的卓越表現獲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關於他的表彰是這樣描述的:“按計畫,塔帕率領兩個排突破並鞏固唯一一條可以掩護全師進山的通道。。。。和敵人最先遭遇在一條盤旋於險峻狹窄裂谷中的羊腸小道的入口,裂谷中遍布火力點,配備反坦克炮及機槍;盡頭是一個小平台,再往上就是60米高的峭壁,平台及峭壁完全處於守軍輕重火力射程內。最初的突擊中,拉巴哈德率領戰友用彎刀及刺刀清除了外圍據點的德國人。但接下來向上的每一步,他們都要面對上方密集的彈雨。拉巴哈德等人一鼓作氣衝進了下一個火力點,少校親手砍死2名敵軍,並用左輪槍解決了另2人。到頂峰的最後一段路已被火力覆蓋,拉巴哈德和另外兩名士兵還是成功地摸了上去,又有2名守軍成了他的刀下之鬼,他的手下也幹掉了兩個,餘下的敵人逃散。全連陸續跟了上來並守住隘道,從這裡,他們可以從容地清理山脊下方敵軍的反擊。毫無疑問,整個行動的成功關鍵在於少校及其小分隊在山谷所表現出的無法言喻的英勇。”

緬甸之戰

1941年12月7日凌晨,珍珠港事變爆發。當日本突襲機群尚未從母艦起飛之時,4500海里以外,當地時間12月8日,上萬名日軍在馬來半島登入,8日天明後,日軍航空兵對半島上未被其地面部隊占領的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基地進行多次空襲;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空中力量傾刻間損失殆盡。12月8日下午,在無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英國遠東艦隊旗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在4艘驅逐艦護衛下由新加坡出海,被日軍偵察機和潛艇發現,12月10日下午,在關丹東南海域,遭日本航空兵反覆攻擊,“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雙雙殉難,英國駐遠東海軍主力亦不復存在。兩日內,日軍即取得在東南亞制空、制海權。
隨後,馬來虎山下奉文指揮日本陸軍一路勢如破竹,於1942年1月11日攻進馬來亞首府吉隆坡;2月8日夜,日軍強渡柔佛海峽,在新加坡島登入,12日,推進到新加坡市郊,14日占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15日,在日軍登入一周后,陸軍司令帕西瓦爾中將簽定了無條件投降書,英國人所謂的“東方第一堅城”落入日軍之手。3個月內,14萬英軍(包括澳大利亞及印度部隊)或陣亡、或被俘,其中包括廓爾喀2團2營和9團2營。即便是戰俘,在其後日軍的虐待及長年勞役中,亦是九死一生。
日本的東南亞攻勢,自然不會漏過英控緬甸。1941年12月下旬日軍飛機開始轟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第15集團軍司令飯田祥二郎中將所部4個師向緬甸大舉進攻。駐防緬甸的是第1緬甸師及1941年4月組建的第17英控印度師,還有戰前才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赫頓中將負責全權指揮駐緬軍。此外,參加緬甸戰役的還應該算上中國遠征軍第5軍和第6軍。這裡需要提上一句的是,英國在此前的表現相當猥瑣。41年,迫於日本外交上的壓力,英國置已臨絕境的中國抗戰不顧,關閉滇緬公路。當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時,又馬上炮製出《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進而促成中國遠征軍入緬。
面對日軍的叢林包抄、遠程滲透,英軍一觸即潰。42年2月,仰光以東錫唐河防線,廓爾喀7團1營、3營、3團1營、5團2營及部分第17印度師官兵,由於河谷上橋樑被炸而阻於東岸,成為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最慘烈的一仗,17師8000名官兵僅有3500人逃回西岸,4個廓爾喀營即傷亡2000多人。3月8日,仰光失守。
