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俊鎮

英俊鎮隸屬長春市二道區。面積43.83平方千米。人口35592人。鎮政府駐石碑嶺。轄英俊街道、和平村、香水村、衛星村、四合村、胡家村、葦子村等。2003年英俊鎮就是“長春市三十鄉鎮”的第五強,2005年被吉林省確定為吉林省十強鎮之一。2006年3月英俊鎮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鎮。該鎮經濟富庶,工業發達,特別是工業集中區的建設有規模、上檔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英俊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面積:43.83平方千米
  • 人口:35592人
鄉鎮介紹,基本概況,歷史沿革,下轄村莊,社會基礎,基礎設施,領導班子,社會事業,經濟發展,經濟概況,工業園區,土地改革,

鄉鎮介紹

基本概況

面積43.83平方千米。人口35592人。鎮政府駐石碑嶺。轄和平村、香水村、衛星村、四合村、長青村、葦子村等。
英俊鎮英俊鎮
早在金代十六世紀中葉,左天將完顏美,在現在的河北省戰亡,根據當時習俗,將屍體從河北運到南山
自然情況
英俊鎮是吉林省“十強鎮”發展改革試點鎮。位於長春市東部,是2004年6月由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鄉和三道鎮合併組建。西部、北部與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內狹長青村、葦子村、和平村、香水村、衛星
村、四合村、街道辦公室,南部與長春市淨月旅遊開發區相鄰,東與泉眼鎮東湖鎮接壤。屬半丘陵地帶。
英俊鎮英俊鎮
全鎮幅員面積4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79.8公頃,村屯居住面積180公頃。轄6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公室。全鎮總人口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萬人,非農人口1.5萬人,流動人口1.2萬人。總戶數16000戶,其中農業戶數5422戶。擁有7676人青壯年勞動力。居民人均收入8536元,農民人均收入為5011元。主導產業為工業。森林覆蓋率11.3%,水域面積10公頃。一條3850延米長的霧開河貫穿全鎮。

歷史沿革

1949年為宏大區,1956年置英俊鄉,1961年改公社,1969年更名英俊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5.4萬,鄉政府駐嶺東路,

下轄村莊

轄街道、和平、胡家、香水、衛星、四合、葦子7個村委會。

社會基礎

基礎設施

英俊鎮交通便利,路網直接與市區相通。長吉、長平、京哈高速公路在本鎮均有出入口。102國道、長吉
南線、長吉北線、貫通全鎮,距吉林省唯一的陸路口岸長春東站最近處僅1.5公里,距新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僅10公里。正在建設中的長雙煙鐵路,橫穿本鎮。正在建設中的東部中線公路,途經本鎮的中心區。擬建中的龍嘉機場快速路也橫穿本鎮。在鎮內的這些路網,將為英俊鎮帶來充足的人流、物流、商貿流,是英俊鎮致富之路、生命之路,更是英俊鎮做為省“十強鎮”輻射、帶動其他鄉鎮發展的紐帶。
英俊鎮英俊鎮
英俊鎮水、電、氣能源充足。鎮屬區域內有長春市中日友好水廠、長春市第四供水廠,可滿足工業供水需要;長春市熱電二廠年可提供電能和熱能;長春市東郊煤氣廠年可提供煤氣;英俊鎮即將在工業集中發展區、居民小區內建一座變電所和一座電信所。這些基礎能源企業不僅坐落在本鎮,同時還將為進入本鎮投資興業的各類企業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證。

領導班子

英俊鎮領導班子精誠團結,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強軟環境建設,為全鎮的經濟建設提供保障。2005年,英俊鎮以“小政府、大服務”為目標,科學合理設定機構和配備幹部,縮減機構4個,精簡人員24人。改革後人員素質和機關工作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
英俊鎮黨委、政府將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社會事業

