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苦麥菜)

苦苣菜

苦麥菜一般指本詞條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是菊科苦苣菜屬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不分枝或僅上部分枝,葉為羽狀深裂,通常無柄,而基部擴大抱莖。頭狀花序在莖端排成傘房狀,總苞有二至三列,舌狀花黃色,是兩性花,可結果實。果為瘦果,壓扁,成熟後為紅褐色,兩面有三條高起的縱肋。苦苣菜4月萌發,6-7月開花。苦苣菜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嘉祐本草》之中,書中道:“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

苦苣菜原產於歐洲,無意中引進中國,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苦苣菜生長速度快,生活力強,耐瘠薄,不耐鹽鹼,耐陰不耐旱,喜潮濕而疏鬆的土壤,在春耕過的的農田生長特別旺盛。苦苣菜一般採取種子繁殖的方式。

苦苣菜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藥用價值較高,可以治療厭食,養胃,利小便,可明目,治療血淋和痔瘺。除了藥用,它也可以作為家畜飼料,它也是農區利用價值較高的良等牧草。除此之外,它還是一種入侵植物,對伴生雜草、作物生長有抑制作用。小滿時節,民間有食苦苣菜的習俗,如今,小滿吃苦苣菜已經成為都市文化人的一個“嘗鮮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苣菜
  • 拉丁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
  • 別名:滇苦菜、苦蕒菜、拒馬菜、苦苦菜、滇苦蕒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苦苣菜屬
  • :苦苣菜
  • 命名者及年代:L., 1753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育植技術,整地播種,栽培方式,田間管理,適時收穫,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食療,飼用,植物文化,食物營養成分,

植物學史

苦苣菜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嘉祐本草》之中,書中道:“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

形態特徵

苦苣菜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鬚根。莖直立,單生,高40-150厘米,有縱條棱或條紋,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傘房花序狀或總狀花序式分枝,全部莖枝光滑無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頭狀具柄的腺毛。
苦苣菜
苦苣菜
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白勸幾樂,或大頭羽狀深裂,全形倒披針形,或基生葉不裂,橢圓形、橢圓狀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或圓形,全部基生葉基部漸狹成長或短翼柄;中下部莖葉羽狀深裂或大頭狀羽狀深裂,全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7厘米,基部急狹成翼柄,翼狹窄或寬大,向漏榜柄基且逐漸加寬,柄基圓耳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片等大或較大或大,寬三角形、戟狀寬三角形、卵狀心形,側生裂片1-5對,橢圓形,常下彎,全部裂片頂端急尖或漸尖,下部莖葉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型並等樣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且頂端長漸尖,下部寬大,基部半抱莖;全部葉或裂片邊緣及抱莖小耳邊緣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鋸齒或大鋸齒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處的葉,邊緣大部全緣或上半部邊緣全緣,頂端急尖或漸尖,兩面光滑毛,質地薄。
頭狀花序少數在莖枝頂端排緊密的傘房花序總狀花序或單生莖枝頂端。總苞寬鐘狀,長1.5厘米,寬1厘米;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長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3-7毫米,寬1-3毫米,中內層長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寬1-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面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端兵體黃色。
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3毫米,寬試剃榆不足1毫米,壓扁,每面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彼此糾纏。花果期5-12月。

生長環境

苦苣菜生於海拔170-32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緣、林下或平地田間、空曠處或近水處。苦苣菜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寒、耐熱、耐旱、耐瘠性均較強,在潮濕環境下,莖葉舒展,葉色深綠,生長茂盛。在有機質含量豐富,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上,生長良好。
苦苣菜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幾乎全球分布。中國分布於廣東(筆架山(歡烏禁張壽洲等5562)、仙湖植物園(李沛瓊89249)、東湖公園(王定躍等89432))、遼寧(錦州)、河北(內丘、張家口、阜平、邢台、琢鹿)、山西(太原、霍縣、五台、渾源、蘭辨罪白交城、五寨、靈丘)、陝西(西安、周至、榆林、眉縣)、甘肅(天水、文縣、榆中)、青海(柴達木)、新疆(烏魯木齊、吐魯、昭蘇、塔城、新源)、山東(青島)、江蘇(鹽城、南通)、安徽(舒城、休寧)、浙江(杭州、淳安)、江西(南昌、上猶)、福建(沙縣)、台灣(台南)、河南(盧氏、桐柏、嵩縣)、湖北(宜昌、宜恩)、湖南(雪峰山)、廣西(臨桂)、四川(汶川、南川、美姑、萬源、乾寧、城口、峨眉)、雲南(德欽、維西、大理)、閥少膠貴州(羅甸)、西藏(察隅、波密、米林、隆子、林芝、拉薩)、內蒙古等。
苦苣菜
苦苣菜分布圖