即使是大難臨頭,當時在緬的英軍、乃至盟軍,無論從指揮還是行動上,只能用混亂來概括。英軍當時權力分配如下:最高指揮權集中在剛剛從北非鎩羽而歸的印度總司令韋維爾上將手中,下面即是亞歷山大中將。作為集團軍級的司令部,亞歷山大在名義上還要管轄英軍以外的中國遠征軍,因此在亞歷山大和英軍兩個師之間又設立了一個軍部,軍長由從中東調來的斯利姆少將擔任。實際上,自從英國人放棄緬甸,統率中國遠征軍的美國中將史迪威便已置英國人於腦後。亞歷山大與斯利姆雖有級別高下,職責卻無不同,這種設定倒讓我想起國內的地委書記與市委書記。而史迪威在緬甸也要不時應付來自於蔣介石的干預。
在這樣背景下,盟軍始終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究竟是在中緬甸防守,還是在撤退中保存實力,或是乾脆放棄緬甸撤進印度和中國呢?英軍最高統帥部和韋維爾、亞歷山大的司令部之間都缺乏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由此引發的戰役協調導致一系列危機,第1緬甸師主力在仁安羌被圍(被新38師孫立人所部解救),和戴安瀾200師同古保衛戰失利,皆源於此。到4月底,緬甸潰局已不可挽回,盟軍最終撤往印度。
正如北非的失利為蒙哥馬利脫穎而出埋下伏筆,緬甸也造就了英國現代軍史上一位將星-時任緬甸軍軍長的威廉。斯利姆。但與蒙蒂身出名門、一帆風順的軍旅生涯相比,斯利姆走過的路則顯得略為曲折。斯利姆年少時便有從軍建功之志,但由於家境貧寒,又無背景,無法進入桑德赫斯特軍校(英國高級將官的搖籃)。斯利姆早年任職於鋼鐵公司,後千方百計加入伯明罕大學的後備役軍官訓練團,成了一名後備役士官。一戰爆發後,斯利姆進入現役,編入皇家華威郡來復槍團。1915年,該團參加加里波里戰役,斯利姆在戰役不久傷重回國。1917年3月痊癒後又服役於美索不達米亞,再次負傷,傷好後轉往英國駐印度陸軍當參謀,1918年,斯利姆升任上尉。1919年斯利姆從英國陸軍轉入印度陸軍服役。
1939年二戰爆發時,斯利姆以印度第5師10旅準將旅長身份在非洲作戰。最初斯利姆顯現出對指揮大部隊作戰經驗不足,好在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孱弱,沒有造成嚴重後果。1941年初斯利姆在義大利飛機掃射時負傷,回到印度。1941年5月出任中東遠征軍司令錢南中將的參謀長,後由於第10印度師師長生病而代師長之職。第10師在伊拉克、敘利亞及伊朗參加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保證了英國戰時的油料供給。斯利姆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人,在相對輕鬆而次要的軍事行動中,他提升了自己作為高級將領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技巧。在緬甸,他迎來了真正的考驗。
而在組織撤退的過程中,亞歷山大與斯利姆各有分工。亞歷山大在組織後方勤務撤退,斯利姆率軍主力負責後衛。從結果來看,斯利姆在整個行動中表現要優於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部屬在敗退途中日益陷於雜亂,部分士兵竟成了土匪。在這種混亂局面下,部隊行動拖沓,漏洞百出。一座按計畫應炸掉的鐵路橋,由於命令數日不至而延誤。反倒是看管曼德勒城外油料庫的馬恩斯少校,在接到亞歷山大的明確指令後,將倉庫引爆。這些燃料是後面斯利姆手下第7裝甲旅必需的,為此,數年之後斯利姆仍舊遷怒於不幸的馬恩斯。斯利姆所部則在敗局中不呈亂象,行動井然有序,甚至組織起幾次效果不錯的反擊戰,以遲泄日軍追兵。最後一段路程,斯利姆的對手已不是日本人,而是肆虐的季風。1942年5月,緬甸軍抵達印緬邊界,雖然疲憊不堪,但他們必竟保存著原有的建制和所有輕武器。重武器因無法運過親敦江被放棄,重炮向日本人發射完全部炮彈後炸毀,第7裝甲旅的坦克只有1輛渡過親敦江,其餘全被破壞。