堅持經濟發展,教育先行的原則。英俊鎮加大對教育投入,累計投入110萬元,用於擴建維修校舍2800平
方米,改廁3000平方米,新建圍牆1387延長米。全鎮現有1所中學、8所國小,均達到區級花園式學校標準的要求。在校生近4000人。擁有市、區級骨幹教師38名。被譽為農村的“108中學”的58中學多年連續被市、區評為中考優勝單位。2005年鎮政府投資了600萬元,將原中心國小和58中學合併,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教學樓。對現中心校、腰十國小等村小繼續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強化硬體配備,為本鎮居民和流動人口子女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英俊鎮英俊鎮
高度重視民政優扶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工作,把相關政策落到實處。2004年,將原三道和英俊兩個敬老院合併,投資100萬元對敬老院的房屋進行了維修,將所有的床、被、褥進行了更換;2005年,又投資2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裝修,使敬老院達到了省級一流敬老院的標準。發放各種救災、扶貧、救濟款17.5萬元。
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電話普及率達80%。進行農村電網改造,降低農用電價,實現農村與城市同網同價。
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業餘生活。每年都定期開展趣味農民運動會、鄉村文化節、農民文藝表演賽、農民籃球賽等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深受農民歡迎。同時,利用這些活動農民聚集的機會,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和政策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城鎮規劃建設中,重視對村屯路網的改造,達到村村相通,屯屯相連,晴雨天出行都方便。2005年,新修柏油路9公里,水泥路11.1公里,維修沙石路42.1公里,累計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加強公共衛生和環境美化工作,近兩年共投資47萬多元改善了全鎮衛生環境,鎮區新設垃圾箱24個,各村、街分別增設10—20個垃圾箱,每村都有自己的清掃保潔隊伍,做到了常年有專人清掃、專車清運。加大“四改”工作的投入,使改水率達90%、改廚率達90%、改院率達95%、改廁率達85%,新建公廁27個。長青、葦子、和平三個村農民都吃上了自來水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200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6億元(鎮本級5.6億、省市企業2億)。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
別為0.72億元、6億元和0.8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5:79:1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8536元。全口徑財政收入9161萬元,其中,鎮本級財政收入1021萬元。
英俊鎮英俊鎮
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以熱電、建材、醫藥、化二工、汽車配件等為主體的工業框架。全鎮工業企業153家,2005年產值18億元,工業增加值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2戶,其中長春市熱電二廠,年產值12億元;東郊煤氣廠,年產值2億元;鼎鹿水泥廠,年產值2.2億元;四通水泥廠,年產值4000萬元;長紅藥業,年產值3200萬元。 2005年全鎮第三產業年創增加值8800萬元,商業企業有176戶,年創增加值2200萬元;餐飲服務業158戶,年創增加值1500萬元;交通運輸、倉儲企業8戶,年創增加值3000萬元;建築安裝企業2戶,年創增加值1000萬元,社會事業支出1100萬元。
英俊鎮用工業化發展思路謀劃農業。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2億元,增加值7200萬元;牧業總產值5000萬元,增加值2700萬元;種植業總產值7000萬元,增加值4500萬元。全鎮分別以村為依託,堅持農村建設城市化,建立了省級小康示範村一個,在小康村內,居民住宅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農民吃上了自來水,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發展特色農業成效明顯。建立了蔬菜出口基地一個,蔬菜出口基地採用公司加農戶的聯營方式生產香菇、平菇、荷蘭豆等蔬菜,出口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年出口量2000噸,年創匯120萬美元。建立了牧業養殖專業村一個,衛星牧業養殖專業村有養殖專業戶153戶,養殖項目有蛋雞、肉雞、豬、肉牛和奶牛,年產鮮蛋5000噸,肉雞4000噸,鮮奶10000噸。在國家取消了農業稅的同時,政府努力增加對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幾年來投入資金120萬元,對低洼地進行農田改造,修築了排水溝、渠,使低產地增效。