生長習性

埋於土壤中的種子,春、夏、秋3季均可發芽出苗,其物候期進程一般為3-4月份出苗,6-7月開花,7-8月成熟,生育期為120天。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難以綠色體越冬,呈現la生性狀。而在亞熱帶以南地區,一般四季均可出苗,並能以綠色葉滾越冬。在中亞熱帶以南地區,冬季也能開花結實。以河南省鄭州地區為例,越冬的綠色葉叢,一般於2月底返青,3月中旬以後抽莖,4月中旬以後孕蕾,5月上旬開花,5月上旬至6月上旬結實並成熟,生育期為104天,生長期可達8-10個月。在中國鄭州地區,越冬種子於3月中旬以後出苗,7-8月份成熟,生育期約120天。夏末、秋初生出的苗,初冬也能開花結實,但莖稈低矮,種子難以完全成熟。處於蓮座狀的苗株可以順利越冬,凡已抽莖開花者,地上部分不能越冬。
苦苣菜種子繁殖。種子產量高,每一頭狀花序可產種子30粒,每株可產種子300-1200粒。種子發芽率一般可達95,即便未完全成熟的種子也具有發芽力。種子邊成熟邊脫落,藉助冠毛隨風或地表徑流傳播,當遇到濕潤而疏鬆的土壤,種子發芽最低溫度為5℃,但需要較長時間,發芽最適溫度為15-17℃。苦苣菜種子的休眠期很短,一般為7-15天,成熟的種子,當年即可發芽出苗。埋入深土層不能發芽的種子,發芽力能保持2天,一般以當年的種子發芽率最高。苦苣菜的根頸部具有較多的潛伏芽,當地上部受畜禽採食或刈割,殘茬能繼續再生,尤其在根系發育良好的葉叢期,再生力最強,每20天刈割1次,不會影響其再生,但在花枝形成後,再生力顯著下降,往往刈割2-3次,則難以再生。

育植技術

整地播種

種前深耕,施足基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少施或不施化肥,保證苦苣菜品質。深翻細耕後澆透底水,水滲後將種子播於溝內,用細土將溝覆平即可。
苦苣菜
播種

栽培方式

有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兩種方式。種子繁殖春、夏、秋均可進行,一般以春播為主,夏秋播為輔。春播可利用溫床育苗提早上市,夏季露地直播須防止徒長,深秋播種應在保護設施中進行。根莖繁殖應挖取野生苦苣菜的母根,摘除老葉,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開溝8-10厘米深定植。栽後立即澆定根水,水滲後覆土,以不露母根為度。

田間管理

在苦苣菜生長期間要注意澆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長前期澆水2-3次,並結合澆水進行中耕鬆土。雨季要及時排除漬水,以防爛根。苦苣菜以食葉為主,需氮較多。結合澆水施速效性氮肥,或進行葉面追肥,噴施0.5%的尿素溶液。以促進葉片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每採收1次莖葉後,及時澆水施肥。

適時收穫

苦苣菜可多次採收嫩莖葉,一般植株有6片真葉或株高10厘米時,可用剪刀剪或手掐採收。春季半月採收1次;夏季10天採收1次;秋季1個月採收1次。采後馬上澆水,並追速效性氮肥。每茬生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產品質量。採收後要及時整理,去除雜草和老葉,食用或上市銷售。

病蟲防治

苦苣菜病蟲害較少,有時有蚜蟲危害,如發生,可用40%的樂果乳劑稀釋1000-2000倍溶液噴施。

主要價值

藥用

苦苣菜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藥用價值較高,可以治療厭食,養胃,利小便,可明目,治療血淋和痔瘺。

食療

苦苣菜植物在中國食用藥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常作為野菜食用,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民間中草藥,《本草綱目》中記載苦菜屬於菜部,名荼、苦苣、苦蕒、游冬、褊巨、老鸛菜、天香菜,氣味(菜)苦、寒、無毒;主治血淋、尿血,喉痹,對口惡瘡,赤白痢。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認為,苣蕒菜屬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化瘀,消食和胃,抗煙毒作用,清肺止咳,益肝利尿之功效,用於治療急性痢疾、腸炎、痔瘡腫痛等症,對於抗腫瘤也有一定作用。