英軍退到印度以後,熱帶季風雨遲泄了日本追兵的步伐,英國人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並著手改組指揮系統,韋維爾仍是印度總司令,印緬前線,緬甸軍解散,新組建東方集團軍,由於亞歷山大已奔赴北非,原印度東部軍區司令歐文中將任集團軍司令,下轄第4軍和第15軍。斯利姆擔任15軍軍長,防守印緬邊境的南端。斯利姆在南亞的歲月中,不知何故,除了後來的蒙巴頓勳爵,一直與上司關係不睦。沒有跡象直接表明出身桑德赫斯特軍校的畢業生們對這個五金商的兒子抱有任何成見,但那些軍校生之間往往相處融洽是顯而易見的。他倒是與美國中將史迪威互相有幾分欣賞,而史迪威對斯利姆之外的英國將領也多半看不上眼。撤出緬甸後,BBC對亞歷山大進行了採訪,之後出爐了一篇頌揚將軍“英勇而足智多謀”的文章,與亞歷山大和斯利姆均共事過的史迪威評價道:全是廢話。
1942年底,為防止日軍從若開海陸聯合進犯印度,韋維爾下令第15軍主動發起第一次若開戰役。集團軍司令歐文越過斯利姆的15軍軍部,親自指揮14師師長勞埃德少將負責戰事。由於半島地形狹長,第14師在3個月內逐次增兵進攻日軍33師團。斯利姆對這種傳統的正面進攻方式感到擔憂,但他的意見沒有及時得到重視。4月上旬,在英印軍久攻不克之時,從緬甸中部調來的日軍有延支隊,從背後對英軍側翼警戒部隊發起猛攻,英軍的潰敗已在所難免。溫蓋特準將倡導的遠程突襲成為成為這一時期英國對日作戰的主要手段。
所謂的遠程突襲不過是以一隻特別行動部隊,利用現有的裝備滲透到日軍背後,從事以騷擾破壞為主的游擊戰。其倡導者溫蓋特準將生於印度,早年受教於桑德赫斯特軍校,1923年從軍,曾在印度及蘇丹服役。1936年,作為情報官來到英屬殖民地巴勒斯坦,即一戰中“阿拉伯的勞倫斯”戰鬥過的地方,實際上溫蓋特與勞倫斯確實有一些親屬關係。但與勞倫斯不同的是,溫蓋特幫助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猶太人。當時在巴的猶太人是十足的弱勢群體,在阿拉伯人的襲擾下苦不堪言。英國統治者希望雙方在當地能保持均勢,不願任何一方坐大。溫蓋特親自參與了猶太武裝組織“夜間別動隊”的組建及數次行動。但他幹得有點太過火了,極端支持猶太復國運動最終觸怒了當局,導致他被調離。但他訓練的那批人其後一直是猶太地下武裝力量的中堅,其中就有伊薩克。拉賓。不甘寂寞的溫蓋特在這以後又幫助過衣索比亞人對抗義大利軍隊,並在北非加入韋維爾麾下,又隨其調往印度。1942-43年間,值英軍新敗之際,溫蓋特準將又躍躍欲試地想在日本人身上實施自己的遠程作戰。
無意於“大動作”的韋維爾對此並無異議,遠在倫敦的邱吉爾也頗為熱心,畢竟,英軍不應該在南亞一直沉寂下去,哪怕是一些象徵性的行動,也多少在盟友,特別是美國人面前有個交待。得到首肯後,溫蓋特以自己的77旅為班底組建突擊隊,並將其命名為“欽迪特”,在緬文中,這是一種生翅的獅子,其雕像被用於保護廟宇。共有約3000名成員,由利物浦團,廓爾喀2團3營,緬甸2營及其他團中抽選的士兵組成。這支廓爾喀營是新組建的,不過正合溫蓋特準將之意,他認為新兵更容易接受自己全新的、針對叢林的作戰訓練。他首先做的,就是把人員拆散,重新編組。這與廓爾喀營隊一貫的做法是相悖的,大部分廓爾喀人根本無法與新長官交流,結果只能去趕騾子。溫蓋特也是少數對廓爾喀人頗有微詞的英國將領之一。
