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苦碟子
【別名】苦蕒菜
【來源】菊科野苦蕒屬植物
抱莖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以全草入藥。5~6月間開花時採收全草,曬乾。
【性味歸經】苦、辛,平。
【功能主治】止痛。用於頭痛,牙痛,胃腸痛及中小手術後疼痛。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0.4~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各家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治闌尾炎,腸炎,痢疾,瘡癤癰腫,吐血,衄(nv四聲)血。 2.止痛。治頭痛,牙痛,胸痛,胃、腹痛,外傷疼痛以及中、小手術後疼痛。
【採收和儲藏】5-7月間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和華東。
【動植物形態】抱莖苦蕒菜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無毛。根粗壯而垂直。莖直立。基生葉多數,長圓形,長3.5-8cm,寬1-2cm,先羰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成柄,邊緣具鋸齒或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長圓形,長2.5-6cm,寬0.7-1.5cm,先端急尖,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長5-6mm,外層總苞片5,極小,內層總苞片8,披針形,長約5mm;舌狀花黃色,長7-8mm,先端栽形,5齒裂。瘦果黑色,紡錘形,長2-3mm,有細條紋及粒狀小刺,喙長約0.5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 本品長短不一。根呈倒圓錐形,具少數分枝。莖呈細長圓柱形,上部具分枝,直徑1.5-4mm,表面綠以、深綠色至黃棕色,有縱棱,無毛,節明顯;質較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尖飛出,斷面略呈纖維性,外圈黃綠色,髓部呈白色。葉互生,多皺經空、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卵狀長圓形,長2-5cm,寬0.5-2cm。先端急尖,基部耳狀狀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片2層。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枚,柱頭2裂,子房上端具多數絲狀白色冠毛。瘦果,黑色,類紡錘形。氣微,味微甘苦。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呈類圓形,邊緣呈微波狀。表皮細胞1列,細胞類言形或長方形,外表具角質層。下表皮有1-2列細胞,切微延長,類圓表;皮層較窄,有2-3列薄壁細胞組成,內含葉綠素;內皮層細胞1列,凱氏點明顯,細胞較大,類扁長方形。維管束外韌型,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新月形,細胞細小,呈不規則形。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木線粗成,導管大小不等,多單個呈徑向排列。木纖維眾多,排成較厚的環帶。髓部寬廣,細胞壁微木化,向內細胞較大,稍老的莖有髓腔。 粉末特徵:呈灰綠色。①冠毛斷片甚多,直徑約10μm,呈疏鋸齒分枝狀。②花粉粒隨處可見,類圓形,萌發孔5-6,表面具剌狀凸起,直徑16.8-22.4μm。③木纖維碎片易見,單個散在或2至多個成束,直徑約14-23μm。④花冠碎片易見,表皮細胞呈乳關關突起。⑤丁字毛多見,但多不完整。⑥葉表皮氣孔不等式。莖表皮氣孔可風險中衛細胞類扁長方形。⑦梯紋導管或螺蚊導管碎片多見,單個或2-3列存在,直徑約16-30μm。
【性味】味苦;辛;腥
【中藥化學鑑定】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液35ml,浸漬30min,回流加熱30min,趁熱濾過,濾液在水浴上蒸乾,殘渣加水10ml,煮沸,趁熱濾過,濾液用石油醚(60-90℃)適量除去色素,水液再用乙酸乙酯10ml提取,提取液置水浴上蒸乾,殘渣用95%乙醇6ml溶解,供下述試驗:①取乙醇提取液1ml,加少量鎂粉,加工廠濃鹽酸5滴,沸水浴上加熱3min,溶液由黃變到橙色。(檢查黃酮類成分)②取乙醇提取液,用毛細管點於濾紙上,在紫外燈下觀察顯灰藍色螢光,點加3%碳酸鈉溶液後,斑點顯黃色,在紫外燈下觀察,顯亮黃色螢光。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抱莖苦蕒菜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外用:適量,水煎熏洗;或研末調敷衍;或搗敷。