飼用

苦苣菜作為家畜飼料,是農區利用價值較高的良等牧草。苦苣菜的莖葉柔嫩多汁,嫩莖葉含水量高達90%,無刺、無毛、稍有苦味,是一種良好的青綠飼料。豬、鵝最喜食;兔、鴨喜食;山羊、綿羊樂食;馬、牛少量採食。開花期以前切碎生餵或煮熟飼喂,每日用650克苦苣菜飼餵家兔,其採食率可達77%,切碎餵雞、鴨也有良好的效果。苦苣菜的乾草是馬、牛、羊的好飼草,其適口性均可定為喜食級。苦苣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100克鮮草中,葉含維生素C 11-68.2毫克,莖中含維生素C 11毫克、含胡蘿蔔素14.5毫克。秋季,維生素C、胡蘿蔔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價值可評為中等。其總能對豬、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謝能、各種淨能及可消化蛋白質的含量均屬中等。苦苣菜的莖葉繁茂,葉量大,在抽莖之前全為茂密的葉叢。至開花期,其莖枝仍比較脆嫩,還可飼用。莖葉比為1:1.55,果期莖枝逐趨老化,飼用價值下降。在野生條件下,以苦苣萊占優勢的草,鮮草產量一般可達30000-45000千克/公頃;單株重為150-250克,在栽培條件下,鮮草產量可達37500-60000千克/公頃,高產的可達75000千克/公頃。飼料基地。苦苣菜的莖葉脆嫩,不耐畜禽踐踏,耐熱性差,以刈割利用為好。尤以開花期之前利用為宜。除青飼外,還可曬制青乾草,製成草粉;也可青貯利用。青草以餵豬、鵝、兔、山羊、鴨為好;乾草以馬、牛、羊等利用最為適宜。
苦苣菜
苦苣菜

植物文化

小滿時節,民間有食苦苣菜的習俗,如今,小滿吃苦菜已經成為都市文化人的一個“嘗鮮活動”。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含量參考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不溶性膳食纖維葉酸生物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煙醯胺)維生素C(抗壞血酸)維生素E
苦苣菜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29 千卡3.1 g0.6 g4.5 g1.7 g67 μg7.6 μg17 mg58 mg53 mg350 mg230 mg6.5 mg0.09 mg0.61 mg9055 μg0.11 mg0.16 mg0.7 mg3 mg2.73 mg

分布範圍

幾乎全球分布。中國分布於廣東(筆架山(張壽洲等5562)、仙湖植物園(李沛瓊89249)、東湖公園(王定躍等89432))、遼寧(錦州)、河北(內丘、張家口、阜平、邢台、琢鹿)、山西(太原、霍縣、五台、渾源、交城、五寨、靈丘)、陝西(西安、周至、榆林、眉縣)、甘肅(天水、文縣、榆中)、青海(柴達木)、新疆(烏魯木齊、吐魯、昭蘇、塔城、新源)、山東(青島)、江蘇(鹽城、南通)、安徽(舒城、休寧)、浙江(杭州、淳安)、江西(南昌、上猶)、福建(沙縣)、台灣(台南)、河南(盧氏、桐柏、嵩縣)、湖北(宜昌、宜恩)、湖南(雪峰山)、廣西(臨桂)、四川(汶川、南川、美姑、萬源、乾寧、城口、峨眉)、雲南(德欽、維西、大理)、貴州(羅甸)、西藏(察隅、波密、米林、隆子、林芝、拉薩)、內蒙古等。
苦苣菜(苦麥菜)
苦苣菜分布圖

生長習性

埋於土壤中的種子,春、夏、秋3季均可發芽出苗,其物候期進程一般為3-4月份出苗,6-7月開花,7-8月成熟,生育期為120天。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難以綠色體越冬,呈現la生性狀。而在亞熱帶以南地區,一般四季均可出苗,並能以綠色葉滾越冬。在中亞熱帶以南地區,冬季也能開花結實。以河南省鄭州地區為例,越冬的綠色葉叢,一般於2月底返青,3月中旬以後抽莖,4月中旬以後孕蕾,5月上旬開花,5月上旬至6月上旬結實並成熟,生育期為104天,生長期可達8-10個月。在中國鄭州地區,越冬種子於3月中旬以後出苗,7-8月份成熟,生育期約120天。夏末、秋初生出的苗,初冬也能開花結實,但莖稈低矮,種子難以完全成熟。處於蓮座狀的苗株可以順利越冬,凡已抽莖開花者,地上部分不能越冬。
苦苣菜種子繁殖。種子產量高,每一頭狀花序可產種子30粒,每株可產種子300-1200粒。種子發芽率一般可達95,即便未完全成熟的種子也具有發芽力。種子邊成熟邊脫落,藉助冠毛隨風或地表徑流傳播,當遇到濕潤而疏鬆的土壤,種子發芽最低溫度為5℃,但需要較長時間,發芽最適溫度為15-17℃。苦苣菜種子的休眠期很短,一般為7-15天,成熟的種子,當年即可發芽出苗。埋入深土層不能發芽的種子,發芽力能保持2天,一般以當年的種子發芽率最高。苦苣菜的根頸部具有較多的潛伏芽,當地上部受畜禽採食或刈割,殘茬能繼續再生,尤其在根系發育良好的葉叢期,再生力最強,每20天刈割1次,不會影響其再生,但在花枝形成後,再生力顯著下降,往往刈割2-3次,則難以再生。