1943年2月8日,“欽迪特”成員連同他們的騾馬分成兩個縱隊從英帕爾出發,第一次行動拉開序幕。此行的主要目標是破壞日軍從曼德勒到密支那的公路和鐵路線。主力部隊2周內在密林中穿行300公里,在預告約定的地點成功得到了皇家空軍投放的補給,緊接著便迅速開始實施爆破,把一段近60公里長鐵路切斷了30處。但雄心勃勃的溫蓋特並沒有讓隊伍立即撤入賴以生存的密林,而是決定渡過伊洛瓦底江與南線縱隊會合。在毫無遮掩的平原上,他們很快被日本人的巡邏隊盯上了。此時已遠離空投區,飢腸轆轆的部隊只能以輕武器與日軍對抗,同時還要應付肆虐的病魔。3月24日,溫蓋特終於放棄兩支縱隊會合的計畫,將隊伍化整為零,以圖滲透敵人重兵布防的伊洛瓦底江防線。連續的惡戰,饑饉,疫病及近千里的行軍,有1/3的“欽迪特”隊員再也沒能回到印度。大部分廓爾喀士兵在有“瘋子麥克”之稱的卡爾沃特(後於1945年3-10月指揮SAS)少校的帶領下,境況稍好,有200人回到基地,446人失蹤,其中有150人後來歸隊。從任何角度來講,這次行動都是得不償失的,但邱吉爾個人對溫蓋特準將頗為讚賞,戰時的英國媒體也對其大肆吹捧。1943年8月,魁北克峰會期間,邱吉爾把溫蓋特也帶上了。1944年3月,重新組建的第二支“欽迪特”已擴充至包括原77旅在內的6個旅,約2萬人,並得到大批美國空軍野馬戰機及C-47的協助。但在同月,溫蓋特出師未捷,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繼任者喬。萊恩坦是出身於廓爾喀4團的老兵,在他手下,廓爾喀人又重新恢復了戰鬥力。在新近擴充的突擊隊中,除前一年2團3營的倖存者外,廓爾喀6團3營、4團3營及10團4營相繼加入戰鬥序列,卡爾沃特也晉升為77旅旅長。77旅後在緬北配合史迪威發動密支那會戰,少尉麥可。阿爾曼德和士兵圖爾巴哈德。潘戰後獲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在整個1944年中,“欽迪特”官兵和日軍纏鬥於緬甸的叢林中。與此同時,蓄勢日久的盟軍在在印緬全境發動反擊。1943年,盟軍對緬甸戰場的指揮機構重新調整:韋維爾出任印度總督,另一位在北非的失意者奧欽萊克上將任印度總司令,但不負責緬甸戰事。對日作戰移交新建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是蒙巴頓勳爵。戰區地面部隊主要是第11集團軍群,下轄斯利姆的第14集團軍和史迪威的中國駐印軍。1944年3-9月間的英帕爾會戰,以英印軍勝利而告終,並就此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局面。此前,以斯利姆為首的一批英軍將領,在屢次挫敗中摸索出一套適應叢林作戰的單兵及分隊作戰模式,並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戰略戰術上,制訂了縱深部署以防被包圍,以及被圍後固守待援並實施反包圍的方針。實戰中,日軍對英帕爾完成合圍,卻無法全殲守軍。戰役中盟軍的後勤及運輸亦居功至偉。3月下旬,“駝峰”航線的45架C-47運輸機借給英軍使用,第5英印師及全部準備一周內即從若開運抵英帕爾。而日軍戰前幻想英軍脆敗以就食於敵,給養非常有限(想起志願軍的“星期攻勢”)。雙方進入相持,尤其是雨季來臨後,日軍陷入絕境,最低時每人全日口糧不足1兩,與之對應的是城內守軍尚有菸酒供應。6月末,日軍連最起碼的生存都無法保障,潰敗自然在所難免。9月初,日軍回到半年前的出發地,當初的10萬人回來不到一半。親敦江西岸,日本人腐屍累累、枯骨枕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及大英國協軍隊中,共有100人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其中的31枚誕生於緬甸戰場,僅廓爾喀營隊就獲得了9枚。毫無疑問,所有勳章獲得者都有一個英勇的故事,甘珠。拉瑪則是在英帕爾會戰中湧現出的代表之一。甘珠。拉瑪1942年作為一名士兵加入7團時僅17歲。他並不是廓爾喀人,甚至也不是尼泊爾人(看名字象是西藏過去的),新兵訓練結束後編入1營。英帕爾會戰中,7團1營隸屬14集團軍第17印度師48步兵旅,戰役初期,時年19歲的甘珠因為伏擊日本巡邏隊而受嘉獎。1944年6月12日上午,甘珠所在的B連與日軍遭遇。敵軍步兵在3輛中型坦克的支援下,火力異常兇猛,英方部分陣地丟失。B連領命發動反擊,但不久即被對方的機槍火力及坦克炮火壓制住。連中的1號PIAT(步兵用反坦克發射器)射手甘珠,不顧被打斷的左手手腕及另兩處傷勢,冒著日軍火力獨自向敵坦克接近。