工業園區

從二道區出城向東進入英俊鎮,車行不過幾公里,就可以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工業新區。這裡過去是鬱郁
蔥蔥的田地,如今已經成為二道區工業化的平台和推進城市化的前沿陣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必將成為長春市“退二進三”、集中發展工業產業的理想選擇。 工業集中區是2005年底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開發區。這裡是二道區委、區政府實施“工業強區、項目帶動”戰略、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的突破口,是長春市工業企業“退二進三”集中發展的戰略平台。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主要位於省級經濟發展“十強鎮”英俊鎮境內。西起馬家店,東至西湖觀光農場,北至吉長公路南線北1250米,南至劉家屯,含和平農場及胡家、泉眼2個村5個自然屯,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眾多企業到這裡安家落戶,看中的是這裡具有的優勢。
英俊鎮英俊鎮
最具區位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分別與長春市經濟開發區、長春市淨月旅遊開發區、長春市物流開發區、長春市蓮花山旅遊分區接壤,坐落在霧開河畔,近城、地勢平坦,適宜成片開發,易於投資建廠。
最具能源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內水、電、氣能源充足,長春市熱電二廠可提供電能和熱能,長春市東郊煤氣廠可提供煤氣,中日友好水廠可以滿足工業用水的需要,區內和每個居民小區還將分別建造一座變電所、電信所,這些能源企業可以提供優質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和充足的能源保證。
英俊鎮英俊鎮
最具交通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環抱長吉南線,長雙鐵路、長吉高速貫穿全境,距長吉高速出口處1.5公里,距市區7公里,距龍家堡國際機場15公里。獨特的“鐵、路、空”立體交通優勢,將帶來充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貿流。
最具發展空間
英俊鎮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前期建設用地25平方公里,可滿足現實和長遠用地需要。
最具環境質量
區內環境質量優良,可淨化空氣中TSP,SO2,NO2的日均濃度符合國家2級標準;霧開河河水直接注入卡倫湖,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質量可達到四類水標準;聲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噪聲規定標準。
最具工業發展基礎
英俊鎮的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合併前的英俊鄉曾獲得“鄉鎮企業經濟發展第一鄉”的榮譽稱號,2003年;英俊鄉是“長春市三十強鄉鎮”之第五名,有成熟的企業管理經歷和建設工業小區的成功經驗,人文環境優越。而且,英俊鎮工業基礎較強,全鎮現有企業175戶,個體工商戶353戶,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5.6億元,工業產業已粗具規模。
最具政策優勢
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享有省級開發區優惠政策。2005年底,英俊鎮被省政府批准為省“十強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又享受到特殊的優惠政策。據統計,截至目前,工業集中區內現有企業66戶,個體工商業戶115戶。已引進恆力汽車廠、大唐熱電二期工程、聚氨脂輕脂泡沫項目等22個,計畫投資4.6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2000萬元以上項目12個;1000萬元以上3個;1000萬以下3個。續建項目10個;項目達產後可新增產值2.6億元,利稅2000萬元。英俊工業集中發展區雖然剛剛起步,但是折射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應和帶動效益已初露端倪,巨大的潛
在效應完全可以預期,尤其是投資者在增資擴產過程中存在著“從眾效益”與“模仿現象”,相關產業跟隨其後的“羊群效應”,在工業集中區表現得會更加強烈。據了解,2006年通過“融資先建、域內獨建、合作共建”的形式,全面啟動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的服務設施建設,至少要達到“五通一平”的標準,即:水、電、路、通訊、供熱達到國家開發區標準,工業集中區域內完成縱橫一級公路交匯。平整土地加快工業集中區路網建設,南起長吉南線,北到長石公路,縱向兩條柏油路12公里,橫向五條路18公里,使集中發展區實現路路通。同時相關配套的設施建設已經展開,依託四水廠落實用水工程,加快供水、排水管網的建設速度;依託二熱電熱能資源,做好集中供熱工程;依託城郊供電局落實電力工程;依託四八局,落實電信工程。同時積極建立工業集中區建設信息服務平台,逐步創建“數字集中區”,推進工業集中區信息化。
英俊鎮英俊鎮
2008年,區內已引進項目66個,大唐熱電二期、恆力汽車等均已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已有3個億元以上項目即將入駐集中區。
集中區本著高起點建設、高標準規劃、高質量管理的建設原則,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建設;二年見成效,形成集中區發展雛形;五年上水平,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備、管理先進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土地改革

土地掛鈎試點鎮
2008年11月正是農閒時節,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鎮和平村農民,幾乎每天都要“選派”代表,來到霧開河東側幾棟在建的樓房前看看工程進展情況。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季節,這個村兩個社的250戶農民,就能告別平房,搬進這幾棟水、電、氣一應俱全的新樓房。而他們現有占地29公頃的宅基地,鎮裡打算統一規劃,建設成溫室和大棚,致富於農民。鎮委書記田興民告訴記者,和平村的作法,就是人們常說的“土地掛鈎”。作為全國第二批土地掛鈎9個試點鎮之一,英俊鎮還是吉林省唯一的試點鎮,而和平村正是“試點中的試點”。
英俊鎮英俊鎮
所謂“土地掛鈎”,是對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鈎的簡稱。即:在耕地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2006年7月,從天津、四川等中國第一批土地掛鈎試點省市學習考察回來的英俊鎮黨政一班人,開始向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申報掛鈎試點。2007年4月,國家發改委確定英俊鎮為吉林省唯一的掛鈎試點申報鎮。今年6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英俊鎮為全國第二批土地掛鈎9個試點鎮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的試點鎮。
按照英俊鎮的總體構想,實施土地掛鈎試點,就是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堅持土地承包責任制不變、耕地總量不減少、充分尊重農民自願,高水平規劃、設計和建設一個有特色、適合產業聚集和生態宜居的新型小城鎮。農民通過原有耕地規模化、產業化獲得土地收益,通過人口集聚增加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向新型農民和新型居民的轉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長春市二道區掛鈎試點項目區實施規劃》,試點項目區分為拆舊復墾區和建新區,規劃總面積132.2公頃,周轉指標63.3公頃,預計農民騰出宅基地68.9公頃,可置換建設用地59.5公頃,安置農民占地3.8公頃。
掛鈎試點成功後,英俊鎮將發生顯著變化:新建鎮區位於霧開河東側,自然景觀秀美,而且新居在設計上突出布局特色、生態特色和建築特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將新增耕地68.9公頃,而安置農民居住僅需3.8公頃,可置換建設用地59.5公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計畫從土地收益中拿出9300萬元,為遷出農民交付養老保險,解決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在建新區拿出5公頃建設經營、出租性用房,將出租收益回補農民,解決農民上樓後的新增費用和開支;復墾新增耕地68.9公頃。其中:40公頃將為農民建設溫室、大棚;其餘用於引進養殖、種植等農業產業化調整項目,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經測算,在無需政府投入的情況下,整個項目可獲得純收益2413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