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子(中藥)

苦豆子(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苦豆子,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種子。分布於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具有清熱燥濕,止痛,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胃痛,白帶過多,濕疹,瘡癤,頑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豆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槐屬
  • :苦豆子
  • 分布區域: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 採收時間:秋季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主治

痢疾,胃痛,白帶過多,濕疹,瘡癤,頑癬。

相關配伍

1、治胃痛,微吐酸水:苦豆子5粒,生薑3g,蒲公英6g,氫氧化鋁0.6g。共研細粉,開水沖服。亦可單用苦豆子5粒,研末沖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2、治胃癌:苦豆子5粒,生薑3g,蒲公英6g。共研細粉,開水送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3、治白帶過多:苦豆子籽10-15粒。生服(服時不咬破,籽破則有頭暈、頭疼之感),每日服1次。(《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炒黑研末,每次5粒。外用:適量,研末,煎水洗;或用其乾餾油製成軟膏搽。

使用注意

本品毒性較大,宜注意控制劑量。炒黑可減輕毒性。中毒現象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煩躁、腹痛、腹瀉、胸悶、心慌、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宜及時救治。有心臟病或腎臟病患者慎服。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打下種子,曬乾。

形態特徵

苦豆子,又名苦槐、白頭蒿子。灌木。枝多成帚狀,密被灰色平伏的絹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6-15cm;小葉15-25,灰綠色,長圓形,長1.5-2.5cm,寬7-10mm,葉兩面及葉軸均被絹毛,頂端小葉較小,帶革質,先端鈍,基部近圓,托葉小,鑽形,宿存。總狀花序頂生,長12-15cm;花密生;萼鐘狀,長約8mm,萼齒短三角狀,密生平貼絹毛;花冠蝶形,黃色,較萼長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漸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莢果串珠狀,長3-7cm,密生短細而伏的絹毛。種子多數,淡黃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分布於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性狀鑑別

種子橢圓形,稍扁,長4-5mm,寬3.0-3.5mm,厚2.0-2.5mm,淡黃色,平滑,有光澤。種臍橢圓形,下陷,周圍隆起部分褐色,種脊亦褐色,其線紋向上延伸較長。種皮堅硬,不易破碎。具1薄層透明的胚乳,胚黃色,子葉2,肥厚,胚根短,平直。

藥理作用

1、中樞抑制作用。
2、抗炎及抗變態反應作用。
3、對免疫反應的作用:抑制免疫作用。
4、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
5、保肝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急性菌痢。

相關論述

《新疆中草藥》:“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