在27米的距離上,用一隻完好的右手操作PIAT,先後擊毀2輛日本坦克,第三輛亦被其他反坦克炮火擊中。甘珠隨後又連續投擲手雷,全殲企圖逃脫的坦克乘員。英軍就此扭轉戰局,甘珠直到此時才被送到救護所,後隨其他傷員被運輸機撤往後方,行前即被告知自己將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在阿拉曼戰役後,邱吉爾曾說過:“在阿拉曼之前,我們從來沒勝利過,在阿拉曼之後,我們從未失敗。”在緬甸,他本來應該把這句話再重複一遍,只需把阿拉曼換成英帕爾就行了。從這時起,盟軍在印緬邊境全線發起反擊,只是因為雨季的來臨,日軍得以苛延至1945年初。1945年2月旱季到來後,斯利姆利用臨時組建的機械化師為先鋒,強渡伊洛瓦底江,在曼德勒-敏鐵拉與日軍會戰,3月末,日軍全線潰退。但以日本人的頑強,如果就此認為南亞大局已定未免過於樂觀了。實際上,即使在5月份歐洲戰火平息之後,緬甸戰場戰事猶酣。5月12日夜,廓爾喀8團4營士兵萊奇曼。古朗所在部隊在伊洛瓦底江西岸設防,堵截潰逃中的日軍。萊奇曼1941年應徵時24歲,已經超齡,並且他長得非常瘦小,身高只有1。5米。若不是在戰時,他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廓爾喀士兵的一員。13日凌晨1時許,約200名日軍向萊奇曼所在連隊據守的陣地發動進攻,萊奇曼的哨位由於臨近一條林間通道而首當其衝。日軍衝鋒前先扔了一通手雷,萊奇曼先後將2枚落入自己戰壕的手雷擲了出去,第三枚卻在手中炸響,當即崩掉了他的右手手指,面部也受傷。這時,同一哨位的另兩名戰友傷重不支,日軍已經嚎叫著撲了上來。萊奇曼憑藉僅存的左手裝彈、射擊,始終保持自己哨位上的火力。4個小時中,在敵人數波攻勢的衝擊下,哨位始終沒有被這個瘦小的傷兵放棄。凌晨戰鬥結束時,整個連隊陣地前橫躺豎臥著87具日本人屍體,僅萊奇曼的哨位前,就有31具。萊奇曼被撤往後方,除失去右手外,右眼亦於稍後不治。1945年12月19日,印度總督韋維爾元帥親自在德里主持授勳儀式,包括甘珠。拉瑪、萊奇曼等9名緬甸戰場的廓爾喀士兵獲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萊奇曼74歲的父親也在觀禮台就座,他用11天時間從尼泊爾的山村趕到這裡。萊奇曼的一個兒子後在8團任軍官。約翰。梅傑任首相期間,曾在唐寧街10號接見過萊奇曼,當時他在倫敦參加一項旨在救助廓爾喀老兵的基金募集儀式。
1944年,當緬甸戰局扭轉之際,在亞平寧半島的蒙卡奇諾,廓爾喀人也在浴血奮戰。1944年9月17日,廓爾喀9團1營在聖馬利諾附近同德軍激戰,至19日,雙方仍勢均力敵。當日破曉,薩巴哈德。塔帕所在連投入戰鬥,他是連中的1號布倫機槍手。他和自己的隊長剛剛除掉德軍一處機槍陣地,另一隊德軍反撲過來,隊長被手榴彈炸傷。薩巴哈德毫不猶豫地提起機槍沖向德軍,因為只有在前方的山脊上才能有更好的射擊視界。他一個人的機槍火力壓制住了幾股正在企圖滲透入盟軍陣地的德軍。2小時後,連隊彈藥告磬,不得不撤退。薩巴哈德一直掩護戰友撤往後方,直到射完最後一個彈夾。當他發現在自己與德軍之間尚有已方2名傷員時,他又不顧安危沖向傷兵。但他第二次返回時,終於倒在了密集的彈雨下。1945年3月,韋維爾元帥將薩巴哈德所獲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頒給了他母親。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一名廓爾喀兵奉命看守一批阿根廷俘虜。他命令俘虜們坐在地上,可有一名阿根廷軍官拒絕執行命令,堅持站著。那么廓爾喀兵沒有大聲訓斥,而是兩眼逼視著他,並用右手慢慢抓住了掛在腰間的“戈戈里彎刀”的刀柄。阿軍官見狀,膽戰心驚,乖乖地坐在地上。
廓爾喀兵是英國從位於喜馬拉雅山西部的山國--尼泊爾招募的僱傭兵。1814年,尼泊爾王國的廊爾喀戰士奇襲了克什米爾和不丹。英國人以3萬人對付尼泊爾1.2萬人,經過兩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實現了和平。這一戰對英國人是一個教訓,尤其是廓爾喀兵寧死不屈的勇猛精神得到了英國人的敬佩。之後,英國與尼泊爾簽訂條約,享有招募廓爾喀兵的特權。從此,他們就在平均身高1。6米、佩帶彎刀的尼泊爾男子中為英國軍隊招募新兵。目前英軍中有顧爾喀兵3700人。
