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苫羊山志》
- 修輯:李濠
- 實質:山東東阿縣苫山的志書
- 創修時間:1661年
體例,主要內容,版本,史料價值,相關資料:苫羊山,
體例
李濠所修《苫羊山志》在編纂體例上屬平目體,橫排門類,縱貫敘述,圖、志、傳並用。志書分十二門類,上下兩冊,越三萬字。上冊為地圖、分野、八景、山水、風俗、人物、恩綸;下冊為藝文、神祠、佛寺、古蹟、災祥。比之一般府州縣誌,《苫羊山志》缺少建置、官師、賦役、學校等與官方相關的篇目,又將方輿的內容加以分解,形成單獨的地圖、分野、八景、山水、風俗五部分,顯示了與官方編纂體例的差異及苫山的地域特色。而在十二篇中,以人物所占篇目最著,並將其細化為甲第、文學、貢生、高隱、貞婦、文媛、烈婦、烈女、節孝、奇孝、宗釋、蛻仙、勇健、異人等十四類,以人物的形式突出了“他鄉莫能比焉”的鬱郁淑氣。
主要內容
“人物誌”中,著墨最多的屬明代該村落之五進士。明代東阿縣有十七進士,該村有五,這在當時可謂不凡。“五進士”來源於苫山三大家族:劉氏、洪洞李氏和登州李氏。其為:劉約(1459-1514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河南右參政,著有《黃石吟稿》;劉田(1481-1519年),劉約長子,弘治十八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著有《東溪存稿》;劉隅,劉約三子,嘉靖二年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副督御史,著有《范東詩集》四卷、《范東文集》十二卷、《治河通考》十卷、《古纂分韻》五卷;李仁(1489-1552年),嘉靖二年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僉督御史,著有《吾西文集》;李學詩(1530-1580年),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兵部武選司郎中,著有《忠孝錄》、《李氏家訓》。《苫羊山志》除對五人進行詳細介紹外,還收錄了他們的墓表、墓志銘及行狀等。
“藝文志”列舉50餘首題詩及碑記、奏摺若干,都為苫山村落族人所作。如劉谷的《弘軒存稿》、劉舜典的《次谷山人詩文集》等,彬彬至盛,並且還有明萬曆帝師于慎行(為苫山劉氏之外甥)所作之《龐眉生集》、《谷城山館詩文集》等。凡此詩文,其他文獻較少收錄。此外,該志其他風景、神祠、佛寺、古蹟篇目的記載,高隱、貞婦、文媛、烈婦、烈女、節孝、奇孝、宗釋、蛻仙、勇健等人物的記述,或在空間之中融以人文之道,或在人物之上關乎水土風俗。山川靈秀與鬱郁人文都凸顯了苫山的地域特色。
志書中有關災異的記載也較為詳細,包括河決、地震、旱澇災害、大疫及人為之戰亂等,與《明史》及《清史稿》所記內容大體吻合,並具體說明了災異發生時的情況。如其所載:“順治七年,荊隆口決,大河北。十月初一,水至苫山,闊四十里,中洋深十丈,逕虎窟苫羊之間,東阿莊村田禾漂沒殆盡。苫山街水深八尺,田舍俱沒。士庶環山結廬賴以全軀。如是六年,至有累歲不收一粒,漂散差徭之苦筆墨難悉。至十又有三年,荊隆口塞。十一年八月初五辰時地震,未時復震。”
版本
《苫羊山志》自1661年(順治十八年)問世以來,先後有手稿、手抄本、石印本和複印本。
李濠手稿最早由其侄李世儒收藏,後有手抄本四部流傳於世。道光八年,東阿人王鈊在苫山苫羊書院授學之時得此書手抄本,認為該書二百餘年“珍在家中,未嘗行世”,甚為可惜,因此起意修訂印行。在保留原書內容的基礎上,王鈊又增加了部分內容,一是他本人新作“苫羊山志稿跋”、“李濠傳”、《嘉慶道光年間災祥志》等內容;二是後世名人為苫山官宦士紳所作之墓志銘及行狀,如弘治十三年邵寶為劉觀所作“樂善先生墓志銘跋”、正德年間石瑤為劉約作“明河南參政劉公墓志銘”等八篇。如此,增加原書文字七千餘字,並於道光十三年付梓印行。
1916年(民國五年),李濠後裔李錫爵又以王鈊之《苫羊山志》為藍本,重訂志書,但並未進行內容的增減,只是在李濠署名之下增加了“裔孫錫爵魁五參訂”的字樣。此書系抄本。
1923年(民國十二年),又有邑人楊振筠對該志進行重新石印,這次印行較之王鈊版本除保留《苫羊山志稿》跋外,其餘增添內容全部刪除,另增加楊振筠所作序。目前,民國五年與十二年版本具存。
史料價值
方誌的功能在於資治、教化、存史。就該志所提供的史料來看,“言近荒唐者必正之,雖有所傳聞弗取焉……賢有泯沒者,雖邑乘不載必闡焉。”一方面證偽驅訛,另一方面補府州縣史之闕。不僅“五進士”的“文章功業”“文學造詣”可補正史之不足,如道光八年編纂的《東阿縣誌》中,十分之三來自《苫羊山志》。同時,其它諸如信仰、民俗、宗族、災異等史料亦為區域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細緻的史料。而苫山作為運河沿岸村落,村志與該村保存完好的宗譜、碑刻等民間文獻一起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資料鏈,為京杭運河區域社會、文化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研究資料。
相關資料:苫羊山
苫羊山,位於山東省東阿縣南部,“以巒峰層疊有苫蓋形也”,故名曰苫山;“以苫名又以羊名者何?以上有臥羊峰也。”其東為大清河,西為京杭運河,魚山(曹植墓所在地)、關山、子路山、玉皇山等山與苫山為唇齒,錯峙如棋,形成了“山水會而靈氣呈”的自然空間。
依山而居形成的聚落亦名苫山。關於村落形成的時代並無確切記載。從該村落所居之劉姓宗譜及光緒朝《東阿縣鄉土志》所記來看,北宋年間劉氏就已經遷居苫山,而另一大族洪洞李氏則是在元順帝至元年間遷入苫山,這足以表明該聚落形成尚早。只是“元宋及而上寂寂無聞”,而自“明興以來,山川效靈,賢哲遞起。”清代,康熙朝《張秋鎮志》有“東北為東阿之路疃社,其聚居曰苫山集。去鎮三十里,風氣頗佳,多士族,厥田肥饒。”可見,苫山已成為縉紳士族的大聚落。如此之地,“多繡文緯武之儒、異才絕智之士,自是有忠孝焉。有仙釋焉。事業文章之大,他鄉莫能比焉。”清順治朝苫羊山人李濠因此撰就《苫羊山志》,並進而認為苫山雖地處一隅,但兼備寰宇郡縣誌之神採氣度:“志寰宇者略於郡邑,志郡邑者略於聚落,乃有地籍一隅,足檀郡邑之貌,備寰宇之采者,吾苫羊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