育植技術

整地播種

種前深耕,施足基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少施或不施化肥,保證苦苣菜品質。深翻細耕後澆透底水,水滲後將種子播於溝內,用細土將溝覆平即可。
苦苣菜(苦麥菜)
播種

栽培方式

有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兩種方式。種子繁殖春、夏、秋均可進行,一般以春播為主,夏秋播為輔。春播可利用溫床育苗提早上市,夏季露地直播須防止徒長,深秋播種應在保護設施中進行。根莖繁殖應挖取野生苦苣菜的母根,摘除老葉,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開溝8-10厘米深定植。栽後立即澆定根水,水滲後覆土,以不露母根為度。

田間管理

在苦苣菜生長期間要注意澆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長前期澆水2-3次,並結合澆水進行中耕鬆土。雨季要及時排除漬水,以防爛根。苦苣菜以食葉為主,需氮較多。結合澆水施速效性氮肥,或進行葉面追肥,噴施0.5%的尿素溶液。以促進葉片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每採收1次莖葉後,及時澆水施肥。

適時收穫

苦苣菜可多次採收嫩莖葉,一般植株有6片真葉或株高10厘米時,可用剪刀剪或手掐採收。春季半月採收1次;夏季10天採收1次;秋季1個月採收1次。采後馬上澆水,並追速效性氮肥。每茬生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產品質量。採收後要及時整理,去除雜草和老葉,食用或上市銷售。

病蟲防治

苦苣菜病蟲害較少,有時有蚜蟲危害,如發生,可用40%的樂果乳劑稀釋1000-2000倍溶液噴施。

主要價值

藥用

苦苣菜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藥用價值較高,可以治療厭食,養胃,利小便,可明目,治療血淋和痔瘺。

食療

苦苣菜植物在中國食用藥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常作為野菜食用,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民間中草藥,《本草綱目》中記載苦菜屬於菜部,名荼、苦苣、苦蕒、游冬、褊巨、老鸛菜、天香菜,氣味(菜)苦、寒、無毒;主治血淋、尿血,喉痹,對口惡瘡,赤白痢。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認為,苣蕒菜屬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化瘀,消食和胃,抗煙毒作用,清肺止咳,益肝利尿之功效,用於治療急性痢疾、腸炎、痔瘡腫痛等症,對於抗腫瘤也有一定作用。

飼用

苦苣菜作為家畜飼料,是農區利用價值較高的良等牧草。苦苣菜的莖葉柔嫩多汁,嫩莖葉含水量高達90%,無刺、無毛、稍有苦味,是一種良好的青綠飼料。豬、鵝最喜食;兔、鴨喜食;山羊、綿羊樂食;馬、牛少量採食。開花期以前切碎生餵或煮熟飼喂,每日用650克苦苣菜飼餵家兔,其採食率可達77%,切碎餵雞、鴨也有良好的效果。苦苣菜的乾草是馬、牛、羊的好飼草,其適口性均可定為喜食級。苦苣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100克鮮草中,葉含維生素C 11-68.2毫克,莖中含維生素C 11毫克、含胡蘿蔔素14.5毫克。秋季,維生素C、胡蘿蔔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價值可評為中等。其總能對豬、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謝能、各種淨能及可消化蛋白質的含量均屬中等。苦苣菜的莖葉繁茂,葉量大,在抽莖之前全為茂密的葉叢。至開花期,其莖枝仍比較脆嫩,還可飼用。莖葉比為1:1.55,果期莖枝逐趨老化,飼用價值下降。在野生條件下,以苦苣萊占優勢的草,鮮草產量一般可達30000-45000千克/公頃;單株重為150-250克,在栽培條件下,鮮草產量可達37500-60000千克/公頃,高產的可達75000千克/公頃。飼料基地。苦苣菜的莖葉脆嫩,不耐畜禽踐踏,耐熱性差,以刈割利用為好。尤以開花期之前利用為宜。除青飼外,還可曬制青乾草,製成草粉;也可青貯利用。青草以餵豬、鵝、兔、山羊、鴨為好;乾草以馬、牛、羊等利用最為適宜。
苦苣菜(苦麥菜)
苦苣菜

植物文化

小滿時節,民間有食苦苣菜的習俗,如今,小滿吃苦菜已經成為都市文化人的一個“嘗鮮活動”。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含量參考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不溶性膳食纖維葉酸生物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煙醯胺)維生素C(抗壞血酸)維生素E
苦苣菜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29 千卡3.1 g0.6 g4.5 g1.7 g67 μg7.6 μg17 mg58 mg53 mg350 mg230 mg6.5 mg0.09 mg0.61 mg9055 μg0.11 mg0.16 mg0.7 mg3 mg2.73 m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