尼泊爾境內80%是山區,廊爾喀人自幼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練就了一雙“鐵腳板”。他們性格強悍,身體健壯,待別善於山地戰和近戰。池們特別喜歡佩戴“戈戈里彎刀”,這種彎刀長約1尺(1/3米),鋒利無比。據說這種彎刀一經拔出就必須見血。尼泊爾一般成年男子都能一刀將水牛的頭斬下。如果一刀斬不下牛頭,就不能被人看作是男子漢。此刀本用於割草、開路和護身,後來引入軍中,便成了隨身必備的武器。
廓爾喀兵最初來自尼泊爾加德滿都以西的廊爾喀村,現在每年都有年輕的男人從尼泊爾各地來到西部城市博克拉的英國廓爾喀士兵招募中心申請當兵。經過嚴格的選拔,幾千人中只有兩百多人能幸運成為英國職業軍隊中的一員。廊爾喀兵年薪8500美元,他們每兩年回家探親一次。回到家鄉他們受到王子般尊敬.也是備受歡迎的求親對象。廊爾喀兵服役期是15年,退役後他們一般都回到家鄉。每年他們都將軍餉的大部分匯回家鄉。對尼泊爾來說,這是僅次於旅遊業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1962年,中印兩國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爆發了邊境衝突,問題的由來是歷史上有名的“麥克馬洪線”。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印度軍隊中,有一支由尼泊爾的廓爾喀人組成的僱傭軍團,十分驍勇善戰。我軍和廓爾喀軍團的初次交鋒,是在1962年7月,地點是中印邊界的加勒萬河上游。
1962年4月,印度陸軍總部命令西部軍區司令道拉特·辛格派人再加勒萬河上游建立哨所,以控制中國哨所。辛格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他電告總司令考爾:“中國很早就在薩木崇嶺設了哨所,任何威脅這個哨所的行動,都可能引起中國軍隊的強烈反應。”考爾回答:“別怕,我們一致認為,中國人不會有強烈反應。”辛格仍然很擔心,主張鞏固已設立的哨所,不再設立新哨所。考爾卻說:“我們必須搶先一步,控制他們,我們的政策是前進!前進!前進!”
就這樣,一支由廓爾喀僱傭軍聯隊在1962年7月初到達指定地點,並開始修築工事,切斷了中國哨所的後路,阻攔中國的運輸隊。中國政府提出抗議,印度政府卻置若罔聞。
7月10日,中國軍隊在薩木崇嶺巡邏時,遭遇印度軍隊,雙方劍拔弩張,僵持了一段時間,最後為避免流血,中國軍隊主動後撤。一位懂印度語的中國戰士向印軍喊話:“廓爾喀士兵們,中尼兩國人民有深厚的友誼,我們是朋友,請你們不要開槍。”事實上,尼泊爾政府並不願意看到廓爾喀士兵和中國軍隊作戰。因為中尼兩國長期保持著友好關係,並且按照尼泊爾同印度的協定,印度派廓爾喀僱傭軍上前線時,印方有義務通知尼泊爾政府,但這次印度卻沒有通知尼泊爾。
考爾得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欣喜若狂,認為中國軍隊膽怯了,更加得寸進尺,派軍增援,於8月初接近薩木崇嶺。此時中國也派軍增援以防止印軍繼續深入。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1962年10月20日清晨,我軍各攻擊部隊源源不斷進入各自崗位,等待反擊印軍入侵的進攻命令。司令員張國華和副司令鄧少東看著表,等待那莊嚴一刻的到來。7點29分,另一位副司令趙文進下令炮火準備。7點30分整,隨著一聲“射擊!”我軍萬炮齊發,猛然間,地動山搖,印軍陣地上頓時一片狼籍,克節朗河兩岸充滿了火藥味。戰鬥中,我軍採用中央突破法,在三、四號橋之間部署三個團,其中一個團擔任正面攻擊,其他兩個團從側翼進攻。我軍進展十分順利,一小時之內就占領了扯東哨所。
但是在攻打廓爾喀聯隊時遇到麻煩,他們駐守在一個較高的山嘴,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我軍某連隊到達山下時,被密集的敵軍火力壓制住了。恰在此時,火箭班趕來增援,火箭班長鐘琪帶領戰士,背著火箭筒沖了上去,敵人的碉堡里噴出熊熊火焰,鐘琪和戰友巧妙地躲過了敵人的火力,架好火箭筒,隨著一聲巨響,敵人被消滅了。後面的戰士一躍而起,衝上山頂,和敵軍展開了白刃戰。
激戰之後,敵方陣地上只剩下十來個廓爾喀士兵。絕望中,他們企圖做最後一搏,向中國軍隊投擲手榴彈,端著刺刀衝出戰壕。炮手王潤在敵人跳出戰壕的瞬間,發射了致命的一炮。隨著“轟!”的一聲巨響,陣地上寧靜了,反撲的敵人全部倒下,我軍經過激戰終於攻占敵方陣地。戰鬥結束後,團長王應龍下令用隆重的軍禮厚葬廓爾喀士兵,以示對他們戰鬥精神的敬佩。
中方主動停戰後,印軍司令辛格乘直升機視察戰場時,看到中國軍隊為戰死的廓爾喀士兵舉行葬禮時,頗為感動,只說了一句,“我了解中國人,只要不是入侵,他們不會開槍”。
廓爾喀士兵雖然參加了這次注定失敗的戰爭,但是他們的戰鬥精神卻贏得了中國軍隊的尊敬。同時,也反過來證明,在反侵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是世界公認的。
10月22日英國媒體宣稱,英軍將在本周內加入在阿富汗的地面作戰。
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不僅動用航空母艦和潛艇發動對塔利班的首輪攻擊,還將陸軍精銳的廓爾喀部隊調至阿曼參加“快劍2號”軍事演習。這些來自尼泊爾山區的小伙子經常在與阿富汗地形地貌相似的地區進行大強度的訓練,使這次演習具有極強的針對性。10月10日,布萊爾首相親臨演習現場慰問部隊,據稱布萊爾向來對神勇的廓爾喀部隊青睞有加。因此,英國陸軍很可能在未來的地面戰鬥中使用廓爾喀部隊。
英國廓爾喀部隊主要由來自尼泊爾山區的廓爾喀人組成。廓爾喀原是尼泊爾眾多部落之一,歷經幾百年的征戰,驍勇強悍的廓爾喀人於1769年用武力統一了全國。到19世紀初葉,尼泊爾的擴張與印度的英國殖民軍產生了利益紛爭,並引起了武裝衝突。英軍在作戰中吃盡了廓爾喀人的苦頭,他們赤裸上身、手持彎刀、高喊“刀槍不入”衝鋒陷陣的情景,令英軍魂飛魄散,不寒而慄。衝突結束後,英國看中了廓爾喀兵的勇猛無畏,決定將英勇善戰的廓爾喀人招至麾下,組成“廓爾喀兵團”為其殖民擴張效力,廓爾喀人在英軍中服役的傳統延續至今。儘管廓爾喀部隊規模不大,但他們卻參與了幾乎所有與英國有關的衝突,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廓爾喀部隊千里奔襲,大獲全勝,更是出盡了風頭。現在連英國女王的衛隊中都能見到廓爾喀人英武的身姿。
廓爾喀兵穿標準的英國陸軍制服。作戰時著DPM迷彩戰鬥服,配掛的綠色帆布帶則用於攜帶著名的庫克利彎刀。這種刀作成狗後腿的形狀,刀背既厚且鈍,但刀鋒卻銳利無比。廓爾喀部隊還配備了著名的L85A1突擊步槍、防空飛彈、81毫米迫擊炮和各型車輛3000多輛。廓爾喀兵武藝高強,尤其擅長爬山攀岩和近距離的刀槍格鬥,目前有4個團在英軍中服役,他們是第1、第6、第7和第10廓爾喀來福槍團。廓爾喀來福槍團中只有極少數英國軍官,其餘大多數都是廓爾喀軍官。在加入英軍之後,廓爾喀部隊將他們的行動擴大到工程、通訊和運輸等方面,還有廓爾喀炮兵,傘兵和憲兵部隊。曾經駐紮在香港的廓爾喀部隊,編有3個廓爾喀兵來福槍營、1個廓爾喀兵工程團、1個廓爾喀兵訊號團和1個廓爾喀兵運輸團,總計3950人。
百里挑一的沙場精銳
廓爾喀人有能征善戰的傳統,因而富有尚武精神。7歲入伍的廓爾喀人。參加廓爾喀部隊要經過嚴格的挑選。每年在成千上萬的應徵者中,能夠被選上的只有230人。選拔首先由英軍派出的徵兵代理人到山間鄉村尋找強悍的候選者。這些在第一輪被選中的青年將進入下一階段選拔,稱為“山選”。在這一輪篩選中,身體和智力測試更加全面,淘汰也更加殘酷。在參加“山選”的大約6000名男青年中,只有789人能參加為期一周的最後測試。最後測試在尼泊爾西部城市博克拉的英國廓爾喀士兵招募中心舉行。在這789人中,最終勝出的230人將加入英國陸軍。