植物·苦碟子
簡介
苦蝶子屬於菊科多年生草本,也叫苦蕒菜、苦菜、涼麻、鵝食等。過去苦碟子為田間野草,不為人們所重視。即使有人採集也是做雞、豬飼料用。近年來,由於人們追求綠野食品,發現苦碟子嫩根及葉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利濕等功效,又可炒食,也可做湯。尤其洗淨蘸醬生食,清脆微苦,爽口宜人,飯店酒家常以“大豐收”拼涼盤,供食客享用。苦碟子生於山野、田間、路旁,分布很廣,近年有人工栽培。
植物學特徵
植株高30—80厘米。全株無毛。基生葉多個,矩圓形,長3.5—8厘米,寬1—2厘米,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長成柄,邊緣有鋸齒或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矩圓形,無柄。莖生葉花期枯萎。花為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細花梗;總苞長7—8毫米,外層總苞片小,長約1毫米。兩性花,花冠黃色,舌狀花瓣,長7—9毫米。瘦果,黑褐色,長橢圓形,有棱,果長l一2毫米,冠毛白色。 苦碟子有圓葉種,葉矩圓形,葉片較大,葉緣有稀疏淺鋸齒;花葉種,披針形,葉片窄,葉緣缺刻較深,近全裂。 苦碟子適應性強,抗性也強,耐低溫。早春氣溫5—10℃,開始萌發,是較早上市的野菜品種。
苦碟子的採收
①掰葉採收。為了延長生長期,延長市場供應期,大多採用掰葉採收。即每隔5—7天掰外葉數片,保留足夠生長的內葉和心葉。
②一次性全株採收。春天,苦碟子葉片長到5—7厘米時,植株吳呈鮮嫩狀態,即可將全株挖出上市。再行整地播種。
③溫室採收。近年苦碟子溫室大棚栽培較多。為了在新年、春節高價期上市,可在大棚內用調光控溫方法,抑制苦碟子生長,待到新年、春節上市,可成倍增加收入。
地理分布
山苦蕒分布於中國北部、東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蘇聯、朝鮮、日本、越南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山苦蕒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適應性較強,廣泛地分布於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邊,農田或荒地上,為一種常見的雜草。 本種耐旱也較耐寒,在北方乾旱地區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質地上也見有生長。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
青藏高原亦可適應。在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區,返青較早,而在晚秋季霜凍後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蕒為根櫱型草本。以種子和根櫱進行繁殖,但以
營養繁殖為主,在內蒙古地區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為營養期,5—6月為開花期,6—7月結實,其後為果後營養期,10月上旬枯黃。
化學成份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類化合物,還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羥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還陽參甙(crepidiaside)A及毛連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
金絲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
芹菜素(apigenin),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種子油中含玟鳩菊酸(vernolicacid)13.7%。葉中還含維生素(vitamin)C。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
五藏邪氣,厭谷胃痹。 2.《名醫別錄》:療腸澼,渴,熱中疾,惡瘡。耐饑寒。
3.《日華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義》: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涼血熱,寒胃,發肚腹中諸積,利小便。
6.《本草會編》:明目,主諸痢。
7.《本草綱目》:治血淋痔瘺。
8.《醫林纂要》:瀉心解暑,去熱除煩,通乳。
繁殖栽培