每當有突發事件和緊急任務,或是任務區環境惡劣、情況複雜,需要派出一支作風頑強、敢打硬仗的部隊的時候,英國陸軍總是會想到廓爾喀部隊。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近期英國將派空降團和皇家海軍陸戰隊參加在阿富汗境內的地面行動,而廓爾喀部隊是否會在未來的地面作戰中擔負更大的任務,我們拭目以待。

廓爾喀兵

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你能夠發現有一支武裝力量,他們廣泛活躍在外國的 土地上,哪裡有戰火,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的使命就是為外國戰鬥。他們 沒有固定的信念。他們既在科索沃解放軍、東帝汶反政府軍中對政府作戰,也參 加聯合國維和部隊,到獅子山擔任和平維護大使。他們就是來自喜馬拉雅山西 部山麓丘陵上的廓爾喀兵。
過去一提起廓爾喀人,人們就會聯想到一個騎著高頭大馬、腰掛闊頭彎刀的 威武形象。短兵相接之時,他們往往在對手還沒有還手的時候,就飛快地砍下了 對手的頭顱。因此,多年來在他們的周圍常常籠罩著一種神秘而恐怖的氣氛。在 已經過去的150年的作戰生活中,廓爾喀人參加了幾乎所有與英國或印度有關的沖 突:阿富汗、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巴基斯坦、埃及、北非、馬來西亞、緬甸、 孟加拉、馬爾維納斯群島和伊拉克。他們還參與了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並因此去 過越南、剛果、盧安達和黎巴嫩。
印度政府是經營招募廓爾喀兵的源頭,全年進行廓爾喀兵的徵召,大約每年 招募2000名年齡在17歲~22歲之間的廓爾喀男子。這些被徵召的廓爾喀人,首先 要經過3個月的“淘汰賽”。在這一輪的篩選中,身體和智力的測試是全面而殘酷 的。最後只有近800人能參加為期一周的最後測試。最後測試在尼泊爾西部城市博 克拉的外國廓爾喀士兵招募中心進行。通常根據各國政府所出的軍費來決定挑選 的先後順序。過去這些廓爾喀兵主要是加入英國軍隊和新加坡警方精銳部隊。隨 著英國軍隊在這方面投資的逐步減少,他們也開始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說他們 “打遍全球”一點不假。
僱傭兵的入伍宣誓儀式與其他部隊程式相同,不同的是他們面對的不是本國 的國旗。舉行宣誓儀式時,每一名廓爾喀士兵都要向一面外國國旗和一個外國政 府宣誓效忠,承諾聽從他的外國指揮官的命令並英勇殺敵。但是有一項例外—— —如果敵人是印度教教徒,廓爾喀士兵就不能使用武器。這是尼泊爾政府於1947 年提出的一項警告。
廓爾喀人當僱傭兵是全球範圍內歷史最長的。他們為金錢而戰鬥,在巨額利 益的背後,也充滿許多潛在的危險。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國防報 2001年05月22日 第8版)

武器

庫克利彎刀(KUKRI)
庫克利彎刀(KUKRI)。此刀早期為尼泊爾的一種民族刀。因外形很像一條狗腿因此得名狗腿刀,為大英國協下屬的喀爾克山地兵團所裝備,此刀頭重腳輕,前寬後窄,背厚刃薄。掄砍時力量集中在刀的前部具有斧子的殺傷力,非常適合在從林中行進時開路。在殖民地時代,非洲一次戰役中,喀爾克山地兵團以寡敵眾,最後彈盡援絕,雙方進行殊死肉博戰,非洲部落以長矛、毒箭與刀棍棒斧對抗喀爾克山地兵團的喀爾克彎刀,喀爾克山地兵團以超過1比13以上的人數劣勢力敵不降,狗腿刀也在此役發揮了驚人的戰鬥力,雖戰到最後,一個七百多個人的團,只剩不到個位數的勇士存活,而集合了十數個部落的非洲戰士也傷亡殆盡,從此之後,庫爾廓彎刀的威名揚名於世,愛刀之人無不以擁有一把為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