栽培季節:山苦蕒耐熱、耐寒、適應性強,可春種夏收、夏種秋收,早秋種植元旦前收穫,以及冬季大棚生產等。一般大棚生產,在寒冬到來之前育成壯苗為宜.即苗期避開1月份寒冬季節。早春播1~3月中棚內播種育苗,標準棚築2畦,中間開1條溝,深翻築畦,澆足底水,種子撒播畦內,覆蓋籽泥,以蓋沒種子為度,平鋪塑膠薄膜(2層薄膜l層地膜),一般10~15天出苗,逢陰雨低溫時間出苗更長些。齊苗後揭除地膜,通風換氣,白天要防高溫傷苗,晚上防凍害;夏播4~6月露地育苗,選擇高勢地,2米連溝,深翻施腐熟廄肥,築畦整平。浸種3小時,待種子晾乾後播種。育苗床澆足底水,將種子散播在畦面上,並蓋好籽泥,澆足水,如遇高溫乾旱,畦上覆蓋遮陽網,齊苗後早晚揭網,苗床肥水要適中,不宜過乾;秋播7~9月,山苦蕒育苗要浸種催芽。方法是將種子用紗布包好後浸水3~4小時,然後取出放入冰櫃冷藏室內10~15小時,有75%出芽即可播種。秋播育苗最好用小拱棚或大棚,出苗後注意土壤墒情,不宜過乾過濕,並及時拔除雜草,確保排水通暢;冬季栽培可於11-12月播種育苗,前提是大棚要施好基肥,翻耕作畦,6米寬的大棚作2畦或3畦,播種田床土要削細,隔天澆足底水,然後撒播,每分地播籽150克左右,可供種植大田3畝左右,播後撒一層營養土蓋沒種子,再平蓋一層塑膠薄膜或地膜。出苗後及時揭去平蓋的薄膜,加強管理,做好通風換氣和保暖工作。 育苗技術:山苦蕒夏秋栽培,必須催芽播種,否則難以保證育苗成功。因山苦蕒種子發芽適溫為15—20℃,超過25℃或低於8℃不出芽。簡單易行的發芽方式是:先將種子用清水浸泡4—6h,然後撈起瀝乾,裝入絲襪內可選擇以下3種方法催芽。
河沙催芽法即在陰涼處鋪上濕潤的
河沙20—30Cm厚,然後將浸泡過的種子撤在河沙表面,再鋪1—2cm厚濕河沙,並用新鮮菜葉蓋上。 保溫瓶冰塊催芽法將浸泡好的種子,吊在瓶內,在瓶內加上清水、冰塊,並達到15—20,每隔1天沖洗1遍並堅持換水和加冰塊。
冰櫃低溫催芽法把浸泡好的種子用
紗布包好,放入15—20℃的冰櫃內、並堅持每天沖洗1遍。上述催芽約經2—4天,有60%—70%出芽即可播種。適宜季節可直播育苗、冬春可在拱棚內保溫育苗,夏秋季節育苗和生產最好採用遮陽網遮光降溫生產。
合理密植:季節不同,苗齡差異較大,夏秋需20—30天,冬春需50—70天,一般4—6片真葉即可定植。株行距要求15cm*20cm。
田間管理:山苦蕒一般採取平畦栽培,山苦蕒有5-6片真葉時即可定植,行株距20厘米左右。定植前深翻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廄肥3000公斤,碳酸氫銨80~100公斤,2米連溝,深溝高畦。苗齡4~5葉定植,秧苗健壯,株行距10~15厘米,平畦栽培。春播露地移栽,施足腐熟
廄肥,每畝施
碳酸氫銨80公斤。定植後澆足定根水,如遇乾旱,以肥水促進,25~30天即可上市,畝產量1800~2000公斤。秋播7~9月正遇高溫乾旱季節,且常暴雨,移栽後應澆足活棵水,用遮陽網覆蓋5~7天,活棵後如遇陰雨天可解除遮陽網,肥水適中,有利於山苦蕒正常生長,20~30天即可上市,一般畝產量1600~1800公斤。秋冬播10~11月在露地移栽,12月份遇寒潮侵襲,需移栽在大棚內,25~30天即可上市,畝產量1500公斤左右。定植前施足基肥,每667mz施優質廄肥5000kg,二銨40kg,尿素20kg,
硫酸鉀20kg或草木灰200—300kg,作成1.5米連溝的畦。定植時澆好定植水,1周后澆足緩苗水、緩苗後配合澆水沖施提苗肥(尿素15kg),後期重施促棵肥(尿素30kg),定植緩苗後及時中耕、深鋤以利於蹲苗,促進根系發育。整個生長發育期,保持田間濕潤,土壤疏鬆。定植的管理方法同萵筍基本相同,須加強肥水管理,既要保持充足水分,又要防止過濕而造成水漬為害,同時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
病蟲害防治:山苦蕒的病害主要是霜霉病,可用多菌靈、克露等防治,蟲害主要是
蚜蟲,可用吡蟲啉等防治,
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8%瑞霉—錳鋅50g對水20kg和70%乙錳(己磷錳鋅)50g對水15kg交替使用、預防效果更佳:灰霉病、菌核病、用50%速克靈粉劑50g兌水40-50kg噴霧,病害嚴重時,可酌情加大藥量。噴藥時間應選晴天午後3時或雨後轉晴葉面不帶露水時較好。 收穫:定植後根據各種條件不同,約30~50天即可收穫,畝產量約1000-1500公斤,冬季要長一些。收穫時夏季在早上進行,冬季溫室內應在晚上進行,可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處割收,掰掉黃葉、病葉,捆把或裝筐即可銷售。如果進行長途運輸,還要進行預冷,或在包裝箱內放入
冰決(冰塊周圍容易發生凍害)。
鑑別
性狀鑑別全草長20-40cm。莖多數,光滑無毛,基部簇狀分枝。葉多皺縮,完整基生葉展平後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cm,寬1-4cm,先端尖銳,基部下延成窄葉柄,邊緣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有時全緣;莖生葉無葉柄。
頭狀花序排列疏傘房狀聚傘花序,未開放的總苞呈圓筒狀,長7-9mm,總苞片2層,外層極小,卵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瘦果狹披鉗形,稍扁平,紅棕色,具長喙,
冠毛白色。氣微,味苦。
以色綠